安徽蚌埠市有几个区(蚌埠市安徽省地级市)

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是安徽省地级市,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公元1947年元旦)。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民国时期曾是安徽军政府驻地和凤阳县政府驻地。

安徽蚌埠市有几个区(蚌埠市安徽省地级市)(1)

安徽蚌埠市有几个区(蚌埠市安徽省地级市)(2)

安徽蚌埠市有几个区(蚌埠市安徽省地级市)(3)

蚌埠,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总人口383.94万人(2018年末户籍人口),境内山水相连,四季分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

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淮河中游,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和京福高铁的交汇点。

蚌埠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

2018年12月21日,蚌埠被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列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人口

2018年人口出生率为15.47‰,死亡率5.74‰,自然增长率为9.7‰。年末户籍人口383.94万人,比上年增加2.69万人;其中男性198.89万人,占总人口的51.8%,女性185.05万人,占总人口的48.2%。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为100:107.5。常住人口339.2万人,比上年增加1.53万人。城镇化率57.22%,比上年提高1.91个百分点。

民族

蚌埠是多民族聚居城市,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为主,尚有人口数量极少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瑶族、白族、畲族。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714.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7.8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62.29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744.48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2:43.9:42.9调整为12.1:44.5:43.4。人均GDP50662元(折合7656美元),比上年增加4429元。

2018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涨幅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5%。[1]

第一产业

2018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1.57万公顷,其中,小麦面积24.78万公顷,稻谷面积10.6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22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0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08万公顷。

2018年粮食产量277.06万吨,下降2%。油料产量33.52万吨,增长3.7%。棉花产量0.02万吨,增长31%。蔬菜产量232.74万吨,增长4.5%。水果产量55.77万吨,增长18.9%。

2018年全市生猪存栏92.97万头,比上年增长3.1%;全年生猪出栏201.42万头,增长3.8%。肉类总产量39.85万吨,增长4.8%。禽蛋产量8.44万吨,增长1.8%。水产品产量12.05万吨,增长1.9%。

2018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0.11万吨,下降1.3%。农用薄膜使用量0.92万吨, 下降1.9%。农药使用量0.57万吨,下降4.7%。[1]

第二产业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50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

2018年全市多数工业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7.3%,食品制造业增长3.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8.5%,烟草制品业增长12.1%,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增长10.9%,医药制造业增长2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6%,汽车制造业增长1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4%。

201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罐头、饲料、卷烟分别增长24.6%、15.4%、8.5%,布、水泥、钢材分别下降4.9%、0.6%和87.2%。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79.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7.51亿元,增长12.8%;实现利税总额173.35亿元,增长23.8%,其中利润总额79.88亿元,增长33.1%。

2018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产值626.71亿元,增长15.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13.07万平方米,增长0.1%;房屋竣工面积288.25万平方米,下降47%。[1]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8.5%,民间投资增长18.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8.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7.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8%。

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76.64亿元,比上年增长7.4%;房屋销售面积894.69万平方米,增长7.8%;房屋销售额522.46亿元,增长22.8%。

2018年完成省亿元以上项目投资1125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完成率居全省第3位。蚌埠市体育中心、中粮生物热电厂改造、高美福导光板等71个项目建成投用,水蚌线外迁、凯盛科技集团新型显示产业园、15万吨乳酸菌加工10万吨/年聚乳酸等123个项目开工建设。[1]

国内贸易

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55.91亿元,增长14.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7.55亿元,增长14.6%。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721.48亿元,增长14.3%;餐饮收入101.98亿元,增长14%。按单位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325.56亿元,增长15.3%;限额以下企业(单位)零售额497.9亿元,增长13.4%。

2018年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比上年分别增长6.1%、17.2%、9.3%、9.1%。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7%,化妆品类增长25.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2.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7.8%,中西药品类增长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4%,汽车类增长21.4%。网上商品零售额14.73亿元,增长54.9%。[1]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18年进出口总额14.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4%。其中,出口7.09亿美元,下降24.6%;进口7.71亿美元,下降7.2%。

2018年外商直接投资13.98亿美元,下降13.1%。实际到位内资1010.16亿元,增长11%,其中省外资金999.89亿元,增长13.9%。

201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接待国内游客4454.9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9万人次。全市星级饭店(宾馆)12个。旅行社55家,其中分社14家。A级旅游景区31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旅游景区12个,2A级旅游景区14个。[1]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18年财政收入294.7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2.65亿元,增长8.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增长1.1%,企业所得税增长1.8%,个人所得税增长9.9%。财政支出295.79亿元,下降0.6%。全年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70亿元,惠及100%城乡居民。

2018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2113.6亿元,比年初增加160.65亿元,增长8.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为1030.5亿元,增长10.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01.95亿元,比年初增加236.36亿元,增长15.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30.38亿元,下降1.3%;中长期贷款余额1186.48亿元,增长20.8%。

2018年实现保费收入53.6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3.96亿元,增长13%;寿险保费收入29.67亿元,增长6.2%。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已达46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