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部编版第三单元教学措施(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浪淘沙》

六年级部编版第三单元教学措施(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使学生感受到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人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之情。

3、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浪淘沙》,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1、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

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 释题:题目“浪淘沙”怎样理解?

《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

3、指导学生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4、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5、学习生字“颠”“涯”。

6、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7、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体会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1)抽生说说“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颠自天涯”的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携带着万里泥沙,波涛滚滚好像自天边而来。

(2)抽生说说“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意思。

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9、图文结合理解古诗意思。

10、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1、说说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12、小结: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黄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气势雄伟、气势磅礴、气吞山河、一泻千里)

13、背诵这首诗。

三、总结拓展

1、播放有关黄河的视频,体会黄河的雄伟气势,感受作者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之情。

2、你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有什么话要说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导入新课。

二、学习《江南春》

六年级部编版第三单元教学措施(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2)

1、板书课题,释题。

诗题“江南春”: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

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三、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六年级部编版第三单元教学措施(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3)

1、抽生背诵前两首诗。

2、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自由朗读课文。

4、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5、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6、检查学生理解诗句的情况。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7、和老师一起来说说诗句的大意:

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8、想一想,《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9、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0、背诵这两首诗。默写《江南春》。

三、总结拓展

1、本课三首诗都是描写的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黄河磅礴气势,江南春色美丽,乡村青山绿水,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努力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2、课外收集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18 只有一个地球

六年级部编版第三单元教学措施(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 “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结合关键语句了解课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体会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明白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怎么知道的?

2、出示地球图: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地球。我们人类的生活、生存都离不开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

3、出示课题,读题,理解课题:“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由朗读。

(2)抽生认读生字,正音。

(3)同桌互读,口头组词。

(4)全班齐读。

(5)观察字形,识记生字。

(6)熟读带生字的词语和四字词语。

(7)区别形近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1)抓住关键句来理解。

(2)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小组内交流答案。

(3)抽生回答:文章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a.地球的美丽——“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b.地球的渺小——“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c.地球资源有限——“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d.地球是唯一的,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2、感受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1)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含义。

(2)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的意思。

(3)小练习: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①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列数字)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3、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课题说“只有一个地球”?

(3)师生合作,概括课文内容。

四、总结拓展

1、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它美丽壮观的外观,但同茫茫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它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作者在文章中向人类发出了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了解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感受地球面临的巨大危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生认读生字词语。

2、齐读课文。

3、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二、继续学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1、抽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时发出什么感叹?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自豪、担忧)

3、自由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可爱”。

(1)地球用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自然资源——矿产、水、土地、生物)

(2)文中哪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地球的慷慨无私?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课文在说明这一点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小结: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它是多么无私啊!地球真是太可爱了。

5、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感受地球是“容易破碎”的,领悟“忧虑”之情。

(1)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找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关键字词,感受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严重后果。

(不加节制、枯竭、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生态灾难、严重的威胁。)

6、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2)结合相关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3)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精心保护)

(4)结合全文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5)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深入体会课题的含义。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画一幅环保宣传画,配上一句环保宣传语。

3、学了这篇课文,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地球?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19 三黑和土地

六年级部编版第三单元教学措施(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5)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

2、出示课题,释题。

“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词。

4、抽生分小节朗读,正音。

5、同桌互读,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6、全班齐读。思考:

(1)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结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小标题:

(1) 获得土地,异常欢喜;

(2) 翻地耙地,愉快劳作;

(3) 今昔对比,变化巨大;

(4) 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5) 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读读最能打动你的地方。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找出来认真读一读,然后与同桌分享。

3、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说一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5、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2)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3)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4—8小节,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

(1)读一读,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组交流。

①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②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③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7、学习第9—12小节,感受三黑现在与以往的不同。

8、学习课文第13—15小节,升华情感。

(1)读文思考:有了土地后的三黑又有啥打算呢?

(跟人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买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

(2)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

(3)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9、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积累。

4、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20 青山不老

六年级部编版第三单元教学措施(部编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涌现出许多伟大的人物,还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81岁的山野老农,用平凡的人生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2、板书课题,提问: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

3、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哪里看出老人已经很老了?

三、研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1)第1自然段是写景,引入故事的讲述。

(2)第2自然段写的是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3)第3自然段写的是院子里的小环境。

(4)第4自然段写的是讲述了造林的成就。

(5)第5自然段写的是到沟里去看树以及老人说的话。

(6)第6自然段是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

(7)第7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

3、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感受艰辛与伟大。

4、聚焦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看:看一看老人种的树,找出描写树的词句,谈谈感受。

(2)听:听一听老人说的话,感受他对土地的热爱。

(3)找:找一找作者的评价,理解“另一种东西”。

(4)议:议一议作者的领悟,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5、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6、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环境的险恶?

7、你怎么理解“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8、老人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9、小结。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81岁高龄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漠地带创造了一片绿洲,让我们带着惊喜、敬佩、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五、总结拓展

1、这位老人无私奉献,造福人类,用他那勤劳的双手改造山林,绿化家园,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2、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还想对别人说点什么?

3、学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