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西文旅融合(红土热土沃土)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一个民族,需要时刻守望历史的星空。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卓越奋斗的历史见证,是赓续红色血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湘西州持续推进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凝聚奋进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如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红”的底色夯实了当地旅游发展。

近日,在“中国这十年·湖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介绍,湖南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特别、很有特色,历史上评价湖南人很有特质。“特”在哪里呢?其中包括“特”在“红色”炽热。从湖南走出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时期谱写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壮歌。

长沙湘西文旅融合(红土热土沃土)(1)

7月5日至6日,湘西州首届旅发大会在吉首市举办。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首届湖南旅发大会的精彩“序章”,湘西州首届旅发大会于7月5日至6日在吉首市成功举办。大会以“新时代红色地标• 武陵山旅游高地”为主题,一共发布了6条湘西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就有一条红色文化游路线,展示了湘西过往的红色历史与新时代下的“红色足迹”。

全景红湘西

“芳草”连片 带你打卡红色湘西

2021年初,湘西州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建议,其中强调,要加快红色湘西建设,依托红色文化,盘活红色资源,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永顺塔卧、万坪和龙山茨岩塘打造成为全国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精品景区。这些都足以证明,在未来五年,湘西州将着力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首倡”之地的湘西魅力是怎样?马上带您踏上红色湘西之旅。

第一站:永顺县塔卧镇

1934年至1935年,红二、红六军团以塔卧镇为中心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如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成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长沙湘西文旅融合(红土热土沃土)(2)

永顺县塔卧镇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游客络绎不绝。受访单位供图

第二站:龙山县茨岩塘镇

1935年5月6日,湘鄂川黔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迁至茨岩塘,开始了以龙山县为中心,历时257天的反“围剿”战争和土地革命运动。

长沙湘西文旅融合(红土热土沃土)(3)

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姚家大屋位于龙山县茨岩塘镇甘露村甘露坪大堡山下。受访单位供图

第三站: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

2021年6月19日,中宣部命名花垣县十八洞村、吉首市矮寨大桥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6月9日,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成为湘西州首个国家5A级景区。

长沙湘西文旅融合(红土热土沃土)(4)

矮寨大桥。受访单位供图

第四站:凤凰县菖蒲塘村

2013年11月3日,来到菖蒲塘村考察,叮嘱“依靠科技,开拓市场,不断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现在的“菖蒲塘样本”美名传,成了新的红色旅游打卡地。

长沙湘西文旅融合(红土热土沃土)(5)

凤凰县菖蒲塘村。受访单位供图

9年前,“精准扶贫”风起十八洞;9年后,山乡已巨变。湘西是革命老区,“湘西攻势”曾在这里发起,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得以建立,英雄的故事曾在这里被壮丽书写。如今,人们在红色旅途中,可以感悟、触摸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红色湘西之旅,不仅给人带来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和熏陶,还让人欣赏到了土家苗寨多元的民俗文化和别具一格的风情。

回溯历史红

初心如磐 深山青葱间的不屈军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湘鄂川黔边区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委,从在大庸成立至茨岩塘撤离,共计395天,其中在大庸16天,永顺塔卧122天,龙山257天。据统计,1.65万龙山儿女参加红军,在册革命烈士达2400余人。

1935年12月8日凌晨,根据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命令,红十八师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的队伍,从茨岩塘撤离,突围长征,龙山茨岩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

“快些吹个火,门口挂盏灯;挂在屋头上,同志好行军。”这是当年永顺塔卧的一首地方民谣,描述的是当时红二、六军团来到这里建立根据地时,老百姓自发在家门口挂上油灯,用这些微弱的灯光照亮红二、六军团的夜间出征之路。

当时,军民情深,塔卧苏区形成了踊跃参军热潮,几乎村村寨寨都可以见到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与弟争先入伍的情景。

从1935年1月到10月,在如今的保靖县、永顺县及龙山县境内共有2.6万余人参加红军。粗略统计,红二军团由会师的4100多人发展到9200多人,红六军团由会师时的3300多人发展到11000多人,使红军主力得以壮大。

回溯历史,不是为了活在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为了更好地奔向未来。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正是由一个个苦难辉煌的过去累积而成,是沿着过去的履痕而不断前行的发展全景。

展望时代红

幸福底气 产业兴人气旺的红色旅游

乡村,承载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十八洞村里各家生意火爆的农家乐、山货集市、民宿成了“新兴产业”。美丽乡村与留住乡愁结合,古村、古景、古技,在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手里有了新动能,通过擦亮红色旅游名片,十八洞村大步迈向乡村振兴。

“菖蒲塘村是湘西州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现场教学点,更是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之一。目前,我们村正在打造‘红色农庄’,农业 旅游 红色的模式是未来产业发力点。”凤凰县菖蒲塘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周祖辉介绍,已累计向全国各地来村考察及研学团队800余批次2万多人次宣讲菖蒲塘村脱贫故事和成效经验。

矮寨大桥,天堑变通途。它贯通了湖南、重庆、贵州等省市的几大高速公路网,打破了制约湘西发展的交通瓶颈。山青、水绿、田野与村寨绘制出的幸福美景,让前来的游客们领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感悟“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新时代精神。山门大开,联通时代脉搏,更印证了红色旅游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

一座座英雄丰碑就是绵延不绝的红色记忆,一个个红色地标更是新时代的“精神密码”。

近几年,湘西红色旅游的规模和热度不断攀升,已经成为民众出游的重要选项。今年暑假期间,湘西红色旅游景点接待人次已接近130万人次,收入近6600万元。“今年暑期旅游又火又热,其中还不乏年轻人走进红色教育基地,缅怀先烈。今后,红色旅游是我们大力发展的方向。”湘西州文旅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湘西将其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优势,发展成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内核,充分发挥“红色 ”的叠加效应,凸显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通过业态融合让旅游资源串珠成链,不断打磨“本土文化”、互动“本地居民”,打造“有根、有魂、有表、有里”的红色旅游产品,使得红绿共融,古色盎然,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让“湘西红”成为一张闪耀的旅游名片。(宋沛珊、黄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