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词人。自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间,月光的空明让他欣然起行,同时写下了精美之作《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知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月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心。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陈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和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开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到“相与步于中庭”,都是叙事和记叙的部分;“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写景描写的部分;“何夜无月”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议论的部分。全文结构分明,夹叙夹议,景色又写得清丽淡雅。

本文的写景句很少,但却写得非常精妙。月亮是主要的描写对象,但写景剧中却未出现一个“月”字,这就是其中的妙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月光比作庭下的积水,将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表面上没有写月亮,实则处处在凸显月亮的空明澄澈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从中可以读出作者的悠闲愉悦。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

最后一句,中“闲人”有两层意思:外层意思是指政治处境,作为被贬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内部意思指夜游心境,空灵自在,悠闲自如,可赏空灵美景。其中的“闲”字也可以体会出作者的许多情感:一是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对于不能报国,只能悠闲赏月的自嘲和自慰;二是对于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与自己作为富有雅趣之人欣赏美景的自许;三是逆境中作者的乐观豁达。

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乐观,这对于我们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