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寺塔地位及影响(奇兽点缀香山寺)

点击上方微黔江关注我们

武陵寺塔地位及影响(奇兽点缀香山寺)(1)

武陵山,位于黔江区石会镇,距离黔江城区26公里。这里的宗教始自汉唐,盛于明清,清代曾与贵州梵净山、四川峨眉山齐名。武陵山佛、道、儒三教并存,极盛时庙宇广布,寺僧数百,香火旺盛。近日,“寻源黔江”采访团一行来到今武陵仙山景区,探寻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传奇。

武陵寺塔地位及影响(奇兽点缀香山寺)(2)

奇兽点缀香山寺

武陵仙山上的真武观、香山寺、观音阁、天子殿、川祖庙、莲峰寺,以及朝山大道上遍布的小庙,充分体现了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可惜在“文革”中大部分被毁,现仅存香山寺、天子殿主殿、真武观山门等遗址,但依然从中可以透视出当年的宗教盛况。

香山寺坐落于武陵仙山主峰脚下,为香客朝拜武陵仙山的第一站,供朝山香客沐浴、静心和休息,因此又名接官殿。据史料记载,香山寺始建于唐朝伍德年间(621),清道光年间(1821)重建。虽历经劫难,但寺院主体得以保存。香山寺经修葺后,于2002年恢复开放。

在香山寺大门口有一对似狮非狮,似虎非虎,更非麒麟的奇兽,到底是何物,至今无人能辨。

香山寺呈大四合院结构,院内石坝前低后高分两层,共长约60米,宽约40米。圆通殿、弥勒殿分别作于中轴线两端,两侧有药师殿、地藏殿等殿堂及寮房上百间,其观音圣像、药师佛圣像均为清代铜铸像,古朴庄严。

相传,从石会镇文汇河进来的这一片,原来皆属武陵山寺庙所有,粮食丰收后全部储存在香山寺,然后再分配到各个寺庙去。寒冬来临之际,真武观的长老和大部分和尚都下山到香山寺居住,以御寒冷。当年寺庙所辖地域面积达1200余亩,要打3000担谷子、2000担玉米,佃户达70多家,成都、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的信教群众争相前来朝拜。

武陵寺塔地位及影响(奇兽点缀香山寺)(3)

朱棣曾宿天子殿

在武陵仙山景区的山腰附近,一座造型奇特、质地古朴的建筑历经风雨,屹立百年,它叫天子殿。相传,因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驾临武陵山真武观后,住宿于天子殿而得名。中间为正殿,塑佛祖释迦牟尼像,两边为厢房,塑十八罗汉,前厅为灵官殿,塑两个灵官菩萨。天子殿的和尚由真武观委派负责香客烧香,洗脸及食宿,一般住二至五个和尚。

武陵寺塔地位及影响(奇兽点缀香山寺)(4)

“武陵古刹”真武观

明万历四十年(1612),黔江知县杨再栋责成僧人清园来武陵山主峰修建了真武观(清雍正七年重建,乾隆十八年、嘉庆三年、同治五年先后修缮,1962年被撤除),额书“武陵古刹”。这一观一刹,将大慈大悲的佛家和清静无为的道家有意无意地融合在一起,成武陵山宗教胜地的一大特点。晚清时期,张之洞途经武陵山,在真武观正殿捐设冲天殿,塑供马援像。

清《酉阳州志》中记载的真武观:寺僧恒达数百人,常住半足,向数年一启戒坛,远近缁流,奔赴不绝,香火之盛,殆甲全州。

据了解,当初的寺庙修在峰顶平台上,四周用石条延伸出去,整整125间木质结构的楼房悬空建筑,住了几百名寺僧。北面的房间离地300米,泼一盆水出去瞬间成云成雾。南面的房间离地也有50多米,相当于十几层楼高。到最后盖瓦时,因低头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工匠无不心惊,等大雾弥漫才敢上房顶。月白风清的夜晚,大雾弥漫时的白昼,看上去整个楼阁悬在空中,若隐若现,如诗如画。正殿内有冲天殿,高出正殿好几米,上面安放一盏油灯,到夜间方圆几十里都能见到,当地还有老年人记得那似和天上星斗交谈的灯光。

真武观门楣刻“武陵古刹”,正面刻对联一副:玉笋凌霄曾向瓶中靡珠露,山环皓月泛钵里现昙花。

真武观正殿楹联:一甲一胄半世英雄半世佛,不冠不屐又作名士又作仙。

我言我语

池塘里的赖尅宝——叫起来没完

(记者 田丹 温金鸿 谭鹏 王道 特约审稿人 何泽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