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情感哲思录(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天涯tyzzz01

天有际,思无涯。

周国平情感哲思录(周国平幸福的哲学)(1)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

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哲学就是谈心,最早的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不开课也不写书,从事哲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和青年人谈心。一个人要和别人谈心,首先必须先和自己谈心,哲学首先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今天我来和你们谈心,其实是说一说我和自己谈心的一些体会罢了。

人都是缺啥说啥,现在幸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正说明大家感到不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问题出在心态,心态不好,怎么可能幸福呢?这个时候就应该去找哲学。我搞了一辈子哲学,到头来发现,哲学的真正用处是什么?就是让你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平时都过着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事情,有顺心的时候,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有快乐,也有苦恼、困惑、纠结。哲学就是让你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想一想人生的大问题、大道理,人生中究竟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就是价值观,哲学对于人生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助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好的心态。你再回过头去看局部,对于重要的东西,你就能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重要的东西,你就会看得开、放得下了。你仍然在过具体的日子,做具体的事情,但心态不一样了,境界也不一样了。

前言:幸福与价值观

1、幸福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状态?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的事情。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他的意思无非是,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譬如说,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是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情,比如搞艺术或做学问。由此可见,虽然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同的,而重要的就在于这个不同。

幸福这个概念,一般是用来指一种令人非常满意的生活。然而,什么样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呢?衡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说,这完全是个人感觉的问题,自己满意就行。这当然也有道理,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幸福,你当然不能说他是幸福的。但是,自己觉得幸福,就是幸福的吗?有一种狂喜型的精神病人,大约谁也不会认为他是幸福的人吧。可见主观上的满意度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人们往往在想象中把自己最强烈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可是,愿望实现了就真的幸福吗?怕未必。情况往往是,没到手的时候想得要命,到了手不过如此,预期中的幸福感会大打折扣。如果愿望只是停留在肉体欲望和物质欲望的层面上,情况就一定是这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他的结论是:根本就不存在幸福这回事。如果只在欲望的层面上找幸福,他说的就是对的。肉体的欲望,食欲、性欲,不满足是痛苦,满足的时候顶多有短暂的快乐,然后就是无聊。物质的欲望,比如对金钱的欲望,如果你把幸福寄托在钱越多越快乐上面,一定也会落空。钱少了你痛苦,钱多了,你没有更高的目标,就会无聊。然后你就要去赚更多的钱,但钱再多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即使你富裕得成了一个金钟摆,仍逃脱不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的命运。

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停留在欲望的层面上。这也是叔本华的说法的毛病之所在,超越欲望的层面,他的说法就不成立了。精神性质的愿望,就完全不存在这个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的悖论。比如说,你渴望知识,喜欢读书,你会因此而痛苦吗?当然不会,这类愿望本身就是令人快乐的。然后,你去满足你的愿望,你读了一本好书,读了许多好书,你会因此而无聊吗?当然也不会,你只会感到充实。所以,一个精神愿望强烈的人其实是充满幸福感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说: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所谓不满足的人和不满足的苏格拉底,就是不停留在肉体欲望的满足上,他有更高的、更丰富的需要,有精神需要,精神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会有彻底满足的时刻,但他比光有肉体欲望的傻瓜和猪幸福。所以,对愿望要做分析,愿望因人而异,而每个人的总体愿望归根到底是由他的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期望是不一样的。

还有的人认为,幸福应该是一种客观状态,为了使这种客观状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现在兴起了幸福指数的研究。他们的方法大同小异,大致上是列出一些关键项,比如个人幸福指数包括收入、工作、家庭、健康、交往、休闲等项,国民幸福指数包括公平性、福利、文明、生态等项,然后按照重要程度给每一项规定一个分值,统计出来的总分就代表个人或国民的幸福状况。这作为一种尝试,当然是可以的,不过,我认为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幸福不是纯粹的客观状态,毕竟包含个人感受的因素,因此难以数据化,幸福指数只具有非常相对的意义。第二,哪些因素被列为关键项,每一项的分值是多少,价值观起决定的作用,价值观不同,幸福指数的编制就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把幸福看作主观感受,还是客观状态,抑或是二者的统一,价值观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到最后,从哲学上来说,对幸福问题的探讨要立足于价值观。

2、哲学史上的幸福观

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问题是讨论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大致分两派。一派叫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本身就是好的,是人生的目的。这一派的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到了近代,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验论者,比如休谟、亚当·斯密、约翰·穆勒。谈到什么是快乐,这一派强调的是生命本身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比如伊壁鸠鲁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你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这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另一派叫完善主义,认为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那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不过,他们一般并不排斥快乐,承认完善亦伴随着精神上的快乐。这一派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在他之后有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近代以来主要是德国理性论者为代表,尤其是康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公式:智慧=美德=幸福。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能想明白人生的道理,懂得灵魂远比肉体重要,好好照料灵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幸福的。

从中国哲学史来说,我觉得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状态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道家尤其庄子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状态是生命的本真和精神的自由。

比较两派的观点,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差异并不是特别大,两派的共同点是重精神、轻物质。完善主义重视精神生活,快乐主义也认为精神的快乐更重要。历史上没有一个哲学家主张物质欲望的无穷尽满足就是快乐。约翰·穆勒说,幸福就是快乐,但快乐是有质的区别的,有层次的高低的,一个人只有品尝过不同的快乐,做过比较,才能判断哪一种快乐是质量更高的。所有品尝过不同快乐的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就是精神的快乐要远远高于肉体的、物质的快乐,是更强烈、更丰富、更持久的快乐。有的人只品尝过低层次的快乐,他陷在里面出不来,从来没有品尝过高层次的快乐,所以才会以为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甚至唯一的快乐。如果他以后提升自己,有了更高的追求,就会发现以前的那个状态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不能只从主观感受来判断幸福,因为主观感受也要用价值观来判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史上谈幸福,就是从价值观出发的。

3、立足于价值观看幸福

谈幸福问题,价值观是绕不过去的,不从价值观出发,幸福问题就没法说清楚。人生在世,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实际上就导致了不同的人生境界。有人可能会说,价值观也是因人而异的,没法讨论。我说可以讨论,评价不同的价值观是有一个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人性。

我们来看一看,人身上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是最值得珍惜的,我们让它们处在一种好的状态,让它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人生就是幸福的。我认为人身上有两样东西是最宝贵的,其实这也是多数哲学家的看法,哪两样东西呢?一是生命,二是精神。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没有生命什么也谈不上。同时,人不只是生命,还是精神性的存在,这是人和其他生命的区别之所在。我写过这样的一段话: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那么,怎么算是把命照看好呢?我认为生命应该是单纯的,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怎么算是把心安顿好呢?我认为精神应该是丰富的,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聚心灵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人有两个最主要的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一个是万物之灵,尽好老天赋予人的这两个主要职责,好好当自然之子,好好当万物之灵,人就幸福了。

所以,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这两条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两条,物质的东西再多也不会真正幸福,有了这两条,物质的东西少一点也是幸福的。从主观上说,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是好的品质,具备这两种品质,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从客观上说,是好的状态,如果你二者的状态是好的,那么从客观上评价你就是幸福的。立足于价值观看幸福,幸福问题就变得清楚简单了,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因为你可以支配自己的价值观。

用这两条衡量,我觉得我们时代的重大迷误是过分地从外在方面去寻求幸福,把金钱、财富、物质的东西、外在的成功看得太重,大家一窝蜂都在追求这些东西。当然,你可以追求,但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让你的生命和精神有一个好的状态,那才是真正能使你幸福的东西。如果你为了追求外在的东西把生命和精神的状态弄得不好了、混乱了,你就是因小失大,很划不来,结果一定不幸福。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活得很忙很累,但并不幸福,毛病就出在价值观上。所以,你一定不要随大流,到底什么能让你真正感到幸福,你要去问自己的生命,问自己的灵魂。

第一部分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

1、区分生命本身的需要与物欲

生命本来应该是单纯的,为什么会变得复杂?一个重要原因是把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混为一谈了。当然,生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所需的物质是有限的,因而是容易满足的。大自然既然把你产生了出来,就已经给了你一个使你能够生存的物质环境,你要生存下来并不难。超出自然需要的物欲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而是社会刺激出来的,是人比人比出来的,看见别人有了我也要有,没有就好像低人一等,这个东西是社会的竞争造成的。其实,物欲带来的快乐比生命本身的快乐浅和窄,比精神的快乐低。生命本身的快乐是生命根底里的快乐,又是自然广阔天地里的快乐,既深刻又宽广,可是,物欲不但把生命的单纯状态破坏了,而且遮蔽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快乐。

中外哲学家都强调,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欲是两回事。伊壁鸠鲁说:超出自然需要以上的欲望是造成痛苦的根源。自然需要本身是有限的,容易满足的,可是,如果你超出自然的需要去追求物质,那是没有尽头的,你就走上了一条痛苦的不归路。

在中国哲学里,道家最强调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欲的区别。《淮南王书》里有一句话:“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全”就是完全、完整,“性”就是天性、本性,“保”就是保护,“真”就是真实,你要保护好你的完整的真实的生命状态,不要用物质去损害它。这也就是庄子经常说的“保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他还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意思是说,如果你把你的自我丧失在物质里面了,把你的本性丧失在世俗里面了,你就是一个颠倒的人。什么颠倒?就是价值观颠倒了嘛。

那么,生命本身有些什么样的需要呢?人是自然之子,作为一个生命需要什么,是由大自然规定的。在我看来,那其实是一些平凡而又永恒的需要,但它们构成了生命的核心。大致说来,在和自然的关系上,人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自身,有对安全、健康、闲暇的需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特别强调要珍惜和享受那些自然性质的情感,就是爱情、亲情、家庭。所有这些需要都是生命本身的需要,为物欲忽视它们,牺牲它们,就是价值的颠倒。下面我着重谈其中的两项。

2、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自然之子,在合宜的自然界环境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一条永远的规定。所以,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永远是生命最根本的需要,是人类幸福的永恒前提。这个道理丝毫也不复杂,但常常被我们忘记了。

从个人来说,我们要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人类的技术日新月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使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反正我自己并不觉得我们比古人幸福。李白当年“一生好入名山游”,走了许多崎岖的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我们现在乘飞机往返景区,乘缆车上山下山,倒是便捷了,但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可有李白的万分之一?我们比李白幸福吗?苏东坡当年夜游承天寺,对朋友感叹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我们现在更少这样的闲人,而最可悲的是,从前无处不有的明月和竹柏也已经成了稀罕之物,我们比苏东坡幸福吗?

在自然环境中,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大气、水、土地。可是现在,我们看到,这三个因素都受到了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和森林大面积消失,这些问题都非常严重。我们应该认真地反省一下我们现在的发展方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批判现代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他称之为技术的方式,就是把自然万物都看作能源。相反的方式,他称之为诗意的方式,就是承认自然万物都有自身的存在、自身的价值、自身的权利,人类应该尊重。现在我们也经常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诗意地栖居”,可是这句话从我们口中说出来几乎成了一个讽刺。在全国性的开发热潮中,我们眼中已经没有自然界,只看见资源、能源,只想着用它们赚钱,结果也就真的没有自然界了,我们周围的自然已经面目全非了。为了开发而破坏自然,这真正是本末倒置,是在毁掉我们生命的根本。

现在讲低碳,有的人就说低碳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去年经济危机,强调的也是怎么样保住高增长。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一定要高增长?高增长就是幸福吗?发展慢一点有什么关系?你真正比较起来,到底高增长重要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重要?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确要好好反省,对于人类的幸福,对于我们民族的幸福,到底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

3、自然情感的享受

我一直认为,在人生幸福中,自然情感的享受占据很大的比重。我自己回忆我这一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无非是两段时光。一段是青春期,我十七岁上北大,有一天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心里喜悦啊,觉得世界真是太美好了,人生真是太美好了,一定有一件我还不太清楚的、非常美好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一等就等了好多年,因为那个时候大学生是不准谈恋爱的。即使让谈也轮不上我,我上学早,进了大学还在长个子,女生都比我大,看不上我。不过,我觉得,谈没谈恋爱不重要,那一种恋爱的心情是最宝贵、最幸福的。看世界、看人生都是一种恋爱的心情,包括看书也是这样,那么单纯,那么痴迷和陶醉。我的体会是,青春期真的是在和整个世界、整个人生谈恋爱。

另一段时间就是当上了爸爸的时候,又一次觉得世界太美好了,人生太美好了,又一次感觉有一件还不太清楚的、非常美好的事情在眼前慢慢展现出来。亲自迎来一个小生命,这的确是人生中无比幸福的时光,每一天都有惊喜,都充满了幸福感。我这个人真的很喜欢当父亲,其乐无穷。经常有人问我,说周老师,在哲学家、作家和学者这三个身份中,你最看重哪个。我说都不看重,都无所谓,我只看重一个身份,就是父亲。别的都可有可无,都可以不当,但是我一定要当父亲,不当父亲,我真是不甘心,死不瞑目。

大家知道,我第一次当父亲的经历是很不幸的,我的第一个女儿妞妞患有一种先天性的癌症,双眼视网膜细胞瘤,她只活了一岁半,我为她写过一本书,叫《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妞妞离我而去以后,我觉得内心空落落的,人生没有意思了。好在老天没有抛弃我,看我喜欢当爸爸,当得还不错,又给了我一个女儿。不久前,我为我的第二个女儿啾啾也写了一本书,叫《宝贝,宝贝》,我在里面写了当父亲的心情。

一个小生命刚来到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小动物,是个幼兽,那时候我们大人也就变成了成年兽,整天照料这个小动物,给她擦屎擦尿,洗澡喂奶,非常忙碌,忙的都是一些很琐碎的事,基本过的是一种动物的生活。但是,我觉得当成年兽的滋味好极了,我们平时生活得太复杂了,当人当得太累了,面对一个小生命,我们又回到了一种自然状态,生活重新变得简单了。我喜欢伺候孩子的小身体,包括给她喂奶。有时候,她妈妈看我给孩子喂奶喂得那么陶醉,就说你不要以为你在给孩子喂奶,这个奶水就是从你的身上出来的。我当时就回了她一句,说我真的感觉我整个人变成一个大奶瓶了。不过,我和孩子毕竟隔了一层。看妈妈给孩子哺乳,孩子在她怀里那么陶醉地吮吸乳头,我真的很羡慕。我羡慕女人能怀孕和哺乳,那种母婴生命交融一体的感觉,我们男人是永远体会不到的,只能在旁边猜想。我觉得这是男人的一个缺陷,不能怀孕和哺乳。大自然把这个最神秘、最伟大的过程放在女性的身体里,这是对女性的厚爱。其实这不是我说的,是老子说的,老子把女性比作道,道是他的哲学里的最高概念,世界的本质,还说女性的生殖系统是天地的根,他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女性主义哲学家。

等到孩子慢慢大了,我的身份就由成年兽转变成了她的秘书。一个小孩在二三岁会说话以后真是妙语连珠,经常会说出让你意外和惊喜的话,我就想,这么精彩的话怎么能让它随风飘走呢,于是随时给她记下来。我女儿两岁就知道了,她说了一句话,我说宝贝你说得真棒,她就马上说,爸爸你给我记下来。她很认我这个秘书,而我当秘书也当得有滋有味,当得很称职。其实我的写作任务挺多的,有很多计划,但是我对自己说,那些计划都可以靠边站,可以慢一点完成,以后可以补,可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是弥补不了的,过去了就过去了。听到孩子的妙语,当时你非常惊喜,但是不要说过了一两天,可能一晃你就忘记了。记忆力再好的父母,孩子小时候的情况能回忆起来的也是很有限的,是支离破碎的。所以,我当时就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就是要把它留下来,这不但是我生命中的珍宝,也是孩子生命中的珍宝,等她长大了,我就把为她写的日记加以整理,送给她作为她的成年礼物。一个父母给孩子的礼物能够有比这个更好的吗?肯定没有了。当然,我已经把它写成了书,不过,哪怕不写书我也一定会记,以后自己做成一本小书送给她。其实那本书不小,我写的书一般都比较薄,都是二十万字以内的,这本书二十八万字。我当时给她记录的日记有六十万字,从她出生一直记到她上小学六年级,以后就让她自己记了,那应该是她自己的事情了。

其实,我说的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你必须有亲身体验,否则我跟你说了也白说。有一年我在北京坐出租车,司机是个小伙子,从上车开始,就和我讲他的小孩,他刚有了一个一个月的女儿,讲啊讲,一直讲到我下车。临下车时,他跟我说:你知道吗,我以前最讨厌的就是别人跟我说他的小孩,婆婆妈妈的,琐琐碎碎的,有什么意思?现在我自己有了小孩,我忍不住要说啊。我说:这就对了,这说明你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后来我就分析,为什么孩子会给人带来这么强烈的幸福感?可能是这样的:性本能其实分两个层次,浅层次是快乐本能,就是男女之间的事儿。孩子来了,一直潜伏着的深层次才显现出来,那就是种属本能,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觉醒了。这是大自然的狡计,让你男欢女爱,让你贪图快乐,结果弄出来了一个孩子,接着就让你辛苦,还让你感到这辛苦是更大的快乐。不过,我觉得挺好,就算中了大自然的狡计,那快乐是实实在在的,是生命根底里的快乐,而做一回大自然的工具也不是耻辱,从生命的角度看,世上有什么事业比种属延续更伟大?为人父母恰恰让我们体会到,生命既是巨大的喜悦,也是伟大的事业。

亲情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方面,其实在我看来,不但亲子之情是亲情,爱情最后也要落脚到亲情。什么是爱情?就是在人世间寻找那个最亲的亲人,两个人相依为命,共度此生。年轻的时候,我们对爱情的看法很浪漫,好像爱情必须是两个人一见钟情,如痴如醉,要死要活,但这样一种激情状态肯定长久不了。因为热恋而结婚,然后激情慢慢转变成亲情,这是最好的结果了。如果两个人之间最后真的是最亲的亲人这种感觉,爱情就是圆满的。

4、回归生命的单纯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婴儿期是永生的救主,为了诱使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它不断地重新来到人类的怀抱。”亲自迎来一个小生命,这的确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的反省的机会,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净化。我们平时生活得太复杂了,做的许多事情和生命本身没有什么关系。当然,既然在社会上生活,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我们应该经常寻找机会,让自己回归生命的单纯,体会一下生命本真的状态。在婴儿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状态,我们自己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单纯的生命。虽然后来变得复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清醒,要尽量保护好生命的单纯。

很多年前,我收到过一个读者的来信,是一个女孩子写给我的,信写得非常好,我看了非常感动。她在信中说,周老师,我读你的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你当成一个散文家,一个学者,我的感觉是,你是一个生命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在这里静静地聆听。最后的落款,她没有写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很想给她回信,但是没法回,信封上也没有地址,只有一个邮戳是河北怀来。(听众:她是天使。)是啊,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用她最后的那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们大家想一下,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是一个生命,没有名字,也没有身份、地位、财产、权力、名声等等,这些都是后来才有的,是在社会上混的过程中慢慢堆积到生命上去的,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我把它们称作生命上的堆积物。可是,时间久了,我们就把这些堆积物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了,忘记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什么了。这就是本末倒置。当然,我们在社会上生活,离不开这些堆积物,但是你内心要清醒,不能总是为这些堆积物而活,至少要分一点时间给生命本身,满足生命本身的需要,比如亲近自然,享受亲情。你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上,你要不时地抽身出来,回到生命的世界来。否则的话,你生命上的堆积物再多,比如说财富再多,地位再高,名声再大,生命本身却是荒芜的,你就仍然是一个不幸的人。

人在世界上生活,应该力求两个简单,一个是物质生活的简单,一个是人际关系的简单。有了这两个简单,你的心就会是宁静的。人为什么会烦恼?就是因为在这两个方面都太复杂了,物质生活上是财富的无穷追逐,人际关系上是利益的不尽纠葛,结果烦恼不断。

生命的单纯,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以生命相待,这就是同情心,就是善良。今天的社会之所以道德缺失,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单纯,活得太复杂,把堆积物看得太重要。我相信,如果一个社会的成员普遍保持生命的单纯,人际关系就一定简单,社会就一定和谐。

两性之间也是这样,应该单纯一点,真正作为生命互相对待,才会有真爱。如果复杂,掺进许多利益的计算,爱就一定变质。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把人和动物做一个比较。动物的两性关系是很单纯的,诚然也会有争夺配偶的斗争,但绝对不会有金钱、财产、地位、权力等因素夹杂在其中,只有人才会这样。结果怎么样?我揣测人的性快乐很可能不如动物,因为不纯粹。当然,在两性关系中,人可以也应该有高于动物的方面,就是精神上的互相吸引和欣赏,我们把这叫作爱情。可是,如果没有生命单纯的前提,利益至上,这个更高的方面就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好的性爱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纯粹身体的吸引和快乐,一个是纯粹心灵的共鸣和愉悦,而利益的介入对两者都是破坏。

在生命的单纯这一点上,人真应该学一学动物。人有理性,因此而高于动物,但理性起的作用并不都是好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动物如果需要某样东西,它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数量,而人却不然。许多时候,人的理性反而是起了坏作用的,使人在自己生命需要的问题上变得复杂而无知,这是其一。还有其二,动物的凶猛仅限于本能,只是为了生存,人残暴起来可不得了,可以做出对生存毫无必要的坏事,以酷行本身为乐。自然界里找不到一种动物,会像人这样虐待和屠杀自己的同类。常有人说,人堕落了会沦为禽兽,我说这是对动物的诬蔑,事实是人堕落起来比禽兽坏无数倍。

5、珍惜平凡生活

生儿育女,亲情,家庭,这些东西的确很平凡,人类千百万年以来一直是这样过的。但是,正是这种平凡的生活对于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个东西,人类就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没有这个东西,人去做其他各种各样的事情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觉悟,就是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我们往往有很多的野心或者说雄心,要在这个世界上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要铸造辉煌、卓越等等,我说你可以那样去干,但是你千万别忘记了,平凡生活仍然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组成了人类生命的永恒的核心和基础。说到底,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都要用对平凡生活做出的贡献来衡量它们的价值。如果平凡生活过不好,你再不平凡,再精彩,我觉得那都是空的,其价值都很有限。

法国哲学家蒙田说:一个人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一个人事业再辉煌,在社会上成就再大,如果不能和家人和睦相处,甚至完全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家不成其为一个家,我认为你的人生就是有根本缺陷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怀有野心的人是不会有时间浪费在妻子和朋友们身上的,他不得不把全部时间奉献给他的敌人。说得真好,的确有这样的人,把全部时间用来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却舍不得花一点时间来陪家人,还自吹是为了事业而牺牲家庭生活。

在生活中,每当有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追悔,怪自己没有好好珍惜相处的时光。可是,事实上,相遇是缘,分离却是命,再亲的亲人也是时时刻刻在走向分离,因为总会有人先走,只能陪一程。所以,不要事后追悔,现在就要珍惜。杨绛几年前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仨》,她在书里说,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我们仨”,就是她、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这三个灵魂在这个世界上相遇了。她和钱先生都是大学者、大作家,但她并不认为这算多大的成就,最大的成就是有这一个好家。那么,钱先生和钱瑗在同一年去世,这就是最大的痛苦,她在书中不断地叹息:我们仨失散了,永远地失散了。我很理解她的感受。如果你有一个好家,最悲哀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总有一天会失散,而且再也没有另一个世界让你们重逢了。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你再忙也一定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饭,餐桌上一定要有欢声笑语,这比有钱、有车、有房重要得多。你钱再多,车再名贵,房再豪华,可是没有这些,和谁之间都没有真爱,那你其实是非常可怜的,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孤魂野鬼。相反,即使穷一点儿,但是有这些,你就是在过一个活人的正常生活。

其实,对社会来说,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也是一样。你说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我们用什么标准评判它好不好?中国的老百姓有一个很朴素的标准,他们把历史上的时代分为治世和乱世,治世就是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大家都能好好过平凡生活,乱世就是兵荒马乱,或者贪官污吏横行,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平凡生活遭到了破坏。我觉得老百姓的标准是对的,如果不能安居乐业的话,你GDP再高,国势再强盛,有什么用?所以,安居乐业是最低标准,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第二部分幸福在于精神的丰富

1、享受人的高级属性

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人应该遵循自然之道,活得单纯一点,这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万物之灵。中西哲学里都有这个说法。在中国,最早说“万物之灵”这个词的是宋代哲学家邵雍。在他之前,荀子已经说过,人因为有道德属性也就是“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强调人是精神性的存在,这是人与万物的根本区别。作为万物之灵,人要对得起老天所赋予的精神属性。亚里士多德说,精神属性是人身上最高贵、最神圣的部分,是人身上的神性,享受精神属性就是在过神的生活,是人的最高幸福。事实上,满足精神需要,享受人的高级属性,的确是幸福的更主要方面,是幸福的更重要源泉。在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幸福主要取决于精神生活的品质。在一定的意义上,享受生命仍是做动物的快乐,享受精神属性,人真正作为人生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人的幸福。

把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能力的实现本身看作幸福,看作价值和目的,这在欧洲是一个传统。这也是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是属于欧洲文明传统的伟大思想家,我们以前把他割裂开来看,其实是很走样的。马克思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怎样的?我们往往只强调他关于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论述,这是片面的。《资本论》第三卷里有一段话,表达了马克思心目中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他说: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它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那就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这段话好像比较拗口,我来解释一下。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其实是建立在他对人的本质、人性的看法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最重要的本质、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自由活动,而动物没有。动物是不自由的,它受必然性的逼迫,仅仅为了维持生存而从事活动,它所有的活动都只是为了活命。人不一样,因为人有精神能力,可以超出生存的需要活动,这叫作自由活动。可是,如果人仍然仅仅为了生存、为了物质生活的满足在那里活动,人就和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了,就没有真正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就仍然生活在必然王国里。只有当人从物质生产领域里解放出来了,活动的目的不再是生产物质资料,而是什么呢?就是马克思说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目的。整个社会只需要用很少的时间去生产物质资料,身体和物质方面的需要就能够满足了,那么,绝大部分的时间,大家的活动,就完全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享受自己的精神禀赋,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喜欢艺术的就搞艺术,喜欢科学的就搞科学,一点实用的目的也没有,在马克思看来,这才是自由王国,才是理想社会。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很高了,应该可以让大家过上这样的生活、从事这样的自由活动了。可是,因为物质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大多数人仍然不得不为了谋生而工作,人的活动被贬低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这就是他所说的异化。所以,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他的思路是这样的,消灭私有制和阶级、搞共产是手段,目的是实现自由王国,让所有人都能充分享受人的精神属性,过上符合人的最高贵本性的生活。

马克思的理想究竟能否实现,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这些都可以讨论。我觉得重要的是要领会他的出发点,就是人应该享受精神属性,过一种符合人的最高贵本性的生活。个人也好,人类也好,在一定时期内不得不为生存去做很多事情,把主要精力用于谋生,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是一个低级阶段,应该创造条件超越它。无论个人,还是人类,如果谋求物质不是为了摆脱物质束缚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人算什么万物之灵呢?

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你现在不可能让大家都从事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活动,但你至少可以做到在法律上保护人们有必要的自由时间,有一个满足个人爱好的空间。最近几年发生的富士康十二连跳,我觉得原因就在那些工人过的不是人的生活,每天加班加点,分工又那么细,一天十几个小时做同一个简单的动作,工作毫无意义,生活毫无意义,没有一点做人的快乐和尊严,那么在高楼上从窗口一看,还是外面的世界美好,跳下去吧,就此解脱。这个企业这么富,完全可以让工人生活得有尊严一些,在这件事上,资本家有责任,政府也有责任,你本来应该用法律来管束资本家,保护工人,但你没有尽到这个责任。

从个人来说,应该记住,人生在世,如果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了,精神价值就应该成为主要目标。不穷了,能吃饱了,肚子是最不重要的,脑子就应该为心灵工作了。现在的青年人生存压力很大,我很同情,不过我想,你不妨把物质上的目标定得低一点,这样就可以早一点开始精神目标的追求。我相信人是有精神本能的,而人和人之间精神本能强度的差别非常大,精神本能强的人,比较低的物质水平他就会满足,他会压抑不住地要去满足自己的精神本能。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住的是六平米的地下室,出门骑的是一辆破自行车,但那时候我真不觉得有多苦,天天在地下室里读书写作,自得其乐,回过头看,当时写的东西在我的全部作品中属于质量最高的。无论如何,我不觉得物质生活的清苦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障碍。

人应该享受自己的精神属性,这是幸福的主要方面。那么,人有些什么精神属性呢?可以相对地区分为三个东西。一个是理性,人有思考能力,有智力生活。一个是情感,人有感受能力,有心灵生活。一个是道德,人有精神追求,有灵魂生活。我着重讲前两个方面,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二者构成精神的丰富。道德属于精神的高贵,当然也是幸福的重要源泉,甚至可以说是做人的最高幸福,但是,这个问题很大,需要专门花时间谈。

2、拥有真正的事业

享受精神属性,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享受智力生活。老天给了你理性的能力,你要用它,享受它。怎么享受?在我看来,最主要的享受方式,一是学习,二是工作。

先说学习。人的智力、理性能力,主要因素是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好奇心,就是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充满兴趣,要把未知变成知,求知本身就是快乐。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究真相,寻找答案。这两个因素,通俗地说,就是喜欢动脑筋,善于动脑筋。

再说工作。我说的工作,其实是和你的一辈子的学习分不开的,就是你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于你的领域,在那里面深造,去发展和实现你的能力,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这个意义上的工作,是人生幸福的特别重要的领域,你拥有了这个意义上的工作,也就是拥有了真正属于你的事业。什么叫事业?在我看来,就是你找到了一个领域,在那个领域里,你的最好的能力能够得到最好的运用和发展,那个领域就是你的事业。但是,要拥有这样的事业,前提是你的智力品质是好的,你确实养成了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仔细分析起来,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一般的智力品质,就是养成了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爱学习,善于思考。另一个更深的层次是每个人的独特禀赋。我相信老天让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是把他造得和别人有所不同的,一定是给了他一点独特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特别适合于他的领域,有一种他能做得特别好的事情。当然,在很长时间里,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那一点独特的东西是什么,不知道最适合于他的领域在哪里。

你做的事情是不是你的真正的事业,可以用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是真兴趣,一个是意义感。真兴趣,就是你在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你做得非常愉快,哪怕不给你报酬,哪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你还是要做。你是对事情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对它可能带来的利益感兴趣,这就证明这件事情是和你的天赋、性情相适合的,它确实是属于你的。意义感,就是通过做这件事情,你觉得你的价值真正得到了实现,你的人生因此是有意义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职业和事业可能发生分离,你不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但又不能靠做你喜欢做的事来养活自己。我说,这没关系,只要你确实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你不要放弃,哪怕业余做也行,慢慢寻找机会,把你的兴趣和职业统一起来。如果你在这个事情上的确有才能,我相信一定会有机会的。即使始终没有机会,你的生活质量和那些没有自己的爱好的人也是不一样的,你的爱好还是给你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意义。我看到有一些人,是在退休以后才开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他们有很充实的退休生活,真好像是开始了第二个人生。可是,你看那些没有自己的真兴趣的人,一旦退休了,真的很可悲,他的空虚就暴露无余了,那个日子真是没法过下去。很多人退休以后很快就蔫了,老得不成样子了,这是重要原因。兴趣能使人年轻,保持活力,对养生也大有好处。学者中多寿星,多百岁老人,就是这个道理。

3、积聚心灵的财富

精神的丰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力生活,落实到拥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自己真正的事业,另一个就是情感生活。这里说的情感是广义的,不只是爱情、亲情、友情这些具体的情感形态,而是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智力是认识和思考能力,情感是感受能力。作为一个人,你不但要运用你的思考能力去做事,还要运用你的感受能力去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意义,那样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生活。

人人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是很不一样的,你的心灵状态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世界的面貌。一个心灵贫乏的人,他看到的世界也必定是贫乏的,如果他只关心物质和利益,他在世界上也就只能看到物质和利益。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才可能发现和欣赏世界的丰富的美。同样去巴黎,有的人只知道逛那些奢侈品商店,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艺术之都展出的无数伟大艺术品等于不存在,卢浮宫、奥赛、罗丹博物馆等于不存在。所以,心灵状态不同的人,实际上也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

丰富的心灵是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也不会太寂寞。本来每个人都可以有这个源泉的,可惜的是有些人从来不去关照自己的心灵,任其荒芜,使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枯竭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丰富呢?当然,可以有各种途径,比如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到有文化积淀和特色的地方去游历,欣赏艺术作品,等等。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说两个比较有普遍性的和比较容易采用的途径,一是阅读好书,二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们要积聚心灵的财富,财富从哪里来?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一个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们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的,阅读就是把这些财富占为己有的过程。另一个就是你自己的经历,应该通过某种方式把你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你内在的心灵财富,我觉得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想重点说一下这后一个方面。

一个人最宝贵、最可靠的财富是什么?就是你的经历,以及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真正说来,金钱是最不可靠的财富,无忠诚可言,它无名无姓,今天在你这里,明天会到别人那里去,后天又可能回到你这里。物质的东西都是这样,可以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唯有你的经历,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是仅仅属于你的,如果你珍惜,谁也夺不走,可是,如果你自己不珍惜的话,丢了就到哪里都找不回来了。怎么珍惜?写日记是一个好办法。

我自己感觉我从写日记得到的好处太大了。一个养成了写日记习惯的人,他是用心在生活,他会留心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经历,他不但在用肉体的眼睛看,他的灵魂的眼睛也是睁开着的,因此他是生活得更加积极、更加投入的。相反,有的人可能就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什么也没有留下,把有限生命中的每一个宝贵的日子随时都消费掉了。写日记的另一个好处是让人生活得更加清醒、更加超脱。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肉体的自我,这个自我在社会上打拼,有快乐也有痛苦,有顺利也有挫折,会遇到喜欢的人也会遇到讨厌的人。人还有另一个自我,那是一个更高的自我,哲学把它叫作理性,宗教把它叫作灵魂,在写日记的时候,这个更高的自我觉醒了,是它在审视和反思那个肉体自我的经历,在替它分析,在指导它。这实际上就是在和自己的灵魂进行交谈,这样做的时候,你是站在你的外部经历之上,所有经历包括那些看似负面的经历都成了你的认识材料,都可以转变为你的财富。我一直建议,凡是会写字的人都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重要的不是留下文字,而是通过这个方式经常和自己的灵魂交谈,把这变成一种日课。如果只是自己坐在那里想,不写下来,这个交谈就难以经常化,难以坚持。

人在世上生活,常常要和他人交谈,但不能缺少两种最重要的交谈,一个是和活在书籍中的伟大灵魂交谈,一个是和自己的灵魂交谈。换句话说,人不能缺少两个最重要的朋友,一个是好书,一个是自己。朋友遍天下,但是没有这两个朋友,不爱读书,害怕独处,这种人活得很热闹也很空虚。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读人文经典只是学者的事情,写作只是作家的事情,这是天大的误会。在我看来,本真意义上的阅读和写作都是非职业的,属于每一个重视心灵生活的人,只要你想过精神生活,你就一定会觉得这两样都是缺不了的,你就不由自主地要读好书,就不由自主地要拿起笔来写你的感受。这是没有专业之分的,不管你是理工科还是文科,都应该是这样的,都一定是这样的。

(根据2011年12月15日山东大学和2012年7月21日上海图书馆的讲座录音整理。)

周国平,学者,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各自的朝圣路》、《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忧伤的情欲》等。

本文原刊《天涯》2013年第5期

微信公众号目前添加了公众号置顶功能,欢迎大家开通。具体操作办法:进入天涯杂志微信公众号界面,滑至下方,看到“置顶公众号”选项,开通此功能即可。

唯一投稿邮箱:tianyazazhi@126.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