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的诗句(古诗词中的端午习俗)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宋·黄裳《喜迁莺》

这是宋人黄裳笔下的端午节,语调清新明快,仿佛看到人们在暖阳下,忙碌地包粽子,挂艾叶,还有年轻的母亲细心地将五彩丝线系在孩子们的手腕上。河中则是彩舟纵横,鼓乐喧天,一对对龙舟劈波斩浪,奋力前行。

端午习俗的诗句(古诗词中的端午习俗)(1)

龙舟竞渡

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传说,端午那日,有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央,因此《易经》中有“飞龙在天”的说法。为拜祭龙祖,人们举办了各种各样与龙有关的活动。诸如,拜祭龙图腾、扒龙舟等活动,可以说,端午是龙的节日,而龙舟竞渡也就成了端午必不可少的一项庆祝活动。

龙舟竞渡的习俗,最早见于两汉的文献记载,是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盛行的一项活动。后来随着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慢慢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各地。

中唐名臣、诗人张建封曾在诗中详细描写了赛龙舟的场景: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竞渡歌》

五月五日端午节那天,江边一早就红旗招展、人声鼎沸。鼓声敲响三下后,红旗两面分开,就有两两龙舟飞跃而出,船桨如翻飞的利剑,推波逐浪,砥砺奋进。随着龙舟距离标旗越来越近,鼓声也越来越急。突然坡上人群发出霹雳般的惊呼,胜负已分,输赢已定。

端午习俗的诗句(古诗词中的端午习俗)(2)

唐代诗人张说在《岳州观竞渡》中写道: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唐代卢肇也在诗中说: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盛唐时代,人们生活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节日娱乐方面自然也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尤其是端午竞渡,在那个时期尤为鼎盛。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龙舟竞渡也是南方很多地区端午必不可少的节目。

端午习俗的诗句(古诗词中的端午习俗)(3)

挂艾草、沐兰汤

除了龙舟竞渡,挂艾草和菖蒲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自带香气,能够开窍提神。而且,菖蒲形似利剑,俗称“水剑”,寓意“斩千邪”,因此人们常常将其悬挂门前。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人们将其视为“辟邪”之物,还有产妇用其煮水洗澡或熏蒸。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习俗的诗句(古诗词中的端午习俗)(4)

在端午这日,很多地方还有洗草药水的习俗。草药水,即古籍中所说的沐兰汤,用佩兰或有香气的草药熬煮沐浴。“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欧阳修《渔家傲》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欧阳修诗中提到端午包角粽,正是浴兰时节。而苏东坡在记录欢度端午节的情景时,也着重描写了侍妾朝云,穿着碧绿的衫裙,忙碌地准备着端午所需物品,薄汗微透青衫,正好沐浴兰汤,洗去一身疲惫,只留余香袅袅。这一日,大家都忙着沐芳浴兰,女子们洗去的胭脂香粉,都布满了整个河面。

系长命缕

苏轼在诗中提到“彩线轻缠红玉臂”,则是端午的另一个习俗,即给孩子们系五彩线。五彩线,是指红绿黄白黑五色丝线,俗称五色丝,又称避兵繒,朱索等。中国古代崇敬五色,认为这是吉祥色。故而在端午清晨,家里的女人们就会把五色粗丝线搓成的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上。到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扔进雨中,意味着祛邪攘灾。

端午习俗的诗句(古诗词中的端午习俗)(5)

宋代杨无咎诗曰: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元朝舒頔也道:

谁家儿女共,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就连皇帝李隆基也曾写诗说:

五月符数天,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李隆基的长丝续命,也是指在端午系五彩丝。因为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续命缕,长寿线。汉代应劭《风俗通》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明朝余有丁《帝京五日歌》中还有“系出五丝命可续”的诗句。

包粽子

这么多的习俗,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包粽子。粽子可以说是端午的标志,端午的代名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关于粽子的最早记载,他说“粽”本作“糉”,即芦叶裹米也。而更多的人认为,粽子是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一种祭祀食品。

端午习俗的诗句(古诗词中的端午习俗)(6)

虽然在史学上这一理论并不占优势,但很多人却愿意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人们更愿意以此来寄托对那位爱国诗人的哀思。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宋·文天祥《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张耒《和端午》

屈原,这个生于荆地的诗人、政治家,他创作了无数篇优美的诗文,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文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端午习俗的诗句(古诗词中的端午习俗)(7)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外联齐国,共同抗秦。但是却遭到楚国贵族的排挤诽谤,流放汉北。就这样一个一心为楚的忠贞之士,最终却落得一个抱石投江的结局,怎不让后世人为之唏嘘感叹。

端午节,是夏日里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太多的文人墨客为它不惜翰墨,太多的诗词歌赋因它经久传唱。端午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殷殷期望,也寄托了人们的一份真挚的爱国之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