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汉字书写教学(中大中文系副教授吴吉煌)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实习生 梁善茵

姽婳、愔嫕、頔暐韡……这些繁复的汉字现在都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输入了!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新版《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030-2022),新国标将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实施。

该标准首次发布于2000年,2005年经第一次修订,支撑了我国中文信息处理和交换需要。

与上一版标准相比,新国标增加录入1.7万多个生僻汉字,为传承中华文化、增强中文信息处理能力、满足姓名生僻字人群用字需求提供标准保障。

中文进入信息处理系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中文编码字符集时隔17年迎来新版,此次版本迭代有何意义?如何解读1.7万余个生僻汉字的增录?

为此,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副教授吴吉煌——

对外汉语汉字书写教学(中大中文系副教授吴吉煌)(1)

生僻字的概念是相对的

羊城晚报:此次新国标增加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此,您是如何看的?

吴吉煌:这是在满足人们日常汉语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促进中文国际化、信息化的重要举措。

现实生活中,人们难以直接接触历代古籍材料,生僻字的信息化为语言文字研究者整理、印刷和出版文献典籍带来便利,有助于降低读者阅读古籍的门槛,传播汉字文化。

羊城晚报:生僻字有准确的界定标准吗?我发现在字表里“玺”也算生僻字,但是感觉这个字比较常见。

吴吉煌:生僻字指的是人们不常用的、不熟悉的汉字,与其相对的概念是“常用字”。《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收录了3500个常用汉字,分为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两个部分。

经计算机抽样检测,常用字在语料中的覆盖率达到99.48%,掌握了常用字便能达到利用汉语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界定生僻字,通常是先划定一个范围,然后在这批文字语料库中进行统计,如果一个字使用频率很低,甚至不出现于日常生活中,那就可以算作生僻字。“玺”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今天并不常用,所以也算生僻字。

有的字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比较生僻,但是对于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人来说非常熟悉。所以生僻字的概念是相对的,它不是一个绝对性的概念。

羊城晚报:3500个常用字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对生僻字进行大范围的增补?

吴吉煌:常用的3500个字的调查样本当时没有照顾到大量的古代文献,主要是从现代汉语或者白话文写作的汉语文献,尤其是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报刊文章中统计出来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每个时代都有其常用字和生僻字。对生僻字的编码有助于对其进行信息处理和后续的排版印刷,从实用的角度而言,能够有效推动古籍的整理出版或者数字化,也方便了姓名中带有生僻字的人们在信息系统中实名认证。

生僻字越多传统文化越浓厚?

羊城晚报:从文字识别到文字对应输出,您认为将汉字的形体构造应用于信息技术层面,有什么样的意义?

吴吉煌:汉字从象形文字发展演变而来,部分固定的笔画结构具有稳定字形,故用字符中的笔画结构对汉字进行编码,能够实现编码的唯一性。

汉字进入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汉字编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汉字编码的唯一性。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专属的身份证号码,汉字编码规定了每个汉字所对应的统一符码,以便计算机处理、输出和显示用户所需的准确汉字。

汉字编码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升级,也离不开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努力。从最早的英文系统,到如今中文成为计算机内置的语言选项,汉字编码都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工作,其意义不言而喻。

2006年,中华字库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建设项目,该工程以对文字学深入研究为基础,语言文字工作者研究历代文献典籍,辅以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对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筛选、比对和认同工作。

随着中华字库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中文字符集将进一步扩充完善。

羊城晚报:今天的语言环境越来越简化,在网络世界生僻字很难扎根,长期不使用的生僻字还是会消失?

吴吉煌:生僻字的增补意义不在于推广,而在于人们有需要的时候可以便捷地使用。很多字都有其使用的环境和场景,网络平台也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不是说增补以后一定要大范围去推广使用。这个方向的理解是不对的。

有的生僻字可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不会消失,它会一直存在于文献之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语言文字研究和古籍整理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被发现的生僻字也越来越多,这些字都会被汇集整理到字典里。

羊城晚报:生僻字的不断发现、收录和信息编码的增补,和弘扬传统文化有何关系?

吴吉煌:一方面,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对于生僻字的研究和发现,有助于认识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深入,我们阅读的古代文献越多,认识的生僻字也会越多。

但真正承载文化的是典籍,而非汉字本身;也不要把生僻字和常见字对立,二者是一个整体。

当然,并非生僻字越多,传统文化就越浓厚,含义就越深。比如儒家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都是非常常见的字,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

取名需慎用生僻字

羊城晚报:据悉,第一本“生僻字”被用于元素周期表。目前生僻字主要应用于哪些范围?

吴吉煌:这些生僻字主要用于一些专门的领域,比如化学领域中的元素周期表,这些字是在西方科学引进之后,为了记录新的科学概念而新造的汉字,原来汉字系统中并没有。

再就是古籍文献中会有大量生僻字,这个生僻也是相对于今天常用的3500个汉字而言。

地名中也会存在生僻字,这种生僻往往具有地域性,受当地文化和方言的影响,对于本地人比较常见,但是外地人则不太熟悉。比如广州的“新滘西路”中的“滘”字,对于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来说不算陌生。

化学、古籍、地名都可归入专业性领域,这些生僻字都具有专业性和专门性,除了常用地名,一般不为大众所熟知。

还有一种是人名,家长给孩子取名,出于求新或文化炫耀心理,采用生僻字。一种是影视剧作品中,以古代作为背景的穿越架空剧,编剧为了拉开跟现代的距离,尽量贴近它所架空的时代背景,会采用生僻字给剧中的人物取名。

羊城晚报:时下,不少父母偏爱挑选美好寓意的生僻字给孩子取名。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吴吉煌:如今有一些父母为了所谓的回归传统文化,或是给孩子取一个能突显文化意义的名字,可能会刻意地使用、拼凑一些现代人所不常用的生僻字。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生僻字在古代文献典籍中具有美好内涵和丰富意象,对这类生僻字的认知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所表达的思想。但在类似于取名字等实用性较强的领域中,需要慎重考虑生僻字的使用。

羊城晚报:除了取名字,对于生僻字的运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吴吉煌:一是不要生搬硬套。不管是影视剧中的人名、地名还是家长给孩子取名,都不能只求新鲜独特,而要充分了解生僻字背后的文化含义。

《诗经》《楚辞》中有大量的生僻字,这些字记录的是当时的语言和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知、心理和思想观念,所以有的字我们知道了读音和含义,但是整首诗还是很难读懂。因为我们还没有理解这个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

第二,不要随意用同音字替换。尤其是地名的使用,有的地方为了方便,用更简便易识别的汉字替代了原来较为生僻的汉字,这种替代抹掉了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也不利于当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对外汉语汉字书写教学(中大中文系副教授吴吉煌)(2)

详见2022年8月7日《羊城晚报》A6广角版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校对 | 李红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