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睡眠的4个小知识(关于睡眠的谬论和事实)

关于睡眠的4个小知识(关于睡眠的谬论和事实)(1)

自从我们从事这份工作以来,无论是在会后还是在朋友聚餐时,经常会被问及噪声、温度或电磁波对睡眠的影响。很多人也会与我们分享个人睡眠经历,例如“自从我的床朝向北面后,我的睡眠就好多了”。

这些论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是谬论还是已被科学证明了的事实?我们罗列了一些人们深信不疑的事,为了弄明白它们是否正确,我们仔细研究了科学文献。以下即是研究结果。

周围温度对睡眠的影响

我们有过在极端温度下难以入睡的经历:在严寒或酷热的天气下,我们就睡不着。不正常的气温,是对睡眠产生极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之一。

当我们上床睡觉时,床的温度是室温。我们的身体与床之间会进行温度交换,最常见的是床变暖直到不再变化,被子里形成一个微气候,可将其称为“热舒适区”。理想状态下,温度为16℃~22℃的房间,会在被窝里(皮肤表面)创造出28℃~30℃的微气候,温和且舒适。在这种“热窝”里,我们的睡眠质量最好。

我们是恒温动物,为维持生命基本功能,我们要在极其有限的、与外部环境无关的条件下保持机体温度恒定,如果离开这个“热窝”,我们的身体会为了维持温度而产生反应:外部寒冷,它就会产生热量,例如通过发抖;外部炎热,它就会试着给身体通过出汗降温,汗水蒸发以带走热量。

然而,当我们睡觉时,尤其是在深睡眠和异相睡眠期间,体温调节机制效率会降低:这机制也会睡上一会儿!大脑就做出反应,它命令我们醒来,以此激活维持稳定温度的热调节机制……所以,当温度不处于热舒适区时,睡眠就会变得更短、更破碎,浅睡眠会随之增加,而深睡眠/异相睡眠则会减少。

为了促进身体与床之间的热交换,应该优先选择吸湿而干爽的床上用品。因为我们要创造出良好的入睡条件,让我们的皮肤尽快靠近宜人的微气候。

此外,我们的身体也有某种习惯,已有研究证明,如果人们居住地常年气候温和,那么在极为炎热的地区度过两周假期时,其睡眠要比本地的、早已适应炎热环境的人更易受干扰。

噪声影响睡眠

很显然,噪声会干扰睡眠。没有什么比邻居晚上在家狂欢更折磨人的事了。

人们会抱怨睡觉时被噪声影响,这些噪声主要源于交通工具和邻居。但也有很多其他源头:暖气片、水管、同房间的伙伴打呼噜、狗叫等。想起了我们的一位患者,他为了逃离市中心嘈杂环境而搬去一个宁静的小镇居住,但是他新家对面的教堂钟楼每隔一刻钟就会敲响一次。因此,我们在挑选房子时,应该考虑到白天与夜晚的周围环境,这样才能知道我们将暴露在哪些噪声之下。

在噪声的影响下,人体睡眠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人们并不总能感知到这些变化,为了让它们显而易见,需使用多导睡眠监测记录。在充满噪声的环境中,深睡眠会减少,而浅睡眠会增加;睡眠也会更破碎,睡眠期的变化和微觉醒次数会增多;觉醒时间太短,以至于大脑都没有记录,我们意识不到这些觉醒。即便无意识,睡眠也受到了影响,不仅质量变差,恢复能力也有所下降。

觉醒阈这个界限一被超过,噪声就会把人吵醒。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噪声的特征,而噪声的特征又包括了强度、熟悉度、变化度以及它对睡眠者的意义。如果噪声有特殊意义,例如睡眠者名字或孩子啼哭声,觉醒阈值就会低于不带特殊意义的声音。

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习惯噪声。例如,住在机场附近的人最终会“听”不见飞机轰鸣,也可以安睡而不会被吵醒。但请注意,这种习惯存在着缺点,身体实际上会继续对噪声做出反应,尤其在心血管方面:每一次被声音干扰时,会心跳加速、血压增高,甚至在噪声之下的数年之后也会如此。

睡眠对噪声的敏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孩子们被噪声吵醒的概率比成人低,年龄越大的人对噪声越敏感。在不同性别之间,年轻男性抱怨睡眠被打扰的频率比女性高。但在年龄相同的情况下,女性尤其是母亲对嘈杂的环境更加敏感。当然,人越是紧张焦虑,睡眠就越容易被噪声干扰。

睡眠环境也会对噪声觉醒阈值构成影响。例如,与周末在家安静睡觉相比,医生在值夜班时更易醒来;与没有孩子的人相比,一位母亲的觉醒阈值会因忧心有病的孩子而降低。

睡眠在满月之夜会变差吗?

这一问题,我们在本书第一部分已经很详细地解释过了。很多人反映在满月之夜会更加不安且睡眠不好。但直到最近,也只有极少研究针对“月亮对睡眠的影响”这一课题。

巴塞尔大学的克里斯蒂安·卡乔森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曾通过分析在实验室条件中获取的数据,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

实验数据源于几年前在实验室进行的另一项睡眠研究,实验对象和实验员在做记录时都不知道,有人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分析月亮对睡眠的影响。这也为实验去除了一个可能性:个人信念会影响睡眠结果。结果是实验对象在满月之夜平均要多花5分钟入睡,睡眠时长会缩短20分钟,而且深睡眠会减少。

这是科学文献中首次出现有关月亮周期对人类睡眠影响的客观证据,为解释这结果,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名称:“月周期”生物钟。但这一实验对象人数有限,仅有33人,尽管他们身体都很健康且没有任何睡眠问题,实验也是在条件被严格控制的实验室中进行的。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想知道在普通的睡眠条件下会发生什么,而非在实验室中。为此,我们分析了在家接受记录的2100位成年对象在熟悉环境下的睡眠记录,但没有发现月相会对睡眠产生重大影响,此后的其他研究也证明了我们的结论。

我们的结论是即便有“月周期”节律的存在,与会影响睡眠的其他因素相比,它对睡眠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电磁波会影响睡眠吗?

毫无疑问:我们身陷于一场名副其实的“电磁雾”之中。

不做详细解释,我们可以说所有电子设备都会发射电磁场,但电磁场的频率有所不同。有低频(电子设备、高压线等)和高频(无线电波、移动电话、全球移动通信系统、Wi-Fi、微波炉等)之分。当人们谈及电磁波时,一般是指高频电磁波。

有关电磁波会对健康产生潜在风险的争论由来已久,但在移动电话被大量使用后,这一争论就更为激烈了。最近几年,有关电磁场对大脑生理或睡眠影响的实验数据以及流行病数据大幅增长。

尽管在传闻中有些人自称对电磁场极度敏感,但卓越的流行病学并没有提供任何证据以证明高频电磁场会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在实验室进行的研究证实,存在轻微的影响。但奇怪的是,大多数研究却得出了有利于睡眠的结论!

我们认为这也许与月亮对睡眠的影响相似。即便电磁波带来的某些生物影响无法被排除,但与其他会影响睡眠的因素相比,它对睡眠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换句话说,手机屏幕的亮光、半夜电话铃响、收到电子邮件或微信消息的提示声,它们对睡眠产生的不利影响远比手机自身发出的电磁波严重得多。

单独睡觉还是与他人同眠,这是个问题

两人同床共眠,一些人觉得如天堂般美好,另一些人则觉得如地狱般可怕;有人喜欢睡大床或单人床,有人会分房睡觉;有人觉得怎么睡都行,也有人觉得分享一床被子简直是灾难。

我们现在想将爱情与夫妻二者结合起来(两个概念并不一定相辅而行,因为婚姻常被视作有共同利益的双方的“协议合同”),那就要共享一张床。对于一些人而言,例如《卧室人种学》(Ethnologie dela chambre a coucher)的作者、人种学家帕斯卡尔·迪比(Pascal Dibie)认为夫妻的房间是教会为了掌控社会和繁衍而创造出来的。远离群体、两个人一起睡觉的方式很可能是人类的新式行为,人类并没有适合这种睡觉方式的生理构造。

事实上,我们每晚会醒来并变换姿势至少20~30次,床伴会因此醒来同等次数。有很多人打呼噜;有人双腿不宁;有人在夜里说话、尖叫、起床;有人要很早醒来去工作;有人很晚才睡……这些显然都会打扰到床伴的睡眠。

当然,两人睡在同一张床上也有好处。对于夫妻而言,这是绝佳的共享时刻,可以促进感情、提高安全感等。

根据格哈德·克吕施(Gerhard Klösch)、约翰·迪塔米(John Dittami)以及维也纳大学(Josef Zeitlhofer)教授所做的一项调查(《一起睡得更好》,Sleeping Better Together,2012年),男性在和伴侣一起睡觉时睡得更好,而女性则是在独自睡觉时会睡得更好。但这似乎过于一概而论了,因为还有相当多的因素没有被考虑在其中。

那么,一个人睡还是两人一起睡?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

午夜前睡眠时长加倍计算?

我们每晚经历约4~5个睡眠周期,但睡眠阶段的分布并不相同。夜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在最初几个周期中深睡眠较多。夜晚快结束时,异相睡眠在后几个周期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分布让人以为午夜前的睡眠时长能加倍计算。但事实上,无论在午夜前还是午夜后入睡,让大脑能得到最大程度休息的深睡眠,永远发生在睡眠刚刚开始的时候!

过渡到夏令时会影响睡眠吗?

要说明的是,调整时间的原因纯粹是出于节约,尽管某些调查报告称节约下来的能源十分有限。无论如何,它与我们的健康没有任何关联。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于1784年首次提出此想法,但在1916年才有了第一个将其付诸实践的国家:德国。渐渐地,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采取这一标准:拨快1小时过渡到夏令时,冬令时则拨回1小时。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欧盟所有国家才最终确立并统一了这一标准。

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日的凌晨,时间过渡到夏令时;10月最后一个周日的凌晨则过渡到冬令时。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向夏令时过渡让我们丢失了一小时睡眠,但过渡到冬令时则让我们赢得了一小时睡眠。

就个体而言,推后一小时很可能影响不到健康。我们刚讲过生物钟有一定的适应弹性,而且我们每天都会校准这只时钟。但少一小时睡眠终归会产生一些小压力,有些非常敏感的人无法很好地应对这些压力,甚至某些群体也会受这些压力影响。

2008年,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l’Institut Karolinska)的同事们在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似乎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在瑞典对比了时间调整后一周、前两周以及后两周的心肌梗死发病率。他们证实,改为夏令时后,梗死发病率会上升。显然只升高了一点点,但非常明显,且似乎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相反,改为冬令时后,发病率降低了。但下降得微乎其微,而且只在调整时间后的第一天比较明显。

调整时间不只给人类带来困扰。家畜也会受影响,牛奶生产商都熟知这一现象:改变挤奶时间会导致牛奶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手淫是“穷人的安眠药”?

换言之,性高潮能让人睡得更好吗?

一些科学家对人类个体的研究与观察,充分支持了此观点。性学专家赛金(Kinsey)和希特尔(Hitele)在他们有关美国人性行为的报告中提到了这一点。只有他们的这次研究真正用科学手段研究了此问题。另外,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个团队研究了5位男性和5位女性在3种不同条件下的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在15分钟的安静阅读后、15分钟的无性高潮手淫后以及15分钟有性高潮手淫后。这是一次科学研究,研究人为了确保有无性高潮,利用直肠探头来探测性高潮时的骨盆收缩情况。

结果令人震惊:实验对象在3种条件下的入睡时间没有差别,而且无论有无性高潮,睡眠在手淫之后不会变深或变浅。这一观测结论显然与人们自己的感受天差地别。尽管此研究的计划和执行都很缜密,但仍有几处有待考证。

首先,在床上阅读是一种自我控制的情况,本身就有放松、助眠的效果,这10人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明显差异的概率就会下降。因此,结论应该是手淫和性高潮“对睡眠的影响不会大于在床上安静阅读”!

其次,这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投入感情更深、动作更激烈的性爱关系中,因为这种情况则会促进入睡;但据我们所知,他们并没有研究性爱运动对睡眠的影响。

最后,此次研究的对象从未抱怨过睡眠问题,尤其是失眠,但手淫或性高潮可能有助于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所以,失眠症患者可以尝试用此方法来辨别它是否能让自己放轻松、是否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入睡困难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反正大家现在都知道手淫并不会让人变聋。

水源或溪流会打扰睡眠吗?

“房子下面有地下水源或溪流,那么这户人家的睡眠就会受到打扰。”老一辈人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的,而且网上也能经常看到这种说法。有些人会请有特异功能的巫婆或风水师到家中来解决这些问题。

但实际上,除非地下激流的噪声足以将人吵醒,我们没有发现地下水源的存在会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的根据。有人在海水围绕的游轮上也能睡得很好,甚至有人睡在湖边或河边都有失眠治愈效果。尽管结果因人而异,但科学研究对地下水源是否会影响睡眠还没有最终定论。

床的朝向会影响睡眠吗?

人们时常听到头朝北或朝南会睡得更好这一说法,而喜欢东西方向睡觉的人似乎很少。可惜的是,并没有能回答此问题的科学依据。印度阿育吠陀传统医学认为睡觉时的朝向决定了我们希望在生命中拥有的能量类型,并建议人们脚朝西或朝南睡。

风水是一门有着3000年历史的东方古老艺术,它认为物品在家中要根据主人在健康、财富或人际关系方面的愿景来摆放。它尤其强调了床相对于房间门应如何摆放,建议床要尽可能地远离房门,以此释放正能量。简单地说,其实是为了避免被走廊上的光线或声音打搅!

床垫类型会影响睡眠质量吗?

不同床垫品牌都会用大量广告来夸耀自己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就如前文提过的,舒适的睡眠环境很重要,想要睡得好,就要远离光线和噪声并睡在一张舒适的床上。

床的影响似乎还不小:几年前,在一个知名床垫品牌的赞助下,我们以抱怨背疼的人为对象做了一次研究。我们对睡在上述品牌新床垫上3周后的12人进行了睡眠记录,并将其与睡旧床垫、不时感到背痛的对象进行了对比。睡在优质新床垫上的对象进入稳定睡眠(2期)所花的时间要比睡旧床垫的人稍短些(短7.5分钟)。尽管差异不显著,但数据意义重大,睡新床垫的对象趋于更少抱怨睡觉时的背痛,但这种主观差异无任何意义。

每晚要睡8小时?

尽管大多数人的确每晚需要睡7~8小时,但这只是平均数。8小时睡眠的说法在媒体上很常见,它甚至会引起误解:一些向我们咨询失眠问题的患者,尽管很努力也无法睡满8小时,但他们白天状态良好。他们在无聊的环境下,例如在等候室、公交上都睡不着!这些人不是失眠症患者,只是睡眠少罢了,他们不需要每晚睡8小时,只要6~7小时就够了。有些著名商人或政客甚至在接受访问时称,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每晚只睡4~5小时,每天20小时都在为公众利益而奋斗……请不要相信他们!长期每晚只睡4小时的人非常少,尤其不要试着模仿他们,因为即便可以连续几天减少睡眠时间,但缺少睡眠会让我们的工作效率迅速下降并难以全神贯注,成功的概率反而会降低。

相反情况同样存在。我们有些睡满8小时的患者仍会嗜睡:有些人甚至在《好声音》(The Voice)决赛计票时都能睡着!但当他们在度假中每晚睡9~9.5小时时,他们就会精力充沛。如果他们没有表现出任何睡眠困扰的迹象,我们只会建议他们尊重自己的睡眠需求,每晚睡9小时。

是的,大自然是不公平的。就如那些穿32或48码的人很难在商店买到鞋一样,我们在睡眠面前也是不平等的,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差距甚大。一些幸运儿只要睡6小时,而那些白天嗜睡的人却至少要睡9小时。和脚的大小一样,我们的睡眠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

酒精助眠吗?

有位18岁的年轻女性曾向我们咨询了一个相当特别的问题。她每晚都要喝一瓶桃红葡萄酒或一杯烈酒才能入睡。这种情况要追溯至约9个月之前。她生性忧虑且入睡困难。她注意到,每周六晚和朋友一起外出喝酒后,入睡就容易得多。因此,她就慢慢地养成了每晚睡前在房间里喝一杯酒的习惯。这个方法很有效!唯一的问题是,约一周后,入睡困难的情况又出现了。为了达到效果,她不得不增至2杯,然后3杯,最后要摄入大量酒精才可以,她为此来咨询我们。

大约30%失眠症患者都会通过酒精尝试自我治疗,但这显然不是解决方法,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迅速适应这种物质,而且它会损害睡眠质量和身体大部分器官。即便酒精真的能助眠,它也会让人多次醒来并使后半夜的睡眠质量变差,从整晚来看,睡眠恢复精力的效果明显降低。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喝了几杯酒之后,我们能倒头便睡,但这一晚通常会过得很不舒服,其间会模模糊糊地醒来多次并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梦,且隔天早晨会感到不适。酒精会扰乱睡眠结构,尤其将后半夜的快速眼动睡眠期向后推延。

酗酒的人时常会失眠,尤其是在戒酒期间。有研究表明,如果戒酒的人失眠,那他重染酗酒恶习的可能性就很大。因此,对失眠症患者来说,不屈服于酒精的诱惑就格外重要,而对于希望减少或停止摄入酒精的人来说,应该求助于专业医生来预防和治疗失眠,以此降低再次酗酒的可能性。

饮酒也会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睡眠疾病。酒精具有松弛肌肉的效果,研究表明,部分饮酒者身上负责保护喉咙并维持其打开状态的肌肉已变得松弛,我们在饮酒后更容易打呼噜,呼噜声就是喉咙半闭合产生的涡旋状气流导致的。在解剖中发现打呼噜者的喉咙完全闭合,此人很可能患有阻塞性呼吸暂停,这样解释就能让人容易理解了。

多亏她对失眠足够重视,且遵循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戒酒计划,我们18岁的年轻患者已经找回了宁静的夜晚和不依赖酒精的健康生活。

唤醒梦游者就是“谋杀”?

梦游症是一种奇怪且迷人的现象,长久以来它催生了许多传说和迷信。梦游症出现在深睡眠当中——当大脑的一小部分醒来时,梦游者就会下床走动,他们的眼睛有时是睁着的。然而,由于大脑中更大的部分睡得很死,梦游者第二天早晨什么都不记得,除非有人在当时将他唤醒。

应不应该唤醒梦游者呢?回答是不应该,最好慢慢陪着他回到床上。如果唤醒他,他会死吗?当然不会,但这种做法非常不礼貌。想象一下,在你睡得正熟,突然有人把你摇醒,这不仅让人感到不快,而且梦游者在面对这种“侵犯”时会自然地做出排斥反应,即可能会有暴力行为。

那他可以在水槽上行走时保持平衡吗?因为只有一小部分大脑是清醒的,梦游者对环境和风险的感知能力的确有所下降,但没有任何病人对我们说他们做过这样的“壮举”。可是,有人曾经混淆了卫生间门与房间窗户而摔出了窗外。如果他们在梦游时有下床甚至离开家的举动,我们建议患者和他的家人在窗户和门上安装保护设施,以确保环境安全,并将尖锐或易碎的物品从床周围拿走。

南风(焚风、埃戈尔风、西洛可风等)会影响睡眠吗?

在欧洲不同地区,人们将很多健康问题归结于从南方吹来的热风,例如因风湿病醒来、失眠以及发疯。研究雪花的专家罗贝尔·博洛涅西(Robert Bolognesi)曾在《气象杂志》(Météo magazine)发表过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文中有一句巴斯克地区的谚语:南风是疯风。(Hego haizea, hego haizea.)他也在文中写到了1922年在圣塞瓦斯蒂安医院进行的一项科学研究,将在受南风“埃戈尔”(Hegoa)影响的精神病患者数量与一年中其他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即便接纳的患者总数无差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吹埃戈尔风的日子里,精神病代偿失调人数却更多。尽管精神问题常常与睡眠困扰相关,但我们没有找到专门研究热风对睡眠质量影响的资料。如我们在前文所见,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睡眠,我们自然可以想象房间温度因炎热的南风而升高,睡眠也就会受影响。

好的睡眠会提高运动员成绩

我们经常听说运动员如果想要在第二天的比赛中表现优异,就应该格外重视睡眠。除了少数例外,最优秀的运动员都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们定时睡觉且睡眠时长充足,甚至那些看上去喜欢寻欢作乐的运动员,他们都好像睡得很多,哪怕用了一些“诡计”:滑雪奇才阿尔伯托·汤巴(Alberto Tomba)因比赛前夜前往迪厅而出名,在职业生涯结束后的一次采访中,他说自己从黄昏睡到了凌晨2点,然后外出前往夜总会与粉丝见面,回去后又睡了几个小时。之后,他在第二天的障碍滑雪赛中获得了冠军。看来,阿尔伯托并不是一个“坏小子”。

在比赛前重视优质睡眠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以至于大家会产生疑问,是否有必要讨论这一问题。如果你们认真读过本书的第一部分,就知道身体里只有一个器官需要睡眠,不是肌肉而是大脑。肌肉需要休息,它在被运动消耗之后必须通过放松来得到恢复,但只有大脑需要睡眠。有些肌肉从来不休息,如心肌、横膈膜等呼吸系统中的一些肌肉。

有研究者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他们让运动员一晚或者多晚不睡觉,然后对其体力进行测量,并将结果与好好睡觉之后所得的数据进行比对。结果令人震惊:一宿或48小时不睡觉,似乎不会影响肌肉在短时高强度无氧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无论是弯曲还是伸直,四肢力量也都没有受睡眠剥夺的影响。因此,你们完全可以在睡得很少的情况下依旧能在早上做腹肌运动或俯卧撑,不要找任何借口。

但对于耐力运动来说,结果就不同了:部分剥夺或完全剥夺睡眠会减弱耐力运动中的肌肉力量。即便这些耐力运动中消耗的体力或跑步距离在剥夺睡眠后减少了,但心脏参数(心率和心力)和呼吸系统功能(呼吸总量和节奏)都没什么差异。我们完全不会对此感到惊讶,因为心脏和肺都不需要睡眠。在这些耐力运动中,需要睡眠的大脑似乎发挥着重要作用:持续消耗体力的动力和比赛策略都显然离不开它。此外,疼痛感与睡眠直接相关。缺少睡眠会降低疼痛临界线,对疼痛更为敏感,这会导致运动员体力有所限制或导致比赛终止。因此,得到充分睡眠的大脑是能提高耐力运动成绩的。

尽管有关此方面的可靠研究还很少,但充足的睡眠也是有可能提高动作精确度的。例如,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美国篮球运动员被强制要求增加睡眠时间后,他们命中“三分球”的概率有所提高。不过仍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这项研究的是些美国初中生,他们很有可能经常都睡眠不足!

另外,有些研究者对一天不同时刻——早晨、下午或晚上——的运动表现很感兴趣。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白天结束前的下午近6点时,肌肉最有力,此时体内温度最高,对于网球、羽毛球等灵活性运动而言,下午表现最佳。这一结论对要由西向东去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或团队来说尤为重要。有些研究者甚至利用美国东西海岸时差成功预测了美国足球队和篮球队的获胜概率。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参加夜间比赛的团队具有优势,因为他们的生物钟依旧是西海岸时间,晚3小时,相对应的时间正是下午。

最后,对于需要记住一系列精准动作的运动而言,人们猜测快速眼动睡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事实上,我们的大脑似乎在此睡眠阶段会“离线”重播白天所学的动作以巩固记忆。想象一下,会发生多次快速眼动的漫漫长夜能让人在夜里进行第二次训练,少了很多痛苦。

运动也会反作用于睡眠。我们建议失眠症患者或爱宅家的人做些运动,最好是白天在室外进行。对身体和精神的刺激有助于加强昼夜节律,它明确划分了应保持清醒的白天阶段和应好好休息的夜晚阶段。一些人会为了在上床前“让自己疲惫”而错误地在晚上运动。很不幸,这是一个圈套,因为运动会让人兴奋,并会给身体增加额外热量,但身体为了入睡却要降温。所以运动没有错,但不要太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