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1)

世人皆知,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那么,孔老师讲课,有教材吗,他用的什么教科书?

要搞明白这件事,不妨先看看孔子办学都开设什么课程。

记录孔子生平事迹,最详尽的,非司马迁的《史记》莫属。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这样来看,孔老师主要讲授四门功课。

不过,说到“贤人七十二”,《孔子世家》又讲:“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2)

“六艺”,这就是六门功课了。

何为“六艺”,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亦称“六学”,汉以后称为儒学“六经”。

第二种,指“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保氏》称,这是周代贵族学校的标准课程设置。

孔老师所教,肯定以第一种为主,不然不会有后来“六经”一说。

可是,也不能说不教第二种,“礼、乐”包含于前一种之中,剩下的“射、御、书、数”,也是那个时候贵族上学必学之科目。

知道了孔子办学的课程安排,讲课用什么教材也就很容易搞清楚了。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3)

“诗”。

是为《诗》,后世叫《诗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之名。’”(《论语.阳货》)

这很可能是孔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他说,孩子们,我们何以要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间的盛衰得失,可以让人懂得融入社会,可以知道去刺讽不良。近可懂得侍奉父母,远可学会报效君主。还可以获得更多认识鸟兽草木一类的知识。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4)

后人说,当时的“诗”,有三千多首,孔子删减为三百0五首。

孔子删诗,这件事可能性不大。但是他挑选出上述数目作为“教材”,是极可能的。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这是孔子编纂《诗》的教材之遴选标准。

其实,幸亏孔子此举,才有《诗经》流传至今。

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楚简,从中整理出一部书,学者们先命名为《孔子论诗》,后又简略为《诗论》。极可能,这就是孔老师当年讲授《诗》的“教案”或称“讲义”。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5)

“书”。

就是《尚书》。

孔老师肯定是给学生讲授《尚书》的。《论语.尧曰》可以为证,其篇第一段话,就引用了《尚书.尧典》的原话,而且讲了《商书》《周书》的梗概要点。

还可为证的是,汉初,《尚书》传承有两条线索——一是秦博士伏生,其为儒学后人,口授了《尚书》,弟子以汉隶记之,史称“今文《尚书》”。一是鲁共王坏孔壁,出先秦版本《尚书》,史称“古文《尚书》”。

于是,就此形成了“今文”“古文”两大经学学派。

但这两派,皆出于儒学。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6)

“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亦为二十八篇。后来,据说汉代一女子献《泰誓》,被收入《尚书》,成就了二十九篇之《尚书》。

史上亦有孔子删《尚书》之说。

实际上,这大概与“诗三百首”一个道理——孔子调减选择了古传之《书》中的若干篇章,用以教授学生。

秦皇焚书之后,古籍尽毁。若无此两条线索,后世至今,大概人们最多只能传闻春秋之前,还有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叫《书》了。

《尚书》,是汉代才有的名称。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7)

“礼”。

亦称“周礼”,指主要形成于西周的“礼制”。

《论语》中,多有孔子习礼、教授弟子学礼的记载。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孔老师读和讲《诗》,念及教《书》,包括习周礼的时候,都用纯正的“普通话”。

可惜,孔子讲“礼”的很多内容,未能流传下来。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8)

有一部《仪礼》,当为孔子传授“周礼”之一部分。

西汉初,又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记”,就是“学习笔记”。这两部书中,记述了若干“周礼”所秉承的思想及相关仪式,可与《仪礼》相印证。

还有一部《周礼》,记载的,实际是西周的“官制”,因此,亦名《周官》。

此书,当亦为孔子讲授“礼”之局部内容。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9)

“乐”。

“乐”,既是“诗”的曲谱,又是舞曲,还包括上古音乐理论,均属于“周礼”中的重要内容。

孔子酷爱音乐,除去当日有葬礼,孔子天天都要唱歌。他还专门四处向懂音乐的人虔诚学习。

《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是讲,孔老师在齐国聆听了据称是舜时的古《韶》乐,乐得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味道。他说:想不到《韶》乐之美达到这样令人痴迷的地步。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10)

《论语.八佾》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是成语“尽善尽美”的渊薮。《武》,是周武王伐纣之“乐舞”。

《史记.乐书》应该是儒学对“乐”之曲目及理论的概括。遗憾的是,此篇,是汉武至汉宣时亡失后,由他人如褚少孙等所补。

若为史迁原篇,应该更为精彩。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11)

“易”。

即《周易》。同在汉代被称之为《易经》。

《论语》说,孔子五十而学《易》。

《史记》称,孔子为《易》作《十翼》,并云: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彬彬”是说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

孔子讲,如果多给他几年时间,他就能对《易》之义理和文辞彻底搞通了。

《易》,也完全是为孔学后人分别数支所传承。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12)

“春秋”。

是为鲁国官方的编年体史籍。汉代始被称作“春秋经”。

史上亦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或曰,孔子修订了《春秋》。

《春秋》为孔子所作,这显然不确。更多的人,认为孔子对《春秋》做了删削校正。

如同前述删选《诗》《书》,孔老师从教学角度出发而整理教材教案,此举并非没有可能。

后儒们,无疑是把此举无限拔高了,所以有了“春秋笔法”一说。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13)

《春秋》,几为“教学大纲”,过于“疏简”。因而有了《公羊传》和《谷梁传》,作为《春秋》的“补充教材”,也使“言简意赅”过于“骨感”的历史,变得“丰满”了许多。

”三传“中最好的,是《左传》。不过,两千多年来,《左传》是否为《春秋》作传,一直争讼不断。

很多人认为,左丘明写了一部断代“编年史”,被后人(比如汉代刘歆),分割成了《左传》和《国语》,然后硬说《左传》是为注释《春秋》而作。

这个说法颇有道理。

孔子七十二弟子名字(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14)

但无论如何,孔老师办学,并非没有教材,整天在那里“空口无凭”的干讲。

上述重要典籍,都是因为孔子讲学才由后儒们代代相传的。

仅就这一点,孔子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史上就无一人可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