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到底因何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相信不少人在书里,或者在电视剧,偶像剧中都听过或看过这句话,它大概的意思是讲,自己没有伤害某个人,但是某个人却因为自己的关系受到了牵连。这逻辑看起来有些奇怪,那么,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出自东晋书的一个典故。

伯仁到底因何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1)

在东晋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导的大臣,一家都十分的忠君爱国,但偏偏他的弟弟王敦,自恃文韬武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甚至看东晋帝也是十分的不满,而他的这种做人态度,也是被朝野政敌借以理由,攻击王导 ,莫须有王导有谋逆之心.

东晋帝听闻后也是大惊连连,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支持应该绞杀王氏一族,以儆效尤;有人人则认为,王敦行事向来嚣张,纵然要严惩王敦,但是绝不应该牵连族人。

伯仁到底因何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2)

而作为王敦的兄长,王导更是诚惶诚恐地入宫请罪,表示王氏一族效忠朝廷,绝对没有叛逆的心。东晋帝难下判断。

王导有一个好朋友周伯仁,一日进殿求见圣上,巧遇王导在宫殿外跪罚请罪,王导看着昔日的好友,连忙向他求救,希望周伯仁看在往日交情上,能帮忙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然而周伯仁却置之不理,转身就朝着宫殿里走去。王导看着冷酷无情的周伯仁,以为他见死不救,心里更是心灰意冷,感叹世态炎凉。

伯仁到底因何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3)

然而,王导不知道的是好友周伯仁这次进宫,就是因为他弟弟王敦的事情来向皇帝求情的。周伯仁在东晋帝面前极力地为王导开脱,希望东晋帝能够看在王导这些年为朝廷贡献的份上,网开一面。东晋帝听了周伯仁的话,也逐渐释怀了王敦的出言不逊。

周伯仁拜退完圣上,从宫中出来时,王导心有不甘,再一次上前哀求,结果换来的是昔日好听周伯仁的冷若冰霜,佛袖而去。

伯仁到底因何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4)

王导心如死灰,认为周伯仁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

后来东晋帝法外开恩,王敦幸免于死,其后王敦凭着自己的努力,建立了不少的军功,因此得到了东晋帝的重用,封侯拜相。

之后的王敦位极人臣,便开始在朝廷里树立党派,排除异己,其中就包括王导昔日好友周伯仁。

伯仁到底因何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5)

王敦开始心中犹豫要不要杀他,但是当他看到王导没有半点的关心之态时,于是就果断的下令将他杀了。

几年后,有一次王导在整理办公的时候,无意间竟然发现了周伯仁当初为王氏一家求情的奏折,言辞恳切,看得他老泪纵横,王导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的老友并非无情无义之人,是他错怪了伯仁。王导长叹一声: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自此,这句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伯仁到底因何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6)

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也会遇到像周伯仁一样性格的好友,当你有错之时,一方面是生气你的所作所为,一方面还是倾尽全力的帮助你,不求你的回报,甚至不需要你的感恩,这就是朋友,真正的朋友。

不过,为了避免重演“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历史悲剧, 朋友相交更多的是倾心相交,真正的好朋友之间,不应该有猜忌,怀疑之心。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