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业内人士常说这样一句话,“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负面说法也很多,食品添加剂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

关于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什么是食品添加剂)(1)

1.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什么?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凡是不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名单中的物质都不是食品添加剂。

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种左右,按功能分为23个类别,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防腐剂、膨松剂、香料(香精)、着色剂(色素)等,不太熟悉的比如加工助剂、营养强化剂等。其中香料种类最多,有1000多种,除香料以外大约300种左右。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有部分原因是层出不穷的违法违规事件的曝光,尤其是违法添加物令食品添加剂背了不少黑锅。事实上,从没出现过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健康损害的案例。

合理使用:符合国标对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要求,且符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何谓滥用:超出国标规定的使用范围(比如染色馒头里面的柠檬黄),或者超出国标规定的使用量(也就是常说的超标),或者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比如用香精腌渍鸭肉伪造牛羊肉),都属于滥用食品添加剂。

违法添加:如果加入的物质不在国标允许的范围内,就属于违法添加行为(例如苏丹红鸭蛋、塑化剂饮料、三聚氰胺奶粉),使用工业级产品也属于此类(例如工业明胶、工业柠檬酸、工业硫酸铜等)。

2. 食品添加剂是必需使用的吗?

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史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史,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满足加工工艺的需要,一个是满足我们对口味或营养的需求。使用食品添加剂一般出于以下几种目的:

①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比如高钙饼干、高铁酱油里的营养强化剂;

②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比如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使用的酸度调节剂碳酸钾、碳酸氢钾;

③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比如食用油中的抗氧化剂;

④改进食品感官特性,比如冰激凌中的乳化剂、增稠剂;

⑤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比如果肉罐头里的防腐剂和充气包装中的氮气。

我们能在超市购买到各式各样的食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食品添加剂。比如防腐剂,食品工业时代之前,人们只能就近购买食品,需要长途运输或长期保存的食物只能采用腌渍、烟熏、风干、发酵等手段。防腐剂的出现使得过去难以保存的食品可以实现长途运输,甚至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味。

以前食用油、麻花、坚果等食品经常会有哈喇味,现在这种情况就少多了,这是因为我们有了抗氧化剂。而甜味剂糖精、安赛蜜、阿斯巴甜等,它们的甜度比蔗糖高得多,不但可以降低食品成本,减少能量摄入,还能够满足糖尿病人对甜食的渴望。

关于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什么是食品添加剂)(2)

3.为什么一种食品要用到多种食品添加剂?

近些年出现的“一支雪糕有19种添加剂”,“25克蛋糕含17种添加剂”等一系列报道,最终形成的结论就是“中国人每天吃近百种添加剂”。其实这意味着要达到生产工艺和口感的要求,需要N种食品添加剂,仅此而已。

比如一个五颜六色的雪糕,可能需要几种不同颜色的着色剂,而奶白色的雪糕不加着色剂。但它之所所以成为口感绵软滑腻的雪糕,还是拜乳化剂、增稠剂所赐。

从另一个角度说,各大食品企业的研发部门都在竭尽所能寻找最合理的配方,既满足工艺需要,符合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又能控制成本。试想一下,在达到同样的工艺目的的前提下,企业是愿意多添加增加成本,还是尽量少添加控制成本呢?答案应该显而易见。

目前,按国家标准的要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是: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关于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什么是食品添加剂)(3)

4. 使用多种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

通俗的说就是,“剂量决定毒性”。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归根结底是要看用了多大的量和吃了多少,而和使用的品种数量没有必然联系。只要符合标准的要求,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实际上,多种食品添加剂的复合使用,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协同效应”,会大大降低食品添加剂的总使用量。试想一下,企业怎么会做出一种食品添加剂使用量大,效果还打折扣的复杂配方?

可能会有人担心,多种食品添加剂在同时使用会产生可怕的后果。科学家的确没有把所有可能的食品添加剂组合拿来研究一遍,也不可能这么做,因为2000种食品添加剂就可以有亿万种组合。但是科学家对每一种食品添加剂都要进行严格细致的风险评估,并通过留下足够的安全系数,严格规定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来确保安全性。

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评价就已经考虑了“大量”的问题,这个“大量”可以形容为“把食品添加剂当饭吃”。通过动物实验得到不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的剂量,再除以保护系数(一般是100倍),作为对人体安全的剂量。

而“长期”更是以“终生”、“每天”的长度和强度来衡量,加上上述的保险系数,作为制定标准的科学依据,因此只要按标准使用,其安全性不足为虑。

5. 为什么一些外国禁用的在我国可以用?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XX添加剂在欧盟禁止使用,而中国还在使用”,也有些报道会说“在国外的限量是XX,而我国限量比国外高”。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种食品添加剂,批准使用的前提都是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认为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至于某个国家让不让用、如何用,那只是管理上的取舍。

有些食品添加剂是我国特有的,仅在我国范围内允许使用,比如竹叶抗氧化剂、茶绿色素、茶黄色素等。我们有些食品添加剂的限量是严于国际组织或发达国家的,比如我国果冻中使用山梨酸钾(防腐剂)的限量是每千克0.5克,而欧盟的限量是每千克1克。

还有一些食品添加剂是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允许使用的,而我国并未批准使用,比如过氧化苯甲酰(面粉增白剂)在国际标准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标准中都可以使用,而我国已经禁用。再比如焦糖色,我国不允许用于面包,而欧盟是允许用于麦芽面包中。国际标准允许TBHQ(抗氧化剂)用于食用冰,我国则不允许使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比较谁用谁不用,或者个别指标的高低来判定标准优劣。

6. “不含防腐剂”“零添加”的食品更安全?

一般消费者认为“不含防腐剂”、“零添加”更安全,商家也瞄准了这一点,使用这样的描述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同时还能卖个好价钱。

实际上,防腐剂主要是用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否则有些食品还未出厂就坏掉了,甚至还可能产生毒素。从这一角度讲,防腐剂使我们的超市货架更丰富,也使我们的食品更安全。而且凡是国标允许使用的防腐剂都经过安全性评价,规范使用不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损害。

也有一些食品天然就不需要添加防腐剂,因为它们不会给腐败微生物提供宜居环境来“生儿育女”,比如蜂蜜(高糖)、方便面饼(干燥)、腌渍食品(高盐)等,因此这些食品声称“不含防腐剂”完全是一种营销策略。

至于“零添加”就更不靠谱了。首先,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下已经很难找到,至少整个加工工艺链条中完全不使用加工助剂几乎不可能。其次,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本来就有保障安全的作用,“零添加”绝不可能在安全性上变成“优等生”。当然,只要消费者愿意为这个营销噱头买单,这样的产品就会继续在市场上存在。

关于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什么是食品添加剂)(4)

7. 纯天然食品添加剂比化学合成的更安全?

无论天然还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其安全性都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科学的检验,那就是风险评估。只要通过风险评估,获得批准并按规范使用,其安全性并无高下之分。厂家选择天然来源或人工合成,更多的是取决于成本,因为两者实现同样的工艺目的。“纯天然”标签跟安全性无关,和“零添加”一样只是营销手段。

8.滥用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是否对人体造成损害?

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大量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某食品检出/含有XX物质或XX物质超标,长期大量摄入会导致XX严重后果”。这里的“XX物质”经常是某种食品添加剂(比如防腐剂)或某种违法添加物(比如工业明胶)。

媒体和消费者对于“超标未必产生危害,违法添加未必产生危害”的说法很难接受。之所以说超标未必产生危害是因为在制定标准时已经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而说“未必产生危害”的目的仅仅是告诉消费者不必恐慌,并不是说超标行为可以容忍,更不是要让消费者吃超标食品。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滥用食品添加剂还是违法添加行为都是违法违规的,无论是否造成健康危害都应当果断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但前文已经提到,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已经考虑了终生、每天、大量摄入的情况,因此按标准规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所谓的“长期大量”的前提根本不存在。而滥用食品添加剂,通常离造成健康危害的量也有很大距离,毕竟我们不可能终生、每天都吃超标食品。

来源:知食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