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1)

《周易 谦》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2)

“劳谦”是指有功劳而谦虚的君子。一个人有功劳就容易傲慢,恃宠而骄。但是一个人有功劳还谦虚礼敬,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仰和归附。所以一个人不居功自傲,就不会招致嫉妒、障碍,还会让人更加信服。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3)

曾国藩先生对此就理解的特别深刻。一般人都求圆满,求五福临门。但是曾国藩却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

这个“阙”,通“缺失”的“缺”。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4)

什么意思呢?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5)

就是要求一点缺失。因为他有权有势,又才华横溢,可以说是近乎完美。这个时候如果不谨慎,又居功自傲,可能会被皇帝视为眼中钉,群臣看了之后也会嫉妒。所以曾国藩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都非常地小心谨慎,而且做到了“推功于上,让利于下”。这样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希望他有成就,希望他能成功,而不是嫉妒障碍他。

所以古人说要“让功于众,让位于贤,让名于上”。这是有胸襟有气度的人,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遵循的原则。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6)

曾国藩:《求阙斋记》

“求阙斋”,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五年时自署书斋之名。他认为,“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为防盈戒满,“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耆,皆使留其阙陷”。故以“求阙”名其斋。此书斋享誉于晚清政坛和文坛。曾氏有《求阙斋读书录》四卷,王定安编有《求阙斋弟子记》三十二卷。

【原文】

国藩读《易》至“临”,而喟然叹曰:刚侵而长矣,至于八月有凶,消亦不久也,可畏也哉。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自然之理也。[1]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7)

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是故体安车驾,则金舆鏓衡[2]不足于乘;目辨五色,则黼黻[3]文章不足于服。由是八音[4]繁会不足于耳,庶羞[5]珍膳不足于味。穷巷瓮牖之夫,骤膺金紫[6],物以移其体,习以荡其志,向所搤捥而不得者,渐乃厌鄙而不屑御。旁观者以为固然,不足訾议。

故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彼为象箸,必为玉杯。积渐之势然也。而好奇之士,巧取曲营,不逐众之所争,独汲汲于所谓名者,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贵富以饱其欲,或声誉以厌其情,其于志盈一也。夫名者,先王所以驱一世于轨物[7]也。中人以下,蹈其不实,于是爵禄以显驭之,名以阴驱之,使之践其迹,不必明其意。若君子人者,深知乎道德之意,方惧名之既加,则得于内者日浮,将耻之矣。而浅者哗然惊之,不亦悲乎?

国藩不肖,备员东宫[8]之末,世之所谓清秩[9]。家承余荫,自王父母[10]以下,并康强安顺。孟子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抑又过之。《洪范》曰:“凡厥庶民,有猷[11]有为有守,不协于极[12],不罹于咎,女则锡之福。”若国藩者,无为无猷,而多罹多咎,而或锡之福,所谓不称其服者欤?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阙斋”,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阙陷。礼主减而乐主盈,乐不可极,以礼节之,庶以制吾性焉。若夫令闻广誉,尤造物所靳予[13]者,实至而归之,所取已贪矣,况以无实者攘之乎?行非圣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无所矜饰于其间也。吾亦将守吾阙者焉。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国藩谨记。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8)

【注释】

[1] “临”是《周易》第十九卦。此卦本讲治民的政治,有感化、温和、忧民,指政策说,反对钳制压迫。此处引其中的“至于八月有凶”句,又《彖》曰:“临,刚浸而长。……‘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孔颖达疏解说:“临,大也。以阳之浸同(渐近)长,其德壮大,可以监临于下,故曰临也。……至于八月有凶者,以物盛必衰,阴长阳退,临为建丑之月(农历十二月)。从建丑至于七月建申之时,三阴既盛,三阳方退,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故八月有凶也。以盛不可终保,圣人作易以戒之也。”《易》曾国藩在此处借“临”卦来说阴阳二气的交感。

[2] 金舆鏓(sǒng或cōng)衡:金舆,亦作“金轝”,帝王乘坐的车轿。鏓衡,嵌金饰的车辕端横木。

[3] 黼(fǔ)黻(fú)文章: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色彩绚丽的花纹。泛指华美鲜艳的色彩。据《周礼·考工记》说:“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上古时,把青、赤、白、黑四种色彩,两两组合成的花纹,分别称为黼、黻、文、章。

[4] 八音:八音:八类乐器发出的声音,这里泛指乐声。八类乐器名见《周礼·大师》:“播之以八音:金、石、土、草,丝、木、匏、竹”。

[5] 庶羞:滋味齐备的肉类美食。《仪礼·公食大夫礼》:“上大夫庶羞二十,加于下大夫以雉兔鹑鴽。”胡培翚《正义》引郝敬云:“肴美曰羞,品多曰庶。”而郑注云:“羞出于牲及禽兽;以备滋味,谓之庶羞”。然则,肉类食品称为羞;各种滋味齐备的羞称为庶羞。

[6] 膺金紫:膺,受。金紫,金印和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后代指高官显爵。

[7] 轨物:法度与准则。《左传·隐公五年》:“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8] 备员:凑数,自谦之词。东宫:太子所居之地,当时曾国藩为詹事府左右庶子官。

[9] 清秩:清贵之官。

[10] 王父母:祖父母。

[11] 有猷(yóu):有谋略者。有为:有设施者。有守:有操守者。

[12] 不协于极:不符合善。

[13] 靳(jìn)予:吝惜给予。

【评】

本文选自《曾国藩全集》,记述了作者书斋命名的用意。文章先从读《易》生发感慨,说明阴阳相生、一损一益,是自然之理,可以说是从高处立论。继而指出“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并逐层举例说明人在体、目、耳、口等方面的“嗜欲”不足,以及在逐名方面的不知满足。最后点出“名其所居曰求阙斋”的用意,正是为了“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缺陷”;为了“制吾性,防吾淫”。此文反映了作者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追求。

延伸阅读

“戒盈杯”、“求阙斋”与“半称心”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9)

相传,有一种酒器叫“戒盈杯”,是明朝时期浮梁御窑厂为进贡洪武皇帝,历经几十次反复试验烧制成功的。此杯心直立一龙首,外底部有一漏孔。注入酒,浅平,则滴酒不漏;过满,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知足者酒存,贪心者酒尽”,告诫人们凡事要适度,不可过贪,否则将一无所得。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10)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把自己书舍取名为“求阙斋”。阙者,缺也。“求阙”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求阙于他事,求全于堂上”,不求事事完美,只求事事尽力。二是取盈则必亏之意,表达以盈满为戒,但求常阙的处世哲理。曾国藩还专门写了一篇《求阙斋记》,并在以后的沉浮荣辱中时刻提醒自己自谦自抑,不可有半点骄傲自矜之意。不追求完美,可以说是曾国藩能够在一生的官场打拼中,躲过许许多多急流险滩的一个重要秘诀。特别是天京城攻下之后,皇帝最大的威胁解除了,朝野上下开始指责曾国藩兄弟俩。为避功高震主之嫌,曾国藩主动裁掉湘军,同时有意淡化他弟弟的功劳,让已经被封为江西巡抚的弟弟回家去休整,不让去上任。于是,朝野所有的谴责、批评都没有了。正是这样一种求缺心态和急流勇退的智慧,让他最终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浙江杭州灵隐寺内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对联语言朴实,却富含哲理。“半称心”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这种“半称心”的生活,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11)

花艳盛则枯,月满盈则食,运盛极而衰,此乃常理。

“戒盈杯”“求阙斋”和“半称心”所蕴含其中的道理,其实都是一种戒满忌全的人生智慧。

弘一法师说:“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正所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人生最忌讳的,就是事事求圆满。因为一旦走到顶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甚至招来祸端。

凡事不能太满,花未全开,月未全圆,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人活世上,更应懂得品味缺失、享受缺憾,不必强求圆满,要见好就收,不能贪求,当止则止,适度适中,“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人啊,任何时候都要有一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只有把不完美和“半称心”的日子过得称心如意、有滋有味,这样才能活得踏实真实,活出一生的情趣和超凡无忧的境界。

处事有道遇事有方(处世之道有功亦谦)(12)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清代才子李密庵《半字歌》,从中领悟他对人生凡事需“半”的独特理解,学会胸襟宽广、淡定从容的处世哲学。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