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赏析之九(毛泽东诗词赏析之九)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诗词赏析之九(毛泽东诗词赏析之九)(1)

写作背景:

要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首先了解三个关键词:“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时”“第一个大胜仗”,我们具体来说一下: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决定选举毛泽东担任政治局常委,并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会后,红军突破娄山关度过赤水河,准备到四川与张国焘汇合。但在土城遭到川军的强烈抵抗而失败,红军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于2月下旬二渡赤水,再次夺下娄山关返回敌军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娄山关就是贵州和四川之间的一个重要交通孔道,此处群山连绵中通一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大捷是红军长征途中大的第一个大胜仗,它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也使毛在红军的指挥地位牢固确立。

有首歌歌词写到“敌重兵 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是主席战役指挥中最得意之作,可以说达到了神乎其神的化境。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在红军二渡赤水的时候写的。娄山关战斗结束后,诗人登上高山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毛泽东诗词赏析之九(毛泽东诗词赏析之九)(2)

赏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川黔交界的冬日清晨,红军将士在凛冽的西风之中,沿着山路如猛烈的西风直取娄山关。冬日的战场上没有“北风卷地白草折,,,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惨淡, 一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眼迷离,悲壮慷慨的英雄之情直上云天。“霜、晨、月”三个名词并列使用,区区三个字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浩大的长空之上“雁阵惊寒”凄婉哀凉。诗的第一句用肃杀的西风、大雁的凄鸣、高悬的冷月铺陈了战场的基调,预示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霜晨月”的复沓承上启下,再次明确部队行军场景,在晓月寒霜之下,红军在军号的催促下快马加鞭直扑娄山关。

寒月高悬、寒霜满地、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层层递进诗人在我们面前铺摆开一幅悲壮凛冽的画面。虽然没有杀声震天战斗场景的描述,但无处不透着战斗的激烈。

“碎”与“咽”两个字用字极为精炼,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及场面的宏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上阙一直在写战斗打响前沉闷悲凉的场景,按道理接下来应该写战斗的激烈,但诗人没有落于俗套,而是直接指明即便关山重重长路漫漫,也要勇克难关,每一步都是新的开始,要从头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投身革命前路长远雄关漫道,每一位红军战士都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抢关夺隘的豪气。“真如铁”通过“铁”这一坚硬、沉重的事物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三字不仅突出了夺取娄山关的艰辛更表明革命前路的曲折。

红军战士抢关夺隘,踏平雄关成坦途。可以从容 “迈步”而过。纵然是前路坎坷,纵然是曾经失败,“从头越”三个字彰显了这支革命队伍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坚强决心。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从“东方欲晓”的清晨,红军“马蹄声碎”赶往战场,一天激战到傍晚攻克娄山关,红军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西风中猎猎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诗人满怀豪情登山山顶极目四望青山连绵, “倒海翻江卷巨澜” “颠连直接东溟”气势宏大;抬头看殷红夕阳挂在天际,那抹红正是红军血染成的战旗上裁下的颜色。

“苍山如海”,既写山的颜色之青之纯之深沉,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胜利后的喜悦;波澜壮阔的大海形容山之连绵起伏巍峨雄壮再恰当不过了。 “残阳如血”不露声色的点出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同时也通过“残阳如血、苍山如海”壮丽的图景的描绘凸红军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

毛泽东诗词赏析之九(毛泽东诗词赏析之九)(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