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九龄是九字科老大(张九龄为何被称张曲江)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为什么张九龄是九字科老大(张九龄为何被称张曲江)(1)

张九龄少有才名,弱冠中进士。13岁时,他的文章就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入仕后,张九龄曾提醒当时有名的宰相宋璟,让他举人唯贤。得到了宋璟的肯定。还上书皇帝,让他任官要消除重内轻外的毛病。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宰相宋璟闹了矛盾,回家赋闲。在此期间,开辟了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贯通了南北交通,造福了当地人民,为广州的贸易发展和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拜相。当时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要被斩首。张九龄认为他有谋反之相,上书皇帝请求杀了安禄山。唐玄宗没有同意。

在张九龄任宰相期间,大唐王朝虽然处于极盛时期,但同时也隐藏着许多社会矛盾。对此,张九龄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整顿了吏治,使得朝廷面貌李林甫忌妒张九龄的才能。当时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失败,被流放。李林甫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因此,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被罢免后,大唐王朝疾速走向衰落,并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张九龄之所以被成为张曲江,最主要的一个是,他是韶州曲江人。古代人有个以籍贯来命名人的习惯。比如,宋代的米芾,祖籍山西,迁居襄阳,因此后世人称之为“米襄阳”。比如,明代的王守仁,在会稽上阳明洞宿居了一段日子,因此就自命为王阳明。所以,张九龄被称为张曲江,主要还是后人以他的家乡来命名他了。

早在张九龄担任宰相的时候,他见到安禄山时,就直接断言此人狼子野心,他日必定祸乱幽州。他就向皇上请示,趁这个机会诛杀安禄山。然后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并不相信他,没有同意他的意见,反而在日后愈发重用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骑兵,兵锋直逼唐朝的首都长安。惊惶之下,唐玄宗只好一个劲的往四川方向逃跑。在途中,他忽然想到了张九龄曾经劝告他诛杀安禄山的事情,后悔不已,写下了一副对联: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日卜相孰如之。已表示自己的悔意和对张九龄的纪念。同时派人到已经在开元二十八年就已经死去的张九龄在曲江的墓前去扫墓,并追赠其为司徒。正是由于唐玄宗的这段对联和张九龄的远见卓识,也成了他被成为张曲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没有受小人的诬陷而被罢相,或许他可以像姚崇、宋璟那样,延续开元盛世的辉煌,但正是有了这些许遗憾,所以人们才越发怀念他。

在贯穿整个唐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张九龄这个人,他的风度被世人名相,而张九龄也是其中之一。那么,张九龄的风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仪容仪表。张九龄是个很注重仪容仪表的人,无论是在家还是上朝,还是外出办公,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风度翩翩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都表现出一种诸葛亮的能力。当他初见安禄山的时候,张九龄就认定这个人将来一定是祸害唐朝的人。而果真,安禄山叛乱了,被平定后,张九龄执意要杀了他,但当时皇帝并没有同意。几十年后,安禄山再次叛乱,把已经七十多岁的唐玄宗逼往四川。这时,唐玄宗才想起了张九龄的劝告,后悔不已,题了一副对联纪念他:蜀道铃声,此己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张九龄,中国唐代著名的宰相和文学家,字子寿,韶州曲江人,死后谥号文献,后世被人称为“张曲江”和“文献公”。其家族显赫,祖上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留侯张良和西晋的武郡公张华。张九龄自小聪颖,七岁就能写文章。在唐中宗景龙三年中进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步入仕途。在唐玄宗登基后,赏识张九龄的才识,升其为拾遗。开元六年,因其开大庾岭有功,升左补阙。开元十四年,当时的宰相张说被罢免,因张九龄和张说关系比较亲近,也受到牵连。十七年,张说又被重新启用,但他时日无多,在死前,多次推荐张九龄拜相。

二十一年,张九龄升中书侍郎,当时安禄山反叛被平定后,张九龄上书称安禄山狼子野心,日后将为害大唐,建议诛杀他。但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放过了安禄山,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二十二年,张九龄升中书令,第二年又加封金紫光禄大夫。然而,此时李林甫入朝,他忌妒张九龄的才能,联系牛仙客等人向皇帝进谗言,最终在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张九龄被罢相。张九龄在任期间,重视农桑,轻徭薄赋,政治清明,唯才是用。为“开元盛世”的延续作出了积极贡献。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上书皇帝,请求回乡扫墓,不想在途中得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死后,皇帝追赠其荆州大都督,谥号文忠。他是“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贤相,在他之后,大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张九龄,子子寿,生于公元678年,卒于740年。唐代韶州曲江人,世称其为“张曲江”。是西汉时期留侯张良的后人。他在任宰相期间,尽忠职守,选贤任用,不趋炎附势,是开元盛世最后的一名贤相。据说张九龄年纪很小就很有名,他7岁就能写文章,弱冠中了进士。在他的仕途中,宰相张说是他的命中贵人。而张说,也是开元盛世期间的一个名相。他看好张九龄不仅是因为两个人都姓张,还因为张九龄文章写得好,他常常对张九龄在政治、文学方面指导激励,对张九龄的影响很大。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当时的宰相姚崇发生矛盾,回家闲赋去了。在此期间,他修建了大庾岭,为他家乡的人民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开元六年,他因修建大庾岭有功,重新入朝为官。几年后,张说被李林甫、宇文融等人弹劾后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十七年,张说重新被启用,张九龄被他多次推荐任用。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被拜为宰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了他的宰相历程。在任期间,多与奸臣安禄山、李林甫等恶势力斗争不止。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周子谅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在家乡病逝,葬于老家。唐玄宗赐谥号文献,封荆州大都督。

张九龄的故居位于广东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在这个默默无名的小山村里,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宰相,唐代开元名相张九龄。张九龄世称“张曲江”,他的故乡在韶州曲江。为何他的故居会在始兴县呢?据说,张九龄的母亲孕满十月尚未分娩。家人就觉得很奇怪,找来一位老先生看病。那人见过张九龄的母亲后说:此儿非同小可,始兴的地方太小了,容不下他。他换个大点的地方才能生下来。于是,他的父亲就只好迁家到了韶州。但在始兴县的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张九龄的传说和故事。

张九龄的曾祖父是岭南康熙年间所建。据说初建于湖湾桂山岗左上方山麓,后迁到旗岗寨山麓。2010年,张九龄文化研究会和张九龄的后裔、张氏宗亲等募资270余万对张九龄故居的宗祠进行修复工作。修复工作主要依据原建筑风格和格局进行,历时两年完工,先占地面积已达到2000多平米。张九龄有“岭南第一相”的美誉,他在任期间不畏权贵,敢于恶势力作斗争,而正是他的这种高尚品质,才会被人们纪念至今。而他的故居,在修葺后也如他的精神一般,将永远屹立在中国南海。

据史书记载,张九龄的祖上是西汉鼎鼎大名的谋士、留侯张良和西晋武郡公张华,而张九龄本人,也名载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先来说一说张九龄的三十世祖上张良。张氏一门原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张良的父亲张平,爷爷张开地,都是韩国的宰相。随着秦国的壮大和六国的衰落,韩国也不能幸免被秦国灭亡。张良背负国仇家恨,雇了个大力士,等秦王巡游的马车经过,想用一把大锤子把秦王砸死。结果秦王没砸死,他自己反而成了通缉犯。张良在逃亡的过程中,意外学得了《太公兵法》,并投效在刘邦帐下效力,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吕后扶持汉惠帝刘盈登上皇位。在晋惠帝时期重新入朝参政,被皇后贾南风委以重任。然后西晋王朝在贾南风的穷奢极欲下,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被杀。

到了张九龄这一代,张氏已经迁居到曲江。张九龄和他祖上一样,少有才名。据说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才华横溢。唐玄宗时期任宰相。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延续了“开元盛世”的辉煌。然而被李林甫等人诬陷,在权力斗争中落败被罢相。成为了开元盛世的最后一名贤相。其风度、其远见卓识,被唐玄宗大加赏识。之后唐玄宗再任命宰相,总要拿张九龄和他们比较一番。而当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再逃亡的路上,想起自己当初没有采纳张九龄的建议而诛杀安禄山,后悔不迭,特地派人到张九龄的坟墓前纪念。

答陆澧

【原文】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香的松树叶可以用来酿造甘甜的美酒,春天已经来临,不知这种美酒你到底酿造了多少呢?虽然山路崎岖遥远,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纵使大雪厚积,也要踏雪前往拜访,何况现在已经是春天,冰雪已经消融。

为什么张九龄是九字科老大(张九龄为何被称张曲江)(2)

注释

①陆澧: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②堪:即可以,能够。

③过:意即拜访、探望。

【作品鉴赏】

《答陆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陆澧的盛意邀请的答谢之情

因友人陆澧邀诗人到山中居处饮酒小叙,诗人遂赋此诗作答,表示欣然愿往。全诗以酒为引子,写得颇具特色。

前两句:“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松叶”清香,可以作为酿酒的作料,引出下文之“山路”。“春来”二字,点明时间。次句采用问句的形式,似问非问,略显诙谐,直接道来,足见诗人与友人的浓浓真情。李商隐《和友人戏赠》之三曾云:“明珠可贵须为佩,白璧堪裁且作环。”酒最能代表人间的真情,饮酒时最容易沟通与别人的感情,作者开篇即选取这种极为平常却又极富深情的事物,随意而问,显得浓情依依,轻快自然。

为什么张九龄是九字科老大(张九龄为何被称张曲江)(3)

《答陆澧》全诗以酒为引子,用这种极为平常却又极富深情的事物,写出朋友间的依依浓情

后两句“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山路”二字,照应前面“松叶”。为了喝朋友的松叶酒,更为了与朋友饮酒倾谈,诗人表示即使山路遥远崎岖,也要拜访友人,朋友情深,于此可见一斑。而结句语意更进一层。由春来可知,此时已是春天,山中已然冰融雪化,这里诗人作了一个假设:即使积雪满地,也要前往拜访。此句既是说诗人自己,又似告诉友人,应该如此。结句看似平淡,实则蕴涵丰富。

这首绝句体小诗,短小而质朴,亲切而自然。诗中用语极为平实,几乎就是口头语,然而从容写来,淡而有味,语浅情深,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有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子,这种风格又被后来的王维、孟浩然等发扬光大,形成山水田园一派,张九龄不愧为开启盛唐诗风的诗坛领袖。

作者介绍

张九龄

为什么张九龄是九字科老大(张九龄为何被称张曲江)(4)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为什么张九龄是九字科老大(张九龄为何被称张曲江)(5)

中文名

张九龄

别 名

子寿

国 籍

唐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

出生日期

678年(戊寅年)

逝世日期

740年

职 业

宰相

信 仰

道教

主要成就

为开元盛世做成重大贡献

代表作品

《感遇诗》十二首

官 职

中书令

封 爵

始兴开国伯

谥 号

文献

追 赠

荆州都督、司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