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言文(看看这个文言句子)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中小学校语文早读课的文章,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结果许多网友说我不懂教育,学习语文就是要多读多背,死记硬背。

学习语文多读多背的方法我是支持的,但是如果不加区分,蛮干硬干,所有东西都要死记硬背的话,语文学习就会陷入“多慢差费”的怪圈。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中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是寓言故事,课文后面没有背诵的要求。但是这是两篇短小的文言文,有的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一点我能理解并支持,可是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两篇的文言文翻译,这样的做法我就旗帜鲜明地反对。

这篇文言文(看看这个文言句子)(1)

如上图,比如《杞人忧天》中的“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这个句子,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背诵翻译,因此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都背下了一个模式化的答案: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他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学生学习语文死记硬背的好处是教学省时省力,统一答案便于检查。其弊端是学生的思维容易僵化刻板,容易模式化,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会限制学生语言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

相反,有的语文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翻译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动脑筋,斟酌词句,翻译各具特色,极具创造性。

这篇文言文(看看这个文言句子)(2)

有个学生是这样翻译的:“春秋战国时期杞国有个人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原来他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就失去了存身之地。”这个学生,翻译的时候对原文的顺序作了调整,文字准确,值得肯定。

有个学生这样翻译道:“杞国有个人整天忧心忡忡,老是担心天塌地陷,屋毁人亡,从早到晚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看一看,学生们自己动手,翻译得多准确,多精彩。

多读多背是非常重要而且是非常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中小学校为了让学生多读多背,基本上都安排有语文早读课,甚至有的学校还安排有语文午读课、晚读课。学生们读课文,背课文,我还见过有的学生背段落大意,背中心思想,背教辅资料上的死答案。

这篇文言文(看看这个文言句子)(3)

有的语文老师埋怨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一味地死记硬背,读了不该读的,背了不该背的,语文阅读能力自然低下。

本人观点:学习语文一定要读要背,而且要多读多背。但是首要的是要搞清楚什么该背什么不该背。该读该背的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不该背的一定不能教学生背死答案,记死知识。尤其是阅读方面,一定引导学生自力更生,动脑动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死记硬背现成的答案,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有何建议,欢迎讨论,欢迎留言。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快来关注“三尺讲台一路行吟”吧。

这篇文言文(看看这个文言句子)(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