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恩师师情长存(可敬的老师傅们)

情系恩师师情长存(可敬的老师傅们)(1)

文/孙建业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有一段宝贵的基层阅历,艰苦的环境,火热的大场面,朴实无华的一线老师傅,都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冬季,我赶赴沙南油田参加会战,担任刚组建不久的31井区采油队的指导员,那年我34岁。

沙南是继火烧山后又一个新开发的油田。油田早期勘探开发了两个区块,北16井区先由石油局采油一厂负责,北31井区由准东勘探开发公司负责开发。

我们这支采油队是由各单位抽调骨干搭建,技校学生补充的一支队伍。队上老的老小的小,有50多岁的老同志,有刚从石油学校进修回来的年轻职工,还有刚分配来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当年分来的技校生。时间紧,生产任务重,带好这支上百人的“杂牌军”队伍,打好原油上产会战这一仗,都让我们队领导捏了一把汗。

当年新油田实行的是滾动勘探开发,打完一口生产井,按工艺流程交试油处试油后,交采油队生产。按流程生产,油气产量当形成一定规模时,油气通过密闭管道进入联合站系统,再由系统处理后进国家油网统一调配。为争取早投产,按会战领导小组的安排,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边接井边投产,在四个计量站旁临时摆大罐生产,然后由油罐车每天将油倒运到联合站。

十月底的准噶尔盆地已天寒地冷,温度下降到零下25度,加上旷野的油田新区要比城市的温度还要低几度,戈壁荒滩上不时刮来的小北风让人瑟瑟发抖,此时的油田已进入冬季生产时期,各项保温都 在冬季前做好了准备工作。

新区的滚动开发,边接油井边投产,保温成了我们工作的一大难点。油井可以用电热带保温,这个是已老油田通用的做法。但生产出来的原油临时进大罐,那么在露天大罐的保温怎么办,这让我们一时犯了难。在队上召开的“诸葛亮”献计会上,几位老同志七嘴八舌献策:“我们可以用土办法解决,用麦草和泥土搅和成的混合泥,作为大罐的表面保温层,加上油气刚出来的温度,再及时拉运,油气在大罐循环储存一至二天没问题”,这些都是年轻时在老油田当过采油工的,早期曾采用过这种土办法保温,老同志的建议让我们吃了颗定心丸。

说干就干,一切准备就绪,全队职工全力以赴突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几个老同志分别在四个计量站上,带领小青年,挽成袖口当起了泥瓦匠,大家齐动手掺水搅拌麦草和泥土,有的用铁掀铲麦草泥的,有用盆端的,老师傅们熟练的用泥抹子把麦草泥糊到罐体上,待泥巴稍干后,回过来头再抹一层。两天的辛勤劳动,按预定时间完成了大罐保温层任务。望着糊好保温层的百方大油罐,再看看满身脏兮兮的老师傅,让我们在场的干部无比感动。老师傅的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好的示范引领作用。60年代铁人精神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王进喜!

四个老同志在队上个个是顶梁柱。老党员陈尚佐长的老相,不知道的人以为是退休的老同志呢,一口让人听不懂的浙江方言,平时也只能听个大概,他工作起来就像一头老虎,每天带着大家一起干。郭天庭精干能说会道,工作有条理,他俩分别担任一号、四号计量站的站长,李世召性格好,不急不躁,爱操心,负责队上的日常生产调度工作,汪志道是有名的老黄牛,生产中细微肯钻研,负责材料工具的维修保障。

每天下午的队生产例会上,由各站长汇报当天的生产情况,陈尚佐、郭天庭两个老师傅就像打擂台比赛的选手,比开井数、比产量,常常在会上争个高低输赢,一幅较真的样子。汪师傅也不示弱,按照每天的生产进度,自觉地加班加点,精心做好第二天的物资和工具上的准备。李师傅及时收集各站生产进度,不分白天黑夜,通过讲机机及时与站上取得工作联络(对讲机是当年会战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处理解决各站日常生产问题。老同志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成了新职工的学习榜样。

老师傅们都是60年代从部队转业来油田的老同志,他们家乡分别来自浙江、安徽、河南,从江南水乡、内地来到戈壁荒漠,来到南疆第一个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矿,他们一干就是几十年,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代,还贡献了子孙后代在油田。新油田的开发,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些五十多岁的老同志重返生产一线,他们是我让肃然起敬的老师傅。

俗话说:“家有一老,犹如一宝”,老同志有多年的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在老师傅的传帮带和手把手的传授下,几个从石油院校进修回来的青年,来队后很快能独当一面,有的担任了站长,有的担任维修班长,成为队上的中坚力量,刚毕业的技校生进步的也很快,个个都能独立顶岗。在这些老同志的影响和带动下,全队的各项生产都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1989年12月31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采油队从组建到生产,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完成北31井区开井数20口,日产原油水平达200吨,达到了当年开发当年见效益的预期目标,为准东油田的上产做出了贡献。

不久,准东勘探开发公司在北31井区生活点召开了庆功会,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助理、准东勘探开发公司经理姜彬率公司领导班子前来祝贺,并当场奖励我们采油队1万元。这在当年也是一笔不少的数目啊,况且80年代油田都是以精神奖励为主,这一次确实是例外,也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奖金。在年底举办的公司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我们队获得了准东勘探开发公司立功先进单位称号。

光阴似箭,转眼30多年过去了,前些年回单位还能见到几位老师。有一次见到了王志道师傅,他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相当不错,他高兴地告诉我,经常的回浙江老家住上一段时间,基地、老家两边跑一跑,更多的时间是和在油田工作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在新疆呆的时间长了,还是喜欢在这里居住生活,这里有他们曾开发建设的油田,还有许多的同事和朋友,老师傅言谈之中流露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伟大祖国的感谢之情。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代石油人,他们与铁人王进喜一道,在艰苦的岁月里为国分忧,与共和国的命运休戚与共,默默奉献不计报酬,为了国家的能源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他们是值得大家敬重的老前辈。

情系恩师师情长存(可敬的老师傅们)(2)

作者简介:孙建业,山东省龙口市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笔名为海韵、文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新疆油田公司退休干部,下过乡,工作后又参过军,在石油企业任办公室主任等职,是新疆石油报、中国石油商报记者。在《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商报》、《新疆石油报》、《新疆石油政工》、《准东石油》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部作品,早期代表作《慈母心》、《西部石油管道发展历程》刊登在《新疆石油报》和《中国石油报》。近期有多部作品在胶东散文年选微刊等文学平台上发表;作品入选《胶东2021年作家亲情散文选》、《胶东20家散文.孙建业卷》。在2021年9月29日烟台市举办的“寻找身边的诚信人诚信事”活动评选中,其作品《网购羊角蜜甜瓜》荣获二等奖。

情系恩师师情长存(可敬的老师傅们)(3)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邮箱:sswxhlkczzj@126.com 壹点号龙口文学邮箱:1433050159@qq.com

壹点号龙口文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