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留置尿管的记录怎么记(长期留置导尿的她)

留置导尿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是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脑卒中患者除了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外,还可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或急迫性、压力性、充溢性尿失禁,有尿意丧失及反射性尿失禁表现,临床上大多数采用留置导尿来解决此问题。一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未恢复膀胱功能,需长期留置尿管,由此也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

案例介绍

患者张某某,女,68岁,因“头晕5天、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3天、加重3小时”以“脑梗死”诊断于2020年8月12日入院。

入院后,患者出现尿潴留,给予持续导尿,期间进行间歇夹闭尿管训练。8月26日拔除尿管后患者仍不能自主排尿,再次给予硅胶导尿管留置导尿后出院。

出院后,患者一直卧床,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每月定时更换尿管,期间尿色及尿量均正常。10月31日,患者家属诉患者尿管内及集尿袋内呈现紫色伴尿液混浊,经询问发现患者近期消化功能减弱伴有恶心、饮水量较前减少,医师考虑其为紫色尿袋综合征,为患者更换尿袋后尿液颜色转为正常。

长期留置尿管的记录怎么记(长期留置导尿的她)(1)

什么是紫色尿袋综合征?

紫色尿袋综合征是指留置导尿患者的尿管或尿袋中的尿液呈紫色,淡紫色到深紫色不等,见于长期保留导尿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其危险因素包括:女性、老年、留置导尿管、慢性便秘、慢性肾病、氮质血症、高蛋白饮食等。

紫色尿袋综合征发病机制:患者食用含色氨酸的食物,食物中的色氨酸在小肠细菌的作用下变为吲哚,吲哚在肝脏代谢后成为硫酸吲哚酚,之后进入尿液中,硫酸吲哚酚能够在磷酸酶和/或硫酸酶(尿液中的细菌所具有的酶)的作用下,在偏碱性环境中转变为靛蓝和靛红色(亦有文献报道酸性尿中也可出现),前者为蓝色,后者为红色,两者与塑料属性的导尿管相互反应而导致尿袋呈现紫色。

临床表现

尿液颜色:

最突出的特征是尿液颜色呈紫色,少数也可见到蓝色棕红色的尿液。

pH值:

由于磷酸酶或硫酸酶在碱性条件下更能发挥作用,因此尿液通常呈碱性,pH值大于7.0(酸性尿液也存在,但少见)。

白细胞:

由于存在尿路感染,通常尿液中可见大量白细胞。

细菌:

尿液中可见大量细菌,常见的细菌有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雷特格式变形杆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摩氏根菌、肠杆菌属、肠球菌属和粪链球菌。

结合上述案例,可发现该患者是老年女性、长期卧床、留置尿管、伴有慢性便秘,这些都成为紫色尿袋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导致其发生概率升高。同时该患者消化功能减弱、进食量少、摄水量不足,进一步诱发其发生。

预防和护理

加强导尿管的护理、控制尿路感染及便秘等诱因对于紫色尿袋综合征的预防尤为重要。根据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尿液 pH 值等。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热量的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能量供需平衡。尽量减少食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小米、牛奶、香菇、葵花子、海蟹、黑芝麻、黄豆、南瓜子、肉松、油豆腐、鸡蛋、鱼片等。

保持大便通畅:

长期便秘者出现紫色尿液,可能是因为色氨酸在肠道内过多积聚所致,因此可给予患者富含维生素C及膳食纤维的食物。鼓励可下床活动的患者适当活动,卧床患者给予环形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开塞露。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紫色尿袋综合征的相关知识,解除患者心中顾虑,指导患者避免诱发紫色尿袋综合征的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鼓励家属与患者多沟通。

预防尿路感染:

(1)保持清洁:每日进行2次会阴护理,便后及时清洗肛门及会阴部皮肤。

(2)集尿袋的更换:通常每周更换1~2次集尿袋,若有尿液的性状、颜色改变,需及时更换。

(3)尿管的更换:定期更换尿管,其更换频率根据导尿管的材质决定,一般为1~4周更换1次。

(4)留置尿管期间,若病情允许,鼓励病人保证每日2 000 ml以上的摄水量,达到冲洗尿道的目的。

做好留置尿管的观察:

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及时倾倒紫色尿液,定期对尿液进行尿培养;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发热、尿路刺激征等情况,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有结晶时,及时处理。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留置导尿患者,我们不仅要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还应对出院后仍需留置导尿的患者加强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做好观察及护理,减少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想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我们的今日头条号(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和微信公众号(cjmn2015

欢迎您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