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里外不是人的时候?比如有些事情,你努力去做好了,却没人知道是你做的,一旦搞砸了别人就把全部责任推倒你身上,或者你好心帮别人忙,却自讨没趣?

那么是不是什么都不用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平安无事?也不一定,不作为也是一种作为,就比如有一个小孩快掉进井里了,你路过却视而不见,那么你有可能被别人的口水淹死。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你是不是觉得活着真难?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1)

在《易经》坤卦的第四爻,即六四爻的爻辞告诉了你答案:「括囊。无咎无誉。」字面意思是扎紧囊口,免遭危害,也不求赞誉。延伸出来就是凡事小心翼翼才不会惹祸,即告诫人们要少惹事,尽量保持缄默,不卷入各种是非当中。

不过《易经》告诉我们的道理,都不是教人如何避世,如何明哲保身的,而是在了解实际情况之后如何避免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在这个前提下去做自己能对的对人对己都用的事,不要害怕。用一句大白话说是:要少惹事,但也不要怕事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2)

这句爻辞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从「括囊」这两个字来看,你是否似曾相识?它换个顺序便是「囊括」。「括囊」是把口袋收紧,即把你的言行、思想暂时放在口袋里,用绳子把袋子绑得紧紧的,就像一位高手送给你一个个锦囊一样先不要打开。

当你发现口袋鼓起来了,时机成熟了,就打开把锦囊都用上,倾囊而出,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时你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马上就能囊括一切——这便是从「括囊」到「囊括」的过程。所以在「括囊」阶段,不是怕事而当缩头乌龟,而是适当隐忍不去惹事,也不怕事,以一颗积极的心做好准备。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3)

一、申不害的全身而退

申不害是春秋战国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韩国变法改革。先说个题外话,历代的法家在各国变法或多或少都让国家变强了,但在改革过程中「严而少恩」,全国人民都要严格执行法令,否则将受到惩罚,这让他们容易遭人嫉恨。

因此法家的改革家都得不到善终,许多人的结果相当悲惨。吴起在魏国改革遭到阻碍后,又跑去楚国帮楚悼王熊疑改革,楚悼王死后他便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孝公嬴渠梁死后被车裂,即五马分尸;汉景帝时的晁错被诱骗至菜市场,当场被斩杀;李斯被车裂、腰斩……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4)

只有申不害做了十几年的韩国宰相,最后能全身而退,可谓奇迹。申不害的好结局,遇到了明君韩昭侯是一个因素,另一个是他懂得「括囊」的智慧,即在当宰相时虽然看起来不算低调,但他不惹祸不引发事端,再说他的名字从这句爻辞的《像》「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取来的,他自然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

申不害一开始还做不到低调和不惹事。有一次他为了堂兄能在韩国谋得一个小官,就向韩昭侯请求,韩昭侯自然不同意,这让申不害很不高兴。韩昭侯说:你跟我说要治理好国家,就按照你制定的法度来治国,按照功劳授予官职。我现在是违背了先生的话,开这个后门,还是批准你的请求,坏了先生的规矩呢?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5)

申不害听了之后异常惭愧,于是伏地认罪,从此不再提这件事,也不再给自己招来类似的麻烦事。在改革过程中,申不害虽然没有危害到更多贵族的利益,改革不算彻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由于他的谨慎和懂得平衡各种利害关系,才得以善终,在法家改革人士里是极少见的。

二、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三国演义》第一百六回的标题是公孙渊兵败死襄平,司马懿诈病赚曹爽。这一回讲到了司马懿装病骗过曹爽,避免杀身之祸的故事。由于司马懿功劳太大,正所谓功高震主,对当时把持朝政的曹爽构成了危险,于是曹爽就想方设法找机会除掉他。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6)

司马懿自知不能跟曹操正面交锋,只能装病不出门,也不理朝政。曹爽多次派人去查探司马懿的虚实,看他是真的生病还是没病装病。派去的人每次回来都汇报说司马懿病得很严重,可能活不了多久,曹爽便信以为真。

司马懿通过装病逃过了一劫,用的计策便是《易经》坤卦的「括囊」之策。因为司马懿知道别人要杀害自己,只能先想办法躲避,既不能跟对方硬碰硬,又不能向对方示弱,臣服对方,所以他此时最佳策略便是装病,什么都不做,不该说的话一句都不说。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7)

在该抓紧口袋的时候,司马懿毫不犹豫地保持缄默,隐居不出,谨言慎行,从而化解了进退两难的问题,做到了「无咎无誉」,没有过错,也没有荣誉。恶事不去做,就没有过错,善事不去做,就不会有荣誉,这样才是安全的。

司马懿的免祸之道,是他懂得了对付曹爽这等「驽马恋栈豆」的疯狗小人,不能他咬你一口你就咬回来,而是暂时「括囊」。这句是司马懿对曹爽的评价,认为曹爽只是一匹贪恋马槽中豆料的劣等马,没什么志向,不必对方相互撕咬。后来司马懿等到了时机,诛杀曹爽三族。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8)

司马懿的「括囊」之策,目的在于保存实力,少惹事,但不怕事,养精蓄锐之后再与对方决战。那么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当你陷入困境时,先让自己低调下来,相信沉默是金,不去做对人对己不利的事情,即使做了给自己带来荣誉的事也暂时不做,不要出头,做到了无咎无誉,才没有祸害。

三、司马徽善括囊

三国时期有一个厉害的人物叫司马徽,人称「好好先生」,刘备在他的指点下才得到诸葛亮和庞统的辅佐,成就了一番大事。这位司马徽之所以被人称为好好先生,是因为别人说什么他都说好,看起来很无趣,实际上是他力求自保的方式,也是他的「括囊」之道。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9)

司马徽有济世之才,可是在没有遇见明主之前,为了安全考虑不得不装成一位好好先生,尤其他居住的荆州是刘表的地盘,而刘表嫉贤妒能,还杀害贤人。他不想为这样的人效力,就干脆什么都不想说,以等待机会。

有一次刘表乔装去见司马徽,想试探他到底有没有像别人说的那样是一位奇士,就问了几个问题。司马徽倒也不含糊,还是像以前回答别人的每个问题一样,都是说好,好,好。刘表便认为这个人徒有虚名,他不过是一个不堪大用的草包罢了。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10)

从此以后,刘表不再打司马徽的主意,司马徽自然就安全了。以「好好先生」作为外衣掩盖了自己的才华,司马徽真的做到了不多说一句废话,不主动去表现来博取他人的赞赏,自然做到了「无咎无誉」,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最好的。

在明白自己的才干和名誉有可能带来祸害之后,司马徽就想出了「括囊」之策,这不是他真的怕事,而是尽量不惹事,后来才等来了刘备。在实际生活中,当你遇到了强大的对手,对方甚至想把你置于死地时,就不要轻举妄动,不做善事来招摇,也不做坏事让别人抓住把柄,才能安全度过难关。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11)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面对困境时,合适的做法是什么都不要说,闭上嘴巴,尽量不惹事或少惹事。所谓的少惹事,不仅指尽可能不去招惹别人,还有暂时不让自己参与任何事,好事不做,坏事更不做,因为一旦去做了就不再是「无咎无誉」的状态,容易被人盯上。

但是少惹事不是让你当缩头乌龟,一辈子谨小慎微地活着,而是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你的目的不是在被蛇咬了之后,漫山遍野地寻找那条咬你的蛇,非咬它一口才罢休。你没咬到蛇就有可能一命呼呼了,正确的做法是看到蛇时不动声色,让它先走开。

易经教你看事(细读易经要少惹事)(12)

这个阶段就是「括囊」的阶段,屏住呼吸,观察形势的变化。你若主动攻击蛇,有五成的把握把它杀死,还有五成的可能被它咬;逃跑也不行,你一动就被蛇注意到了,攻击性很强的蛇就会追着咬你,这两个都不是最佳的应对方法。

因为这两种方法都做不到「无咎无誉」。当你看到蛇从身边过去了,知道它经常在哪里出没,你以后可以绕道走,也可以找工具来捕捉它,不让它危害别人——这是你的不怕事。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不管你做什么都不会有多大的灾难和祸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