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1)

本文内容出自《全景柳州》,作者上官棣。有删改,已授权,仅供交流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谢谢!

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综合编辑。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2)

赛芦笙是苗年坡会的常规活动之一,大家以村寨为单位组织芦笙队,相约一个村寨进行比赛,小伙子奏起动人的笙歌,边奏边舞,姑娘们穿着靓丽的衣裳,随着伴奏翩翩起舞,活动现场人山人海,气氛热闹欢快。摄影/周明礼

人们常把芦笙与苗族等同,芦笙文化就是苗族文化的代名。这或许是一个太过笼统而无法精确求证的谜题,但苗族传统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韧性和音乐、舞蹈形式。

苗族芦笙这种古老的乐器,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说唱乐器——它简朴的音调与苗语的声调相对应,能够以音代“言”;芦笙词同时也是芦笙曲。今天传下来的固定的苗族芦笙词不下百首,包括吹踩堂调、借路调、迎送亲调等,这些曲也是习吹芦笙的“口谱”,曲本身就有确切的语义。

在苗人的信念中,久远的祖先听不懂人的语言,却能听懂芦笙的声音,正如不同苗族方言区之间不能互通,却能用芦笙曲相互沟通。这种词曲同体、声意相参的古朴形式,或许是古老音乐才会有的。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3)

摄影/周明礼

传说中,芦笙是“母亲的声音”。苗族世代传说天帝女儿勾索到人间造万物,为做笙而砍下六根手指和一只手臂,血尽而死。另一则苗族传说,说伏羲和女娲在一场滔天大水中为葫芦所救,女娲取葫芦而制葫芦笙。葫芦上生出的六根笙管,代表着六支族裔的联盟。这其中的寓意似乎是在表明,女娲希望后世子孙、六族同胞,同心相结于那只在再创人世的大洪水中曾承载着大绝望与大希望的漂流的葫芦。这是数千年来苗人不论颠沛流离,还是身处兵燹,都要在迁徙中伴随芦笙、吹笙、踩堂联络的原因。而能吹奏《迁徙歌》的芦笙头,则承担着“开教化,育子孙”的文化传承者的角色,是族内备受尊敬的人。

音乐在这里真正代表着“和”的古老含义。数把乃至数十把芦笙的合奏,传达的是同舟共济、攻克难关的信念,也是种族传承、生生不息的祝祷。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4)

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分为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主要用于坡会、节庆、宗教祭祀与婚丧嫁娶等场合。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制作技艺和工序繁杂,一般使用刮、削、通、打、锤、夹、钻等相关工具,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制成。摄影/严跃新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5)

摄影/严跃新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6)

摄影/严跃新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7)

摄影/陈靖文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8)

摄影/严跃新

如果要回答今天苗族芦笙从哪里来,须知道苗人从哪里来。今天的苗族大致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湖北几省区,并集中在湘西、黔东南、川黔滇桂三大方言区。这几个方言区的苗民之间语言却并不相通,他们是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地区迁徙来到这里的。不过,这几个南方省区在历史上并没有超出楚国的影响范围。

实际上,楚人来自北方,他们是外来者。在上古时代,九黎―三苗部族广布燕山之南、邹鲁之地、江淮、江汉、潇湘地区。黄帝自塞外而来,自黄帝至尧舜,多次征苗,最后形成了楚人的活动疆域。所幸的是,此后很长的历史中,“左彭蠡,右洞庭”的江汉地区一直远离战火,该地的三苗文化,包括芦笙文化因此较好地保存了下来,也正是由于这一层关系,才造就了后来楚文化所特有的南方文化特质。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9)

摄影/卢立新

今天的古代芦笙发掘地似乎就能够说明这一点。迄今所发掘出的芦笙都处于古代楚国境内,只是这些芦笙尚是以葫芦为笙斗的古代芦笙。发掘出的芦笙大部分是战国时期的葫芦笙,包括湖北当阳曹家岗5号墓出土的葫芦斗笙、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葫芦斗笙、湖北江陵天星观l号墓的木质笙、湖南长沙马王堆的竽、云南江川李家山M24号墓的青铜葫芦笙,以及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西汉早期滇墓的青铜葫芦笙。

云南何以出土青铜葫芦笙?实际它们也源自苗族。战国末期,楚顷襄王的大将庄带领楚军夺取今川东的巴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区,占领了滇池周围三百里地。当时,秦军南下四川,攻打楚国,庄被阻隔在西,无法返楚,便在滇地称王,建立滇国,其都城就在昆明晋宁区晋城镇。苗人参与了楚国向南向西的拓疆运动,后来又因秦灭楚国而留在楚国的南境和西境,最后迁入湘西、桂北、黔东、滇地,并把芦笙带到这些地方。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10)

几乎每个苗族男子都会吹芦笙,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的芦笙舞,也在苗寨广为流传。摄影/郁良权

今天,在苗族聚居区的文化活动,最惹人注目的节庆是苗族芦笙踩堂。踩堂,是苗族以芦笙为伴奏乐器,祭祀先祖、追怀故土、庆祝丰收、凝聚苗人人心的群聚形式。踩堂最初应是对蚩尤黄帝之战一个场景的模拟。蚩尤率领九黎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被打散,退入深山。为召集苗人会聚,蚩尤在山上竖起高杆,吹响芦笙,召集苗人重整旗鼓。此俗后来成为定期的芦笙赛响、芦笙踩堂舞流传下来,成为苗族的传统。

苗族各地的坡会多与军事召集有关,也反映了这一传统的实质意义。广西融水最早的坡会——“整依直”坡会,起源于清康熙年间一位族长杨勇招集附近各寨“立岩”盟誓的武装动员。香粉乡古龙坡会则起源于咸丰年间,苗族联合瑶、壮反抗清廷征地的一场军事行动。

坡会举办地芦笙坪中的芦笙柱代表着苗家招集部族的旗帜。通常坡会须先在芦笙坪进行芦笙赛,芦笙赛的比赛内容仅仅是各村芦笙队齐奏芦笙的音量、音准和齐奏水平而已,与芦笙吹奏的美感无关。这正是芦笙赛军事动员性质的体现。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11)

春之歌苗语芦笙(苗与芦笙笙笙不息)(12)

而今天的芦笙踩堂成为苗族的年俗。在广西融水地区,自正月初三到十七的十五场大型坡会成为人们年节文娱的盛会,芦笙比赛、芦笙踩堂舞、赛马、斗马、斗鸡、斗鸟、对苗歌、扮演山神芒蒿等节目昼夜不息。踩堂舞舞者可能达到数百人。头戴苗银、身穿百鸟衣的苗族姑娘、小伙围绕芦笙队而旋转起舞。芦笙词道:“一帮阿爸阿妈,带一群姑娘后生,进芦笙坪入芦笙堂,踩堂给众人看,走圈给先祖见。”

真可谓:苗与芦笙,笙笙不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