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经络应该从头到脚(让经络学说变得丰满可及)

疏通经络应该从头到脚(让经络学说变得丰满可及)(1)

图来自梁繁荣王华主编的中医学教材针灸学第四版

经络划分的原始根据是什么?经络的本质又是什么,一直是现代针灸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其结论会直接影响到针灸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及国际传播。有学者认为经脉的依据是血管,也有的认为是神经,还有的认为是感传现象,再有认为是被解剖学忽视了的间质结缔组织及筋膜,极少数人猜测是有“特异功能”的人观察到的内景。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发展完善,中医学也不例外。古人留下的医学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在不断实践、验证、纠正、完善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先人对医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医疗实践效果的宏观观察总结,推理出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这种推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以现在循证医学的观点来看,有些学说找不到相应的物质基础(也许学说本身就是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那就更不可能找到实质的证明),如果在循证医学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不能对某些传统学说(不能称作理论)进行验证,这容易使人们对中医产生怀疑,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如果换个思路,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理学、代谢及内分泌学等基础知识,从神经——体液调节以及器官组织局部微调节方面对经络现象加以解释,也许会使人们更能信服。

即使是经典的,也需要与时俱进。

下面转载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科王燕主任医师的一篇文章供关心中医经络的人们参考,也许会得到一些启示。

从针灸临床角度诠释经络学说与神经的关系2020-04-121190

疏通经络应该从头到脚(让经络学说变得丰满可及)(2)

王燕主任医师

三甲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科

结合自己在综合性(三甲)医院从事临床针灸工作20多年的体会,从临床针灸治疗角度诠释经络学说与神经的关系,提出针灸治疗原理应从针灸对脏腑、组织的生物电活动水平方面着手研究,以利当前针灸治疗机理和原理与现代医学更好的相互磨合与结合,其结果将可“互为启发,互为补充”的共同促进经络实质的研究与现代神经学、生理学的发展。

  本文结合自己在(纯西医)综合性三甲医院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二十多年,身感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虽然针灸事业在建国以后这几十年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现代医学相比发展相对滞后。

这个滞后决不是我们的针灸治疗(操作)手段落后;而是诠释针灸治疗机理和原理不太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

  中医经络理论的形成是古人对在针灸治疗疾病实践过程中,朴素地描述所出现的一系列现(征)象的概括性总结,逐渐形成的理论体系。

由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原因,使它孤立于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发展之外,其之所以没有被其他理论所替代,这可能与中医经络理论对生命整体观念的超前性论述;和只有一百年发展历史的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研究的局限性有关。

  作为指导临床针灸的经络学说,多年来国家在经络研究方面投入巨大,虽然在经络循经感传的现象客观存在及客观规律研究、以及对经络的各种见解等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

但这仅只是重复经典经络的描述,未发现独立于神经、血管以外的特定组织。在经络的实质研究方面,目前尚无重大突破和实质性进展,用其指导现代临床针灸显得十分艰涩。

  在针灸现代临床治疗中,虽然电针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没有现成的传统中医及经络理论诠释。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经络学说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种终极解释,目前其现实表现在经络理论的绝对稳固性,任何新的理论都难以介入。

一旦面临其他理论的侵袭,它的反映一是排斥,二是无力涵盖,最终影响了整个理论体系的更新与发展。

  目前,经络的实质尚无重大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它既然是学说就应该切合实际容纳涵盖目前现代医学的基本原理。

  笔者由于工作环境的关系,不得不利用现有的针灸临床及经络研究文献报道,先西后中、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他们(患者、西医同行、针灸教学)解释经络及针灸治疗原理,渐渐地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接受。

现概述如下:

  目前在针灸临床上主动选择针灸治疗的病患是最常见的运动系统各种关节、肌肉软组织疼痛。临床上的重点是在针灸治疗方法的选用上,对病痛中医辨证论治“寒则温(留)之;宛陈则除之”,灵活应用各种针灸治疗手段,强调产生改变局部病痛的直接效应,多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针灸治疗大多局部取穴,常常“舍经弃穴”,以阿是穴为主。经络理论在治疗此类疾病的应用体现不突出。从这些病症进行经络的实质研究无疑是‘管中窥豹’。

  涉及到周围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病痛,即使可用经络循行理论解释病症,然而治疗上仍以取腧穴下分布有神经干的穴位为多。

如颈椎病(神经根型)引起臂手麻木,治疗上取颈夹脊穴治疗较为有效[1]。另外,如三叉神经痛决大部分按受累三叉神经解剖分布,采用局部或邻近取穴治疗[2];坐骨神经痛(P、N、P)也是如此类推。

  《灵枢》:“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因此,针灸针对五脏六腑疾病的治疗,最能体现经络理论。

  我们在针灸临床治疗上,把‘经’理解为神经;‘络’理解为血(脉)管,如果再重点强调一下神经与血管的功能一体性即不可分割性,就更相似于经络功能。

实际上无论是中枢还是周围神经的传导都是一个电(N突触)――化学(N接头)――电的过程,其神经接头化学过程与血(脉)管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现代医学对于脊髓侧角血管调节中枢的研究表明,其传导通路受阻可导致脏腑组织血供及功能下降。

  可以说神经及其传导机制代表了经络本色的大部分。

  十二经脉中,特别最具有‘超前性认识’的经络、腧穴---足太阳膀胱经(穴),其名称和分布与脊髓神经节段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内脏吻合!膀胱经(穴)所描述脏腑准确性较高,虽然阐述不如现代生物学精确性高,但用其在解释针灸治疗内脏疾病原理上,能使人从现代医学方面容易理解。

  膀胱经的肺俞穴位于T3棘突下旁开1.5寸处。现代经络研究已阐明肺俞穴与肺脏存在脊神经节细胞轴突联系,肺俞穴虽然阐述不如现代生物学精确性高,但就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已相当的、绝对的了不起了。

  现代神经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而我们目前所应用的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上仍然能解释针灸治疗内脏疾病原理,并能使人从现代医学方面解释它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我们选用膀胱经以肺俞穴为主,用维生素B族穴位注射,治愈一例银环蛇中毒引起的重度呼吸肌麻痹。

  并对亚急性变态反应性脊髓炎、脊髓空洞症患者(各一例)进行较长时间膀胱经穴位注射治疗,有效控制了病情进展与恶化,并无任何副作用的出现。

这些提示我们,穴位注射膀胱经腧穴不但能治疗相应脏腑疾患,还是促使病变受累脊髓功能的恢复有效方法。足太阳膀胱经(穴)的超前性还体现在,实事求是的对T8棘突下没有命名穴位,这可能与中医至今没有对于人体的胰腺(脏)的论述存在一定的联系。

  在针灸临床上,中西医最难相互理解的分别是“气”与“电”。古人云“气之与血,异名同类”。如果将“气”理解为“基于脏腑组织的生物电活动水平”。

就不难理解经络学说有“经气”一说,而无“络气”之说。再者,电针的治疗原理融合于经络体系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现代医学对人体的电(EKG、EEG)活动研究虽然应用多年,但可以说比较粗浅,如EKG显示的心电低电压、EEG显示的脑α波低波幅,在临床认为“没有”太大意义;那么对于其他脏腑的电活动研究少之又少,更遗憾的是对实质性脏器如肺肝、胰的电活动研究几乎是零,而有研究证明女性排卵过程也伴随有电活动过程。

  可以肯定是,对这些脏腑的电活动与功能关系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目前不是缺少研究有效的方法和仪器,而是缺乏对“电活动也是脏器功能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的认识。

脏腑的“气”与脏器的“电”活动,这将是中西医间共同“桥梁性”的语言点。分析现代医学对人体脏器电活动研究进展不大的原因,可能和现代医学缺少治疗干预的手段有关,而这正是我们针灸(电针治疗)的长处。

  安徽开展对胃肠电的研究多年,胃动力研究用于针灸临床研究取得较大的成果。肠电图的研究表明,腹泻的病人“左下腹肠电活动极度活跃”;便秘的病人“右下腹肠电活动极度活跃”。

这些结果对我们针灸临床指导治疗腹泻或便秘,无论是取穴还是选择操作、实施治疗方法都有启发性的意义和较准确科学的提示。

  这样的脏腑、组织的生物电活动水平研究一但有进展,不但是对针灸治疗原的理作出了诠释,还将揭示人体特别是内脏电活动在整个生理功能活动中的作用,这将大大提高我们对人体自身生理功能的的再认识。

  针灸治疗原理的研究可以从针刺对机体的电活动影响入手。在肌电图(MEG)的检查中有“插入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等,其中与针刺操作有直接关系的是“插入电位”,那么就不难理解针灸的补泻治疗是通过变化的电位沿神经传导到脊髓,再通过脊髓的整合来影响因病变而改变的脏器电活动,从而恢复它的功能。

  由此可以得知,针灸治疗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双向良性调节调节,而药物对神经的作用,可以说多是“矫枉过正”,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此角度就可理解由多种致病因素造成胃肠机能亢进(肠痉挛)/(肠麻痹),用针灸足三里穴治疗后肠蠕动皆趋于正常,不会象药物产生(肠痉挛)P(肠麻痹),不存在矫枉过正。

  再如针灸(卵巢保养)对女性雌激素(E)的影响与药物治疗的区别也在于此。但针灸对神经的作用是促使其趋于恢复正常生理水平上的,影响没有药物力度大,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切忌夸大作用。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目前,临床上的补与泻手法的定量没有实质性标准,多以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感受为度。轻柔而不良刺激小的操作为“补法”;重而刺激大的谓之“泻法”。

即使是同一个病人也与他的机能状态和医生使用的针具及手法有关,这些可用类似肌电图原理,根据针刺操作产生的电位变化来制定补与泻定量标准。

  目前,现代医学对植物神经特别是脏腑生物电活动水平,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占影响因子的研究不足;应用现代医学还不能完全解释针灸治疗原理和经络现象,这些正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因此经络研究应立足于现代生理学的已知部分,分析研究其尚未涵盖的针灸经络部分现象,与现代神经学、生理学等学科互动式的研究则是很好的切入点。

可以说经络理论是现代神经学研究的资源。

  当然,针灸治疗原理不能简单地与现代医学原理加减融合,更不能简单的比高低;而应在“互为补充”上找准位置,在“互为启发”上发现突破口,在发挥特色与优势方面提高和发展。

这是时代对针灸的要求,也是针灸更好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条件之一。世上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完善的,针灸即经络研究也是如此。

  本文上述经络与神经关系的“假说”,即使今后证明是错了也没有关系,这总比我从事了二十多年针灸临床工作,而对“经络实质”研究一点“不作为”要好,这也是我写此文的初衷和宗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