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1)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双碳”目标、创新驱动发展、网络科普、能源国际合作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突破点】

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撰文指出,当前受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我国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而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因此对我国而言,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高度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带动全局工作,工作开展的重点包括: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着力提高利用效能;进一步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因地制宜明确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摘编自《人民日报》

【陈文博:创新驱动发展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陈文博认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此,要把握好创新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系,认识到党领导人民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而创新驱动发展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要把握好创新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认识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坚强后盾,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有助于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要把握好创新与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系,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要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强化安全保障,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要把握好创新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认识到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而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方能让事业激励人才。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大鹏:多方合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科普环境】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认为,随着科普从“知识补课”向“价值引领”转变,更需要构建良好的科普生态,净化网络科普环境,加强科普的价值引领与舆论引导,而做好网络科普需要对专业人士、平台和受众多管齐下。对专业人士而言,要在源头上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科普内容,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科普内容的制作与生产之中,以确保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对平台而言,要加强对科学内容的审核与把关,吸纳更多的具有科学背景的人员参与审核,加强传播渠道建设;对受众而言,要选择更具权威性的科普平台,辩证理解条件、剂量对科研成果的影响,培养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能力,避免被情绪左右对客观真相和科学事实的判断。

摘编自《光明日报》

【庞昌伟:中国以实际行动推进能源国际合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庞昌伟指出,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以在全球范围内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以新格局促进新发展。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积极支持国际能源组织和合作机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作用,致力于推动构建国际能源一体化供应链合作模式;不断完善能源国际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多边机制下的能源国际合作,融入多边能源治理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深入,在绿色“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框架内,创新运用“传统化石能源低碳利用与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搭建中国与东盟、阿盟、非盟、中东欧等区域能源合作平台,推动能力建设与技术创新合作;与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方面开展大量的双边国际合作,开拓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推动构建“一带一路”国家新能源领域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共同体,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努力解决能源贫困问题。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

(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整理)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2)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