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鸡酉时头时生好不好(鸡年说鸡酉鸡有吉)

【欧洲时报】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称“三元”,俗称“大年初一”。在中国民间,“过大年”亦称“腊月忙年”。春节风俗历经几千年演变,讲究的习俗少不了,这些习俗蕴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老礼儿。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鸡与“吉”谐音。2017年为农历丁酉年,是中国传统的生肖鸡年。在中国古代民俗中,鸡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它与古往今来的中国有着怎样的联系,一起来了解一下。

传统春节年俗

属鸡酉时头时生好不好(鸡年说鸡酉鸡有吉)(1)

云南昆明民众近日在公园内的《雄鸡报晓》布景下留影。(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中新社)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属鸡酉时头时生好不好(鸡年说鸡酉鸡有吉)(2)

山西太原老军营一社区内,近百名儿童挥毫泼墨,书写春联迎接农历新年。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属鸡酉时头时生好不好(鸡年说鸡酉鸡有吉)(3)

山西太原美术馆,民众欣赏充满年味的大红福字剪纸艺术。

贴倒福。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属鸡酉时头时生好不好(鸡年说鸡酉鸡有吉)(4)

观众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参观“杨柳春风——中国美术馆藏杨柳青古版年画精品展”。

挂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中国年画三个重要产地为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属鸡酉时头时生好不好(鸡年说鸡酉鸡有吉)(5)

辽宁沈阳的民众在某大厦门前空地燃放鞭炮。

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浙江温州等地是中国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畅销世界。

中国文化中的鸡与鸡文化

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很高。道教认为鸡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物种:天地初开第一天就产生了鸡,其后依次为猪、羊、狗、牛、马,到第七天才产生了人,正月初八产生了谷物。所以正月初一又叫鸡日。

《大连日报》报道,中国人养鸡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北方就已经开始养鸡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凤凰”也是从鸡演化而来的。在民俗文化中,鸡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家禽。先秦文献中涉及到鸡的事例很多,并被列为六畜、六牲之一。在古典诗词中,鸡也是出镜率最高的家禽。

正像中国民间的许多祝福活动都经历了由消极禳解到积极祈祝的过程一样,元旦以鸡辟邪,后来也发展为以鸡祈福。

清人周亮工《书影》说:“正月一日,贴画鸡。今都门剪以插首,中州画以悬堂,中州贵人尤好画大鸡于石,元旦张之。盖北地类呼吉为鸡,俗云室上大吉也。”

这里所谈鸡的吉祥意义,是由于“鸡”和“吉”的谐音而来的,所以雄鸡一直是历代文人和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

此外,这种吉祥意义的产生也还在于鸡的德行。古人认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首顶冠,文也;足博距,武也;见敌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

中国网报道,在民俗文化中,鸡还有驱毒辟邪的含意。方法是杀鸡著门上或贴画鸡于门,《太平御览》引裴玄《新言》说:“正朝县官杀羊悬其头于门,又斫鸡以副之,俗说以厌厉。”《风俗通》也说:“以雄鸡着门上,以和阴阳。”宗懔《荆楚岁时记》还说:“贴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元旦用鸡辟邪,显然是源自鸡的特性,如《花镜》所言:“雄能角胜,目能辟邪。”

此外,鸡在民间还有“富足”的含义。早在春秋战国,吴越一带的养鸡事业就已十分发达。吴王夫差曾在江苏吴县筑3个周围10多里的城池,专门用来养鸡,后来越王勾践也大量养鸡。《孟子·梁惠王上》在谈到小康家庭的标准时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到了汉代,社会不乏将孟子的理想付诸实践之人。渤海太守龚遂要求每家养“两只母猪,五只母鸡”;南阳太守召信臣的标准相对较低,要求每家“养猪一只,母鸡四只”,以满足祭祀之需。

《列仙传》也记载了一位“养鸡高手”的故事:“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养鸡百余年,鸡千余,皆有名字,暮栖树上,昼放之,呼即别种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万钱。”

一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不少地方结婚办酒席,还讲究有鸡有鱼。如果是整鸡整鱼就更好了,民间称之为“囫囵鸡”、“囫囵鱼”。一是取“吉”、“余”之意,二是取富足之意。其实,历代画家中喜欢画鸡的也不乏其人,以徐悲鸿最为出名。

《大连日报》报道,徐悲鸿作画,不论画马、画鸡或其他动物,都是有所寄托,有所寓意。

他笔下的鸡,多是昂首挺立、怒发冲冠的公鸡,用来颂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20世纪30、40年代,徐悲鸿创作了多幅以《雄鸡一声天下白》为题的作品,从中不难看出他对有“诗鬼”之称的李贺诗词的欣赏。

(编辑:天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