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第一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博览)

导读:教材博览专题栏目以山东省必修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泰山出版社)为基础,精选教材内容,展示古籍原典,讲述经典故事,为中小学师生提供学习便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第一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博览)(1)

篆刻·学无止境

单元导读

学无止境,是人类对知识学习的一种认识总结,道出了知识像广阔的海洋,没有止境,可纳百川。但知识又像一座高山,虽然有终点,确需努力攀登。故而,古人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探索奥秘、克服困难,努力向上攀登,才得以达到新的高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但要不断学习,还要勤于思考,思考后再去习,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只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丰富头脑,奠定成功的基石。

原典示例0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以后才道自己的不足,教以后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有了疑惑,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原典示例02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

——《荀子·劝学》

译文

君子的学习,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体现在举止上;说话语意精微,举止文雅,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使自己的七尺长的身躯具备美好的品德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取悦别人。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人家叫作急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人家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急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请教学问的人,问一答一,如同回声。

故事链接

书法“二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大书法家,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被后世称为“书圣”。无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都非常有特色,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劲健,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第一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博览)(2)

据说,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勤奋好学,每天坐在池边练字,练完字就在水池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现在人们还能在绍兴看到传说中王羲之的墨池。

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开始写字,非常用心。传说有一次,父亲突然走到身后去抽他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竟然没被抽掉。父亲夸他说:“我这个儿子以后一定会大有名气。”王献之听了以后沾沾自喜,练了一段时间后他写了个“大”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之后,没说一句话,只提起笔来在“大”字底下加上了一个“点”成了“太”字。王献之猜不透父亲是什么意思,就拿去给母亲看。母亲看了一会儿才说:“依我看这个字只有那一‘点’是下了功夫的。”小献之非常惊讶,他去向父亲请教练字的秘诀,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研墨写完,就会找到秘诀。”从此,王献之日夜勤学苦练,终于把十八口缸的水用完,练成一手好字,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后世把王献之与其父亲合称为“二王”。

选自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彭门创作室编撰。

编辑:彭门创作室编辑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