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最终改造信息(棚户区变城市森林)

日前,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公布,石景山区榜上有名。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石景山区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53.8%,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9.32%,接近全覆盖,位居全市第一。

在石景山区,居民不用走多远就可以看到各有特色的公园。走进石景山区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这里曾经是一片沙石遍布的河滩地,现如今,夜鹭、绿头鸭、赤麻鸭、野兔等大量野生动物在公园湿地中栖息;走进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这里曾是棚户区,经过改造后变成了居民家门口的公园,不仅环境优美,还有涵养地下水的生态功能。

伴随着石景山区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石景山区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宜居,“出门见绿、开窗见景”在石景山已经变为现实。

石景山区最终改造信息(棚户区变城市森林)(1)

俯瞰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近处的生态湿地美景与远处的城市景观和谐共融。石景山区供图

公园内建起人工湿地,引来白鹭、夜鹭等野生动物

湿地在水源涵养、水源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在石景山区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内,有一片面积为31.03公顷的人工湿地。当森林公园装上“人工肾”,当地生态环境会有哪些改变?

“这片人工湿地位于永定河左岸,湿地建设是从2018年4月开始的,2021年6月完成所有水生植物的种植,同年12月竣工。今年3月份正式对外开放。” 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冉升明告诉记者。

石景山区最终改造信息(棚户区变城市森林)(2)

不少市民在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内漫步。石景山区供图

站在高大的景观塔上,可以看到这片湿地的全貌。此时北京刚刚进入冬天,因而湿地中依旧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各类植物茂盛生长,一片片水面泛着澄明的光。站在塔上,能听到轰隆隆的水声,冉升明介绍,景观塔底部是一座“布水池”,每天都会有约6万立方米的经过自来水厂处理的中水流入“布水池”,接着再注入这片湿地,经过湿地再次净化后,每天约有4.5万立方米的水,流向永定河里。

“湿地建成后,除了能够为永定河补水,还丰富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冉升明介绍,4年前,这里是一片河滩地,植被稀少、沙石遍布,被称作“南大荒”。现如今,在这座总占地面积达121公顷的森林公园里,栽植有3.5万余株乔木、13万余株灌木以及约23万平方米的地被植物。一年四季,公园内都是生机勃勃的。

建成后的“南大荒”既有林地又有湿地,空气和水体都得到了净化。环境变好了,公园也变得热闹起来。自从人工湿地建成后,茂密的植被给动物们提供了栖息地,吸引了凤头鸊鷉、白鹭、夜鹭、绿头鸭、赤麻鸭、黑水鸡、野兔等大量野生动物在此停留甚至繁衍生息。“最初湿地人工种植了芦苇、香蒲等十余种湿生植物,目前又增加到了40余种。因为鸟类等动物把植物种子带过来了,再通过人工的养护,植物不断生长,丰富了湿地植物的品种。”冉升明说。

石景山区最终改造信息(棚户区变城市森林)(3)

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内,市民们正与秋日胜景“合影”。石景山区供图

湿地建成后,也吸引了许多周边居民和游客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来公园游玩,公园相应地加大了科普力度,设立了很多标识标牌,介绍人工湿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此外,还有不少团体来到湿地开展科普教育,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已经成为了市民观光、观鸟的基地。

2018年10月,石景山区开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四年来,石景山区以生态水系修复为重点,拓展了城市民生服务功能和生物廊道潜力。建成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累计恢复建设湿地31.03公顷;建成北京冬奥公园和滨河马拉松“最美跑道”,将1142公顷的河畔绿地“缝合”,使之成为北京中心城区最大的森林公园;实施永引渠水系的生态化改造,建设生态驳岸近5公里,建成滨水绿道13.6公里,使昔日的硬化沟渠成为如今穿城而过的“烟柳苍茫,碧波荡漾”的生态风景线。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石景山累计造林3622亩

在衙门口、金顶山、老山、永定河等区域,4处大面积的城市森林生机盎然。其中,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位于石景山区西五环衙门口桥南,总面积98.67公顷,是石景山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绿地和京西最大规模的留白增绿片区。

记者傍晚时分来到这座公园,斜阳暖黄的光让公园看起来格外静谧,在其中散步的人们也安静起来。然而,就在几年之前,这里的环境却很差,让人无法将之和“公园”联系起来。

石景山区最终改造信息(棚户区变城市森林)(4)

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内种植着多种乔木、灌木类植物。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

石景山区园林绿化局建设管理科科长叶宏介绍,公园实施建设之前,这里是棚户区。“基本上是大杂院的居住形式,而且低端产业链在这个区域也聚集得比较多。原来进入棚户区,常能看到污水横流,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很差,很多家庭供水供暖不足,冬天要靠烧煤炉来取暖。”叶宏说。

2017年,石景山区制定了“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任务实施计划”,同年石景山区园林绿化局开始对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进行前期规划、立项批复等工作,此后于2019年开始动工。2021年10月1日,历经两年建设工期的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

“改造之后,周边高楼也建起来了,在棚户区居住的人们都‘上了楼’。这块区域再也不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了,而是变成了公园和城市相结合的一块绿地。周边居民的遛弯、打球、遛狗等需求,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

此外,通过生态桥、过街绿廊、下穿涵洞等多种形式,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内的道路与周边市政道路实现了无障碍通行;多处架空步道与周边新建住房衔接,促进了周边居民生活方式的提升与改变,成为森林融入社区的典范。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设计师王路阳介绍,公园在设计上有两大理念,一是绿色生态,二是资源再生。

一座公园对城市有什么生态作用?王路阳举了个小例子:“在公园的小路两旁,可以看到有植草沟,这是遵循海绵城市的理念设计的。平时这里看上去是一个长有地被植物、景色优美的生态景观;而到了下雨的时候,它又有蓄流、导流的功能,可以将雨水下渗储存在公园地底,以补充地下水。”

另一方面,公园在设计之初,就关注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公园里面的道路、场地、座椅、垃圾桶等,都用到了再生材料,即对棚户区当时留下的建筑垃圾进行了就地消化。”走在公园幽静的小路上,王路阳说,这些灰色的方砖全是由棚户区的建筑垃圾压制成的。

石景山区最终改造信息(棚户区变城市森林)(5)

黄昏时刻,夕阳西下,漫步在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内的步道上,感觉非常安静和惬意。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

王路阳表示,公园的设计始终遵循着“城市森林”的设计手法,采用了近自然异龄林、近自然混交林以及近自然复层林的种植模式,设计部分食源、蜜源植物及招鸟设施等,丰富生物多样性。“在树种选择上,也大量使用了北京乡土的树种,像银杏、白蜡、白皮松等。”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石景山区累计造林3622亩,实施“留白增绿”90.88公顷。除了衙门口城市森林以外,还新建了炮山城市森林和永定河左岸城市森林,改造了金顶山城市森林、麻峪滨河森林等5处大尺度城市森林,构建起了分布均衡的城市生态绿核。全区林木覆盖率比创建之初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石景山为城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委副主任王成介绍,从生态资源总量来说,石景山区这几年的森林城市建设使森林资源的总量进一步提升,全区林木覆盖率比创建之初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在中心城区这个位置上,能够再拿出这么多的土地用于生态建设,是非常不容易的。”

2018年10月,石景山区在北京中心城区中率先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11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关于授予北京市石景山区等26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决定》,石景山区在北京中心城区中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四年来,全区共新建和改造大型城市公园25座,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与小微绿地54处,新增和改造提升绿地总面积近4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1.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4.16平方米,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3.8%,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9.32%,接近全覆盖,位居全市第一。

石景山区北部和西部有接近1/3的山地,东南部是城市,西部有一条河流。“我们把这种格局叫一半山水一半城,经过多年的治理,我们在山、水、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创建森林城市的底气。”石景山区园林绿化局局长毛轩说。

毛轩介绍,近年来,石景山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做出了“山环水绕、绿轴穿城、绿链穿园”的森林城市空间格局。“用绿道把绿地、公园串联起来,包括一些文化古迹,以此方便人们走进自然,同时也把自然环境和城市面貌都展示了出来。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后,石景山整体的生态空间格局得到了全面的优化。”

王成认为,石景山为北京城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了一个成功范本。“在大都市里能把生态空间重新优化出来,这是难以想象的。就石景山区来说,过去区里的公园总量不少,但是分布不均,所以这次‘创森’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了公园分布的均衡性,使大多数居民在500米内都能够进到公园里,从‘全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9.32%’这一数据来看,这基本上算是实现全覆盖了。”王成说。

城市空间基本上已经固化了,想要优化生态空间,难度很大。以衙门口城市森林公园为例,这是将拆解释放出的土地用在了建设生态空间上。“这两年北京确实做出了非常大的成绩。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能够舍得把拆解出的这些土地拿出来作为生态空间,所以要给北京市点赞。”王成表示。

毛轩表示,石景山区今年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过程很艰难,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经过这些年的建设以后,石景山区的绿化覆盖率提高了,公园覆盖度增加了,下一步要着重增强品质,同时要提高服务居民的能力。二十大召开以后,我们也应当学习贯彻二十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向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迈进。”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陈静 校对 贾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