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原名陈仓的由来(宝鸡古称陈仓此说法合适吗)

宝鸡市原名陈仓的由来(宝鸡古称陈仓此说法合适吗)(1)

今日宝鸡夜景(图源:网络)

“宝鸡古称陈仓”,360百科、宝鸡政府网站均这样介绍宝鸡,并引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加以渲染。宝鸡用陈仓代称是否妥当,笔者有不同意见。

宝鸡有古宝鸡和今宝鸡之别,用陈仓代称自然有别。古宝鸡,即宝鸡县,唐至德二载(757)由陈仓县更名而来,历史上隶属于凤翔府管辖。宝鸡县治设在今宝鸡市区,1949年7月迁至石羊庙武城山,同年9月旋又迁至今虢镇,直至2003年5月撤县设陈仓区。宝鸡县辖区涵盖陈仓县全域,元代至元年间将裁撤的虢县并入宝鸡县,其区域一直沿革到民国时期,所以旧宝鸡县称作陈仓是毫无争议的。按《宝鸡县志》记载,历代名人依其旧称用陈仓、陈宝、苑川、武都故郡来代称宝鸡县。

宝鸡市原名陈仓的由来(宝鸡古称陈仓此说法合适吗)(2)

《印象宝鸡》(图源:网络)

今宝鸡,即宝鸡市、宝鸡地区,辖三区九县,是拥有百万城市人口的陕西第二大城市。就宝鸡地区而论,民国三十年(1941)以前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凤翔。民国二十五年(1936),陇海铁路修至宝鸡,宝鸡成为抗战大后方,陕西第九专员督察公署遂由凤翔迁至宝鸡。1949年7月设立宝鸡市,宝鸡历史性地成为地区行政中心。宝鸡县撤县设陈仓区后,宝鸡专指宝鸡市。

宝鸡在秦时为内史,西汉为右扶风,十六国时期为扶风郡,唐武德元年(618)将隋扶风郡改为岐州,天宝元年(742)改岐州为扶风郡,至德元载(756)改为凤翔郡,至德二载(757)以后为凤翔府。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为关西道凤翔府;咸平二年(999)为陕西路凤翔府;元丰八年(1085)至靖康元年(1126)北宋灭亡,为陕西路秦凤路凤翔府。金代,仍为凤翔府、凤翔路总管府。明代初期建立的都司、卫所制度,其军事职能压倒了地方州县的行政职能,凤翔府在洪武二年(1369)设置凤翔卫,后来改为凤翔守御千户所。凤翔卫隶属于西安都卫,凤翔守御千户所则隶属陕西都司。清代,为陕西省凤翔府。由此可见,宝鸡在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繁多,但扶风郡、凤翔府两个耳熟能详的名称不仅有说服力,也有一定影响力。扶风法门寺、秦岭太白山是驰名中外的名胜,岐山臊子面、凤翔西凤酒,是享誉海内外的地标性名优食品。这么多极具影响力的地名来代称宝鸡,这张名片已经光彩熠熠,无需引经据典、牵强附会的用典故来为其增色。

宝鸡市原名陈仓的由来(宝鸡古称陈仓此说法合适吗)(3)

宝鸡老照片(图源:网络)

历史上的陈仓县地域狭小,大致在今清水河、千河以西,陵原、贾村原以南,西边占据渭河以南仙龙河以东地区,南向延伸到秦岭以南黄牛铺,是一处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物产不丰之地。但境内有散关、古陈仓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来说,期盼和平,过上安宁富足的日子是最大愿望,正如旧宝鸡县三座城门门额上的名称一样,迎恩、来远、解阜。

用陈仓来代称宝鸡,严重偏离了宝鸡地区的重心,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发生地加以解释更是谬之千里。历代《宝鸡县志》的撰修者,均没有在志书中留下“暗度陈仓”一词,无论明代知县朱炳然、严梦鸾,还是宝鸡籍三朝元老党崇雅,以及薛光前、周愃、何锡爵、许起凤、邓梦琴、胡高望等等,这些地方官无不是饱学之士,他们都不肯用哪怕片言只语提到这段发生在前汉时期的战事,更不会认为这一充满诡诈、狡黠的计谋充满智慧而加以褒扬。殊不知,暗度陈仓之时,正是陈仓百姓遭受兵燹之日。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是宝鸡人的骄傲,是对“陈仓”这一不甚恰当宝鸡代称的错误解释延伸,是一种无聊的噱头。这样的词语不应出现在我们的政府网站,宝鸡有比这种典故更吸引人的文化符号,炎帝故里,紫气东来之散关,甘棠遗爱之周礼之乡,燕伋望鲁台、秦人之汧渭之会等等不一而足,在众多典故之中,外地人当在宝鸡人面前应有所忌讳,谨慎使用“暗度陈仓”这一词语。

宝鸡市原名陈仓的由来(宝鸡古称陈仓此说法合适吗)(4)

(图源:网络)

为什么宝鸡人乐于用这样的词来对宝鸡古称陈仓加以解释呢?皆因这样的故事在近现代十分流行的缘故。《史记》《水经注》《汉书地理志》《元丰九域志》《大清一统志》这些典籍中均没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成语。仅有“汉王用韩信计,从故道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于)陈仓,雍兵败”等叙述性语言。语出何典,笔者查阅很多资料,在清代清远道人所撰的章回小说《西汉演义》第四十三回查到出处。第四十三回题为“韩信暗计智章平”,文中有一段话:何曰:“当时虽知有路,未闻其详。又见将军差樊哙修整栈道,以此致疑。”信曰:“此乃明修栈道,使章邯不为准备,我却从陈仓小路进发,不五日就到散关,使平以我兵如从天而降也,此乃暗度陈仓耳。到关之日,便要破关,管教车驾不动弓矢,自能过关。丞相幸将此言,回奏知汉王,不必圣虑。”由此可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非正史,而是出自小说家的演绎。把一个不甚光彩的虚构故事作为历史史实加以美化,是当代宝鸡人对历史的误读,蹭成语热度、用其增加自身的知名度,暴露的是我们文字编辑者知识的浅薄和荣辱观的缺失。

对这一典故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林汉达先生编著的一系列历史知识普及读物,其中出版于1963年,再版于1980年的《西汉故事》中有“暗渡陈仓”一节。上海美术出版社1962年7月出版,1982年再版的《西汉演义》连环画第九册即为《暗渡陈仓》;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出版的《前汉演义》连环画中也有《暗渡陈仓》一册,这些普及读物深入人心,这样的典故自然耳熟能详,久而久之,这个贬义词也趋向中性,甚至在宝鸡人眼里成了地理标志性的成语。

宝鸡市原名陈仓的由来(宝鸡古称陈仓此说法合适吗)(5)

(图源:网络)

在众多搜索网站上,百度在宝鸡的词条解释中没有引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成语,但“古称陈仓、雍城”的说法实在牵强得无法自圆其说。古称陈仓谬误也就罢了,古称雍城怎么解释?雍城是先秦故都,雍县县治,在今凤翔县城以南有遗址可寻,这样失之于严谨的表述,以小内涵包含大外延何其荒谬。

建议认真研学宝鸡的历史文化知识,规范使用代称、旧称,在对宝鸡地名的诠释中彻底清除掉类似“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发生地这种含有贬义的描述性语句,弘扬正能量,宣传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石鼓、佛骨舍利出土地这些厚重人文,展示宝鸡“厚重质直”的民风,将宝鸡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吸引八方来客来宝鸡置业、创业、投资。(陈仓风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