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认知与思维的理解(超越大脑界限的认知:情境认知及其对认知本质问题的回答)

【作者】 夏永红; 李建会;【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对认知与思维的理解?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对认知与思维的理解(超越大脑界限的认知:情境认知及其对认知本质问题的回答)

对认知与思维的理解

【作者】 夏永红; 李建会;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情境认知是一种与主流的认知主义相对立的认知科学纲领。它在哲学和科学上的来源包括系统思想、现象学传统、美国实用主义、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生态心理学、心灵生态学等,其最早成形的理论形态是情境学习理论和情境行动理论,后来逐渐成为对各种强调情境性的认知进路的统称。情境认知在"认知发生在哪儿"和"认知是什么"两个问题上均与认知主义有不同的答案,根据对前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存在着具身认知、嵌入认知、延展认知、分布认知和生成认知等几种情境认知进路;而对后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目前存在着认知的动态系统理论和认知符号学两种研究纲领,它们的发展将决定情境认知运动能否成为一场真正的科学革命。

【关键词】情境认知; 认知主义; 动态系统理论; 生物符号学;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物哲学重要问题研究”(14ZDB17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所属期刊】 哲学动态(2015年12期)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涌现出了一种新的认知科学思潮,它一般被统称为情境认知(s itua t edc og nit i o n) 。s itua t e d 的本意是“ 位于”、“ 置于”, 其名词形式s it u at i on 的意思是人与物在环境所处的场所、位置和情势等。s i tuate d c ogn i tio n 也因此意味着对认知的研究必须考虑到人与环境的关联和交互。在这个意义上,情境认知直接挑战了传统的主要基于认知主义的认知科学。认知主义源于对心理过程的计算隐喻,可以追溯到纽厄尔和西蒙(Al l enNewe l l a nd He rbe rtSimo n ) 、明斯基(M arv in Mi ns ky ) 等人的人工智能研究, 在他们看来,认知过程是类似于计算机操作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思想被带人到心理学之中, 成为了一种标准的认知心理学研究纲领,一般被称之为认知主义, 而与之前的行为主义相对。在认知主义那里, 认知被比作一个符号计算过程, 有机体的感觉器官执行了输人系统的功能, 而大脑神经系统则类似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 人的运动器官则对应于输出系统。认知主义者认为, 感觉器官将环境刺激转化为可表征的句法或语义符号, 而神经系统则根据一种先天或后天习得的既定规则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操作。这些符号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可以转化为有机体的身体或其他行为。因此,认知主义者将认知过程视为对表征符号的操作, 甚至将大脑也只作为一个可以运行各种软件的通用计算机硬件,心灵最终是与身体和环境等情境分离的。与之相反, 情境认知强调身体、技术、语言、社会文化等语境在认知中的作用, 知识最终是在认知能动者与其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浮现的。在拉可夫( Ge or geL a k of) 看来, 相对于基于英美哲学的认知主义假设之上的第一代认知科学, 这种强调认知能动者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新一代认知科学可以被称之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二代认知科学更加强调意义与我们的身体功能的相关性, 而不仅仅将其视为符号间的抽象关系。[1] 因此,不少人认为, 基于具身性和情境性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实际上带来了一种范式转换, 它标志着一场新的认知科学革命。[2] 也就是说, 情境认知不仅更新了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而且重设了它的本体论基础。在拉可夫等人看来, 认知主义实际上是笛卡尔主义主客二元论的现代翻版。[3] 相对于认知主义, 情境认知可看作非笛卡尔主义的认知科学。惠勒(Mi ch ael Wh eel er ) 也认为, 通过融合海德格尔哲学、动态冢统理论和各种新形式的机器人学, 可以构造一种替代认知主义的非笛卡尔主义的认知科学J4] 事实上, 情境认知重返了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大量反笛卡尔二元论的思想家, 来为情境认知提供新的哲学论证。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来自经验研究证据的支持, 情境认知的观念也逐渐获得了广泛的承认。然而, 情境认知是否真的构成了一场认知科学中的范式转换, 并非是不证自明的。在本文中,我们试图重返情境认知诞生的历史语境, 呈现情境认知在认知科学发展中的地位。我们将在第一部分中概述情境认知的历史来源;在第二部分中, 我们基于对“ 认知发生在哪儿” 这个问题,试图给当前各种进路的情境认知进行恰当的分类, 比较各种进路之间的关联;最后,我们将基于“ 什么是认知” 这一问题, 呈现两种有可能形成完整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理论范式。我们将指出, 情境认知需要在这一问题上发展出更成熟的理论, 因为这将关系到它能否给认知科学带来一场真正的范式转换。



一 情境认知的历史起源

在传统的认知科学中, 往往将认知视为个体化的、通用的、抽象的、符号的、显性的、基于语言的和位于大脑之中的, 情境认知往往会拒绝这些假设中的一个或多个,将认知假定为社会的、特殊的、具体的、隐性的、非语言的和分布的。[ 5 ] 在思想史上, 这些观念并非是全新的,我们可以将其追溯到认识论思想传统中对英美主流的经验主义哲学的批判,在后者那里,认识被设定为一个原子和白板式的个体心灵对外部对象的表征的处理,在对其批判过程中,包括身体、环境、行动、语言、实验仪器、认知策略、政治地位、社会秩序、历史文化语境… … 等因素,逐渐被纳人到影响认知的因素集合之中。当这些观念从哲学和认识论领域渗透到认知科学之后, 便诞生了我们称之为情境认知的研究路径。在思想史上,以下这些思想传统都对情境认知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超越大脑界限的认知_情境认知及其对认知本质问题的回答_夏永红.pdf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