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现在体制(土耳其更改国名)

横跨亚欧的土耳其共和国近日推出一项大张旗鼓的宣传造势活动,希望将英语国名从“Turkey”改为“Türkiye”。

土耳其现在体制(土耳其更改国名)(1)

土耳其现在体制(土耳其更改国名)(2)

土耳其现在体制(土耳其更改国名)(3)

叫“火鸡共和国”多没面子

由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Recep Erdogan)1月稍早发表的声明称,新国名“最能代表和表达土耳其民族的文化、文明和价值观”。1月25日,土耳其政府通讯负责人阿尔通(Fahrettin Altun)表示,更改英语国名是土耳其政府“为在国际间加强土耳其品牌推广”而采取的“又一重要步骤”。

据悉,土耳其政府已正式开始与联合国交涉,希望能获准在所有国际正式场合用“Türkiye”代替“Turkey”。尽管联合国方面至今不置可否,但土耳其外交部已悄悄将其官方网站和文件上的国名改为“Türkiye”。土耳其政府称,未来新国名将用于国际交流、机构和“所有类型的活动”,按照埃尔多安本人的亲自授意,土耳其生产的产品大至舰船,小至内衣,标签上的“Made in Turkey”也自即日起改为“Made in Türkiye”。

虽然土耳其官方声明上仅提及“英文国名更改”,但实际上但凡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都在改,法国媒体已证实,土耳其外交部和土耳其驻法国大使馆的官网,已悄然将国名中的“Turkey”改为“Türkiye”了。

事实上,自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起,这个国家国名的土耳其语就一直写作Türkiye,意即“突厥人的国家”,对土耳其本国人而言,“更改国名”其实完全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土耳其语的国名根本没改)。

前面说了,实际上但凡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国名都要改,何以单单提及“英语”?因为英语中“turkey”的另一个含义是“火鸡”,这让土耳其共和国有时会被“英语世界”的媒体、网民调侃为“火鸡共和国”,打开搜索引擎用主题词搜图,搜到火鸡的概率几乎和搜到土耳其不相伯仲,甚至还能搜到“火鸡化的土耳其”之类“艺术形象”,这让素来好面子、讲排场的埃尔多安感到大丢颜面,因此从多年前起,就不断酝酿“正名”。

至于其它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更改国名只是“随大流”,并没有在埃尔多安看来“攸关国本”、“有碍观瞻”的问题,因为在这些语言中“土耳其”和“火鸡”并非同一个词,甚至连词根都不一样,如法语中“土耳其”的写法原本和英语一模一样,而法语“火鸡”的写法却是le dindon(雄)和la dinde(雌),是断乎不会把“土耳其共和国”误认为“火鸡共和国”的。

此番埃尔多安高调出击,志在必得,非但正式和联合国交涉,还不惜工本在社交网络和电视传媒上发动广告宣传攻势,并给这次声势浩大的公关活动统一定名为“Hello Türkiye”。

改名不难也不易

古今中外更改国名在在有之,如韩国、越南,历史上都多次更改国名。

联合国成立以来将国际语言中的通用国名加以更改的例子也很多,更改理由则五花八门。

一是国家解体、合并,如坦噶尼噶和桑给巴尔合并,改名坦桑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拆分成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

二是旧国名带有歧视性或殖民色彩,因此更换。如原北罗得西亚改名赞比亚,原“罗得西亚共和国”改名津巴布韦,是因为“罗得西亚”系以臭名昭著的殖民者罗德斯(Cecil John Rhodes)名字命名;再如缅甸,原本英文名称是带有殖民色彩的“Burma”,1989年改为直接由缅甸语拉丁化而来的“Myanmar”;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原来的国名“上沃尔特”,是殖民者以一条河流的名字命名的,自然也被改了过去。

三是为避免歧义、意义不雅或混乱而“正名”,如非洲国家马里从法属西非获得独立时国名为“苏丹共和国”,为避免与东部非洲的另一个“苏丹共和国”雷同,改以该国历史上的“马里帝国”命名;西非的达荷美共和国因嫌国名无特色,借用西非历史上著名的文明古国名字,命名为“贝宁共和国”(有趣的是历史上的“贝宁古国”其实并不在今天贝宁境内,而是在尼日利亚境内一个至今还叫“贝宁”的地方);土耳其的“正名”也属于这一类,此前最新的范例是荷兰,因为国名有多种不同写法,2019年起“官宣”统一为“尼德兰”(Netherlands),而不再叫“荷兰”(Holland)或“低地国家”(Pays-bas)这些“小名”。

四是指定译名以某种国际语言为准,如西非国家科特迪瓦,独立时被称作“象牙海岸共和国”,而“科特迪瓦”其实也就是法语“象牙海岸”的音译,所谓“改名”其实不过“官宣”译名以法语发音为准罢了。

也有些国家的国名因政局变动反复更改,如原比属刚果,独立后国名“刚果民主共和国”,因为还有个“刚果共和国”,就以其首都“利奥波德维尔”的简称称作“刚果(利)”;蒙博托上台后将国名改为本土化的“扎伊尔”,首都改为本土化的“金沙萨”(利奥波德维尔是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名字命名的,且该国王以对当地人残暴著称),蒙博托垮台后国名恢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但首都名却未改,于是国名简称就变成了“刚果(金)”。

一般而言,主权国家要求“正名”,联合国和国际社会都会“开绿灯”,即便某些国家“人缘不好”也很少遇阻,如当初缅甸“正名”时便是如此。

但倘若习惯称呼十分强大,“正名”即便在联合国一路绿灯,实际效果也未必理想,如荷兰的“正名”似乎就未起什么作用,尽管事实上“尼德兰”的名字更具历史性,但很多人仍照旧叫“荷兰”;又如白俄罗斯,曾郑重其事将中文译名改为“白罗斯”,尽管中国有“音译为主、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新华社译名三原则”,但几年过去大家还是照旧称呼。

土耳其这次“正名”最大的掣肘恐怕是书写法:和缅甸等国不同,埃尔多安或许是为了凸显自己“有面子”,在新国名上沿用了英语等主要国际语言中没有、土耳其语特有的ü,这会让出版、新闻报道等需要涉及输入法的文字工作变得非常麻烦,并严重妨碍“正名”效果。

“改名了么”

大多数土耳其人对埃尔多安看得很重的“正名”意兴阑珊,这不仅因为土耳其语的国名一直就是“Türkiye”,如此大张旗鼓强调“改名”未免让他们不知所云,更因为当前土耳其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社会上抱怨声此起彼伏。著名“网红”本利(Ata Benli)就不无心酸地调侃“改吧改吧,说不定这么一改土耳其里拉的币值就会回到1美元兑5里拉了呢(现已大幅贬值至1美元兑13里拉多)”。

对于某些国人而言,土耳其的“正名”或许会“激活”一个和我们自己息息相关的话题:中国的英文译名要不要“正名”?

众所周知,“China”其实是沿用了西方对中国的古老俗称,本意是“细瓷器”,且在帝国主义时代被赋予了某些带有歧视色彩的引申义,如今在国际上继续使用这个“非本土化”且名不符实的“拉丁化”国名,是否有些“有碍观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