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诗人诗选(奥斯汀第一部完稿的作品)

《诺桑觉寺》是奥斯汀第一部完稿的作品,成文在她23岁时,但其命途多舛,却是最后被发表,也是首次被署名发表。“1817年12月底(此时奥斯汀已经离世),《诺桑觉寺》与《劝导》合集出版,封面注明:‘《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作者奥斯汀小姐著/附有作者生平传略/合计四卷/1818年’。定价24先令。”(《诺桑觉寺》,孙致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下同)

虽然说,奥斯汀最为人熟悉的是《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但这部《诺桑觉寺》却是全方位地展示了她机智犀利、幽默风趣、可爱轻快的多样风格,而且行文流畅优美,对话利索干脆,不同场合不同人的语言风格也把握得很到位,很难想象她的第一部作品竟然这么出色,甚至要超过她被公认的代表作(自我感觉)。

这部小说虽然还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她可不止是在说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她要表达的内容很多,而且也区别于其他5部作品的行文风格,下面我将一一道来。

首先,奥斯汀公开对当时轻视小说的风气进行了抗议,对那些明明自己是写小说的又鄙视小说这种文体的人感到诧异。她在第一卷第五章的末尾写道:“是的,看小说,因为我不想采取小说家通常采取的那种卑劣而愚拙的行径,明明自己也在写小说,却以轻蔑的态度去诋毁小说——他们同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串通一气,对这些作品进行恶语中伤,从不允许自己作品中的女主角看小说”。同时,她对那些对小说持不友好批评的一群评论家们也批驳了一番,她说:“让那些评论家穷极无聊地去咒骂那些洋溢着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吧,让他们使用那些目今充斥在报刊上的种种陈词滥调去谈论每本新小说吧。我们可不要互相背弃,我们是个受到残害的整体。虽然跟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相比,我们的作品给人们提供了更广泛、更实在的乐趣,但是还没有任何一种作品遭到如此多的诋毁。由于傲慢、无知或赶时髦的缘故,我们的敌人几乎和我们的读者一样多。”

据说,小说这种题材在中国出现于《庄子·外物》,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但在西方的文学史上,18世纪才是西方小说文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小说’(novel)这个术语18世纪才充分得到确认.商业经济发展,读者大众化,出版商业化,政治变革,意识形态,时代精神,哲学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对传奇文学,故事小说,人物特写等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构成了18世纪小说文体兴起的文化契机,并形成了18世纪小说文体的叙述特征及主要的叙述模式.(《18世纪西方小说文体形成的文化契机、叙述特征及模式》邓阿宁)奥斯汀的时代,虽然看小说已经成了一种风尚,但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这种文学题材,文学评论家们经常拿小说和诗歌、戏剧做比较,认为这是一种不太高贵和优雅的读物。对于奥斯汀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侮辱,所以她会在自己的作品里突兀地加上这么段“辩白”,这也是19世纪初期为小说呐喊的先声力量。

如果说小说家是奥斯汀的盟友们,那么这群盟友也不全都是让她满意的,代表人物就是拉德克利夫夫人。她是最具代表性的英国哥特式小说女作家,擅长写阴森恐怖和焦虑悬疑的小说,在当时非常有名。其实,整个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都笼罩在这种阴暗、悬疑的基调当中,哥特小说、传奇小说风靡一时,而这种玄幻恐怖的故事情节实际上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确凿无误的影子,充其量只是吓人的玩意。显然,把一种能提供“更广泛、更实在乐趣”的小说用在恐吓人身上并不怎么有趣,而且也没什么价值。《诺桑觉寺》的女主人公凯瑟琳一开始迷恋于哥特小说,对古代的城堡寺院都抱着一种非常浪漫的幻想,住在诺桑觉寺的时候,她怀疑寺庙里有不可告人的惊天秘闻,一个箱子一卷账单都能让她浮想联翩,甚至认为蒂尔尼将军对自己的妻子进行了虐待和残杀。等到所有真相大白后,她才意识到这只不过是自己看多了哥特小说的后遗症而已。

奥斯汀通过亨利的口吻说道:“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臆测到一种不可言状的恐怖——亲爱的莫兰小姐,请想想你疑神疑鬼的多么令人可怕。你是凭什么来判断的?请记住我们生活的国度和时代。请记住我们是英国人,是基督教徒。请你用脑子分析一下,想想可不可能,看看周围的实际情况——我们受的教养允许我们犯下这种暴行吗?我们的法律能容忍这样的暴行吗?在我们这个社会文化交流如此发达的国家里,每个人周围都有自动监视他的人,加上有公路和报纸传递消息,什么事情都能公布于众,犯下这种暴行怎么能不宣...”显然,哥特小说宣扬的神神鬼鬼是极其荒谬和脱离科学理智的,这是一种矫揉造作、蛊惑人心的黑暗小说。

戏剧可以由对话构成,但小说一般不行。奥斯汀的《诺桑觉寺》就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存在。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的对话内容占到了一半以上(自我估计),这种骨架由对话构成的小说并不比纯粹的讲故事来的简单,甚至还要更加复杂。小说的中心人物,凯瑟琳莫兰小姐的天真烂漫,伊莎贝拉小姐虚伪势利,约翰·索普的自私虚荣口无遮拦等几乎都靠语言描写来展示出来,这里不妨列几句出来供大家观赏。

描写索普先坐自己马车的时候,凯瑟琳问他:“索普先生,你当真认为詹姆斯的马车会散架?”“会散架!哦!天哪!你生平什么时候见过这样摇摇晃晃的玩意儿!整个车上没有一个完好的铁件。轮子磨损了至少有十年——至于车身,我敢说,就是你用手一碰,也能把它摇个粉碎。我从没见过这么摇摇晃晃的破玩意儿!谢天谢地!我们这辆比它强。就是给我五万镑,让我坐着它走两英里,我也不干。”

等到凯瑟琳害怕自己哥哥出车祸决心要回去提醒他的时候,索普先生立马改口道:“危险!哦,天哪!那有什么呀?车子垮了,大不了摔个跟斗。地上有的是土,摔下去可好玩呢。哦,该死!只要你会驾驭,那马车安全得很。这种家伙要是落到能人手里,即使破烂不堪,也能用上二十多年。愿上帝保佑你!谁给我五英镑,我就驾着它到约克跑个来回,保证一个钉子也不丢。”

而伊利贝拉对莫兰先生前后的态度也相当讽刺,伊莎贝拉说道,“我的要求很低,哪怕是最微薄的收入也够我用的了。人们要是真心相爱,贫穷本身就是财富。我讨厌豪华的生活。我无论如何也不要住到伦敦。能在偏僻的村镇有座乡舍,这就够迷人的了。为了金钱而结婚,我认为这是天下最卑劣的事情。”等到看到更有钱的将军长子时,她又开始不顾自己已经订婚的事实,要和弗兰德里克在一起,却编造出荒唐的借口“我本人倒没有更多的要求,但我不忍心牵累亲爱的莫兰,让他靠这么点收入维持生活,几乎连平常的生活必需品都买不来。这对我倒算不得什么,我从不考虑自己。”

多处的干预和女性教导。菲尔丁在他的《琼斯》中,开创了每个章节的前言部分插一段和小说内容关系不大的引言,但在小说的肌体中不会多加干预,不过奥斯汀小姐显然更加轻快活泼,在她的《诺桑觉寺》里,有20多处人为的干预。这种干预恰是和小说情节毫无关系,更像是作者在写小说时候的吐槽和随想。这种干预既然是当时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显然是一种劝导和指引。不过对于小说女主来说,整部小说就是她的“社会化”过程,她刚开始迷恋于哥特小说,从小说中汲取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到巴思,她从巴思中的形形色色人物和舞会中感受世界;去往诺桑觉寺后,她又在亨利的身上得到指导和教育。一步步地成长,慢慢地抛开愚蠢、偏见、幼稚,走向智慧、理性和成熟。

小说人物:

凯瑟琳·莫兰小姐:小说女主人公,天真烂漫甚至有些幼稚,她处事谨慎却又异想天开,喜爱看哥特小说,把长辈和书中的教诲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奥地利诗人诗选(奥斯汀第一部完稿的作品)(1)

凯瑟琳·莫兰小姐和亨利·蒂尔尼先生

詹姆斯·莫兰先生:凯瑟琳的哥哥,喜欢伊莎贝拉小姐

艾伦太太:她既不美貌,又无才无艺,还缺乏风度,但娴静温厚,拥有上流社会的淑女派头,只喜欢关注服饰

伊莎贝拉·索普小姐:是一个虚荣拜金,口是心非,极度虚伪做作却又美丽非凡的小姐

奥地利诗人诗选(奥斯汀第一部完稿的作品)(2)

电影剧照,这是电影中的人物,这部电影没看

约翰·索普先生:爱说大话,自私自利,伊莎贝拉的哥哥

蒂尔尼将军:诺桑觉寺的主人,外表和善,内心阴暗势利

亨利·蒂尔尼先生:蒂尔尼将军的次子,爱慕女主凯瑟琳

蒂尔尼小姐:亨利的妹妹,和女主凯瑟琳交好

弗雷德里克·蒂尔尼先生:蒂尔尼将军的长子,行为放浪,追求伊莎贝拉

故事大概:

年轻的凯瑟琳小姐陪同艾伦夫妇来巴思游玩,在这之前,她从没参加过社交活动,对世界的认知停留在哥特传奇小说上。在这次旅行中,她遇见了伊莎贝拉小姐,两人很快成为非常亲密的好友,巧合的是,伊莎贝拉的哥哥约翰也是凯瑟琳哥哥詹姆斯的朋友,他们在巴思很快玩到一起。

伊莎贝拉比凯瑟琳大几岁,一开始,她对这个比自己小的妹妹呵护有加,经常是甜言蜜语、关怀呵护,凯瑟琳差不多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遇上了最好的朋友。哥哥詹姆斯因此爱上了伊莎贝拉,而约翰也爱上凯瑟琳,但凯瑟琳却在一次舞会上倾心于亨利·蒂尔尼先生。

虽然伊莎贝拉在表面上把凯瑟琳捧到天上,似乎是天底下她最爱的朋友,而对于詹姆斯,她又显得是天底下她最爱的男士,并很快和他订了婚。但是,等到她知道詹姆斯继承的产业并没她认为的那么多的时候,她又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他,转而向蒂尔尼将军继承人弗雷德里克·蒂尔尼先生投怀送抱,不曾想,这位先生只是喜欢寻欢作乐,一段时间后就回归部队了,根本没把这段感情当回事。

另一边,约翰对凯瑟琳穷追不舍,经常邀请她出去游玩,但女主并不领情,而是爱慕上了蒂尔尼将军的次子亨利。她的想法被蒂尔尼将军发觉,将军对她推崇备至,爱护有加,甚至提出让她去他的诺桑觉寺参观。凯瑟琳征得了自己保护人艾伦夫妇同意后就出发了,在诺桑觉寺,受她过去读的哥特小说的影响,她一直神神叨叨,幻想各种不存在的恐怖幻境,甚至怀疑蒂尔尼将军是一个杀人凶手,等到真相大白后,她才意识哥特小说是多么能蛊惑人心摧残人的理智,毅然决心放弃这种不当的爱好。

一天,蒂尔尼将军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逼迫凯瑟琳离开他的寺庙,这让凯瑟琳和蒂尔尼兄妹都惊讶不已,不过惧于将军的威严,他们还是妥协了。这个疑惑在不久亨利向凯瑟琳求婚的时候被解开。原来蒂尔尼将军受约翰的欺骗认为凯瑟琳有不菲的家产,让她和自己的儿子结合自然是一个稳赚不赔的生意。那时候的约翰正在追求凯瑟琳,既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也是认为自己一定能俘获她的芳心,自然在将军面前夸大了凯瑟琳的资产。等到自己被拒绝,而将军儿子亨利又取代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位置,他又在将军面前否认了自己前面的话,还添油加醋地放大了凯瑟琳的窘境,这让蒂尔尼将军怒火中烧,遂把凯瑟琳赶出诺桑觉寺。

最后,凯瑟琳如愿和亨利成为夫妻,以一个圆满的喜剧结束,而索普兄妹,却不仅仅失去了他们原来期望的财富,当然也失去本该拥有的可贵友谊。

奥地利诗人诗选(奥斯汀第一部完稿的作品)(3)

《诺桑觉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