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评价项羽的一生(跟在项羽身边的日子里)

韩信评价项羽的一生(跟在项羽身边的日子里)(1)

本 文 约 6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7 min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军事家之一。然而,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韩信出道就被刘邦拜为汉军大将军,并和刘邦进行了一番战略路线的问对。韩信本人在刘邦从彭城惨败后的第一次独立指挥作战,就在京、索一带击败了楚军追兵,随后单独带兵征服西魏、代、赵、齐诸国,取得了耀眼的战绩。那么,我们不免有一个疑问,再好的天赋也需要实际经验配合才能发挥,韩信在独立带兵之前,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

韩信评价项羽的一生(跟在项羽身边的日子里)(2)

影视剧中,初任大将军的韩信。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从落魄王孙到项羽近卫

韩信的出身如何?太史公在韩信传记的第一句就告诉我们,韩信最初是平民(布衣)出身,家里很穷,但自己既不努力想办法成为当地小吏,也不经商,经常去别家蹭饭吃,因此周边许多人很讨厌他。

但韩信真是一个穷得叮当响,却依旧幻想着一夜发迹的普通平民吗?未必。首先,韩信长得很高大,常年随身带着一把剑,从这两者看,他绝非底层贫民。第二,从后来出道后的表现看,韩信应该很早就识字。韩信落魄时曾在南昌亭长家中蹭了几个月的饭,算得上这位南昌亭长的门客,直到亭长的老婆站出来干涉、不给韩信做饭,韩信才一怒离去。基层官吏愿意长期供养他,说明韩信的文化水平多半还不低。

最让人疑惑的是,在南昌亭长家混不到饭吃的韩信,得到洗衣妇的一口饭时,声称自己发达了会重酬,结果妇人却嗤之以鼻,表示并不指望什么报答,只是“哀王孙”,也就是可怜王公贵族的后代混成这副惨样。按照这个口径,韩信是王公贵族的后代,很可能来自韩国王族。

韩信评价项羽的一生(跟在项羽身边的日子里)(3)

韩信早年落魄,受“胯下之辱”。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韩信的王族血统想必非常疏远。同时代另一位成为韩王的韩信,他的身份是韩襄王的庶孙。韩襄王在位十六年,卒于公元前296年,距离秦末乱世已有近百年。韩襄王的一位庶孙已经叫了韩信,我们的主角即使有韩王族血统,想必也比这位韩王信更为疏远,且不属于韩襄王这一支的后代。所以,韩信顶多是韩国远支宗室,但父辈时代家境还没有完全败落。大约在韩信出生前后,秦国攻灭韩国。末代君主韩王安被俘后被安置到新郑,两年后,部分韩国遗民在新郑拥护韩王安反秦,被镇压之后韩王安被处死。史书没有关于韩信父亲的任何记录,作为韩国远支宗室的他极有可能在这两件事中丧生,因此在韩信懂事之前,他的家境算是彻底败落了。但韩信之母躲过一劫,携带了家族的宝剑和兵法典籍,以及尚是婴幼儿的韩信来到淮阴。按照这个猜想,韩信之母也必然是识字的,因此韩信长大后不但有宝剑还识字懂一些兵法,难免自视不凡,不愿意挤破头去当小吏或者经商了。

秦末乱世的到来给了韩信翻身的机会。他投奔了在会稽郡起兵后渡江北上的项梁,项梁死后效力于项羽麾下。据说,韩信在楚军中得不到足够重视,因此后来在关中找机会投奔项羽,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韩信发达后,司马迁借他本人之口说道:“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那么,这种说法背后,韩信在项羽军中的地位到底如何呢?

郎中的字面解释是“为郎居中”,也就是君主身边的近侍。郎中的职责包括:作为主君的近侍在主君左右执兵器护卫,并有权参与君主的谋议,此外还需要奉主君之名出使。也就是说,郎中既要负责主君的日常保卫工作(当然,暗杀项羽这种武艺超群的人十分滑稽),也要作为主君的心腹幕僚参与决策的制定,是个相当重要的职位。而“执戟”是楚国爵位体系中俸禄高达五百石的中级爵位,可以参考同一体系下的县令,俸禄为六百石。刘邦麾下最出色的骑兵将领灌婴,在刘邦初封汉王时的爵位也是“执戟”。考虑到韩信年纪不大更没有自己的嫡系力量,投军后两三年能迅速成为项羽身边有建议权的近侍,发迹一点都不慢,甚至可以说是受到重用了。

韩信不但能经常与项羽本人接触,还有向项羽多次提建议的权力,可以说是颇有地位。这也意味着,韩信以项羽身边近臣的身份,见证了他指挥巨鹿之战,以及战后一年时间同各路诸侯分割天下讨价还价的几乎所有过程。所以说,韩信跟随项羽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跟班学习,对项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操作有近距离学习和观察的机会。此外,韩信的身份决定了他能直接接触和观察刘邦、章邯、张耳、陈余、英布等天下顶级诸侯,以及龙且、钟离眜等楚军最高级将领,譬如钟离眜就在这一阶段与韩信关系非常友善,以至于项羽败亡后还选择投奔这位故人。因此,韩信虽然无法直接决定项羽的决策,却能经常和项羽集团的整个决策阶层打交道。

既然如此,韩信为什么还选择投汉?司马迁在他传记里明确指出了原因:“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韩信后来也亲口说过项羽对他“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韩信对自己军事方面的洞察力非常自信,并且利用自己项羽近侍的身份多次当面向项羽提出意见,但项羽都没有采纳。拿现代话语体系解释,韩信在西楚国的爵位和官职虽然不低,但他的情绪价值得不到满足。韩信最终选择投汉,是希望能换个地方发挥自己身上的军事才能,来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并获取更高的地位。

韩信评价项羽的一生(跟在项羽身边的日子里)(4)

影视剧中,项羽令龙且讨伐韩信。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汉中对”背后的两个韩信

在关中分封后,刘邦率众来到汉国位于汉中地区的首都南郑,跟随他一起前往的除了自己的三万嫡系外,还有大批“慕从者”,也就是看好刘邦的政治前途、自愿跟随的军人。这些人中最著名两位都叫韩信:一位就是我们本文的主角,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之一,先后受封齐王与楚王;另一位则是韩王信。早在鸿门宴时,他与张良双双作为刘邦的代表活跃,在刘邦先行离去后负责后续的礼节性动作。韩信在后世拥有超高的知名度,他加入刘邦阵营后的早期事迹与韩王信多有重合,刘邦还定三秦这一决策过程的本身反而在后世变得寓言故事化,现在,我们将试图厘清这两位韩信在汉中期间的事迹,来还原这一期间刘邦决策的始末。

在萧何的帮助下,一度在汉军中犯下死罪、因为不受重视而一度逃亡的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一跃成为汉军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韩信评价项羽的一生(跟在项羽身边的日子里)(5)

影视剧中的萧何与韩信。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另一位韩王信此时还没成为韩王,在韩王成被项羽扣押、谋杀后,刘邦封他为韩太尉,并承诺未来汉军东出时帮他在韩地复国。刘邦到达汉中后,手下的将士都想着返回关东,逃亡现象颇为严重。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写道:“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一位韩信劝刘邦,项羽把他封到南郑是对他的贬谪,汉国的将士都是关东之人,现在日夜思归,利用这种心理带他们返回关东争夺天下,还有机会。不然,等其他人定了天下,大家返回关东的人心将逐渐散掉,便不再有机会了。继续往下读我们又看到,“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这里的韩信应与上面问对的韩信是同一人。

那么,《高祖本纪》里这个与刘邦问对的韩信到底是谁?我们查阅司马迁给两位韩信作的传,发现他们都在汉中与刘邦竟然有过同一段对话!幸运的是,司马迁对两位韩信的问对都给出了较多原文,我们与《高祖本纪》相对比,便能得出答案了。

司马迁在描绘韩王信事迹的《韩信卢绾列传》中写道:“(韩信)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我们不难发现,这段话与《高祖本纪》中问对那位韩信的含意、内容几乎完全一样。

我们的主角韩信与刘邦的对话长许多,大致归纳一下核心观点大约是:项羽虽然成为诸侯之长,却没法占据关中,又以下犯上放逐(当时义帝还没被杀)义帝。项羽用兵残暴,所过无不残灭,又喜欢吃独食,对手下应该封爵的人总是不舍得给予。虽然有着霸王的称号,天下百姓对他很有怨言。汉王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大方的把天下城邑分封给功臣,不怕天下不服。汉王麾下大军想着返回关东,在关中又有着人心基础,现在占据关中的三秦王在秦地不得人心,可以先传檄而定三秦,然后返回关东。比起韩王信的对话来,韩信给刘邦的规划更接近于全盘性的战略。

《高祖本纪》稍晚描绘刘邦东出时还提道:“汉王东略地……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这里把击破项羽所立韩王郑昌的韩王信直接称呼为“韩信”,从行文上看大概率与前面汉中问对的韩信还是同一人。且韩王信传记中他以韩太尉身份带兵经营韩地、击破项羽所立韩王郑昌的事迹,也与《高祖本纪》对上了。

综合比对这些记载,两位韩信在汉中应该都对刘邦提出过建议。但对刘邦出汉中决策影响最大且明确提出陈仓道返回关中、因此被记入《高祖本纪》的这个韩信,更大概率是不久后击败郑昌、被刘邦正式封为韩王的那一位。

章邯:一个升级的经验包

汉军从汉中北上、返回关中的故事,在后世两千两百年的传播中不断衍变,最终被浓缩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寓言故事。刘邦带兵从关中经子午道进入汉中后,烧毁了自己刚通过的栈道。按照这个寓言故事的说法,刘邦得到韩信的建议,决定从汉中北返关中时,假装派人修复几个月前被自己烧掉的栈道,却派兵从陈仓道迂回。章邯中了韩信的这个声东击西之计,汉军得以轻松进入关中地区。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栈道所在的子午道对面是司马欣的塞国,陈仓附近是章邯的雍国,两者甚至都不属于同一个国家。

韩信评价项羽的一生(跟在项羽身边的日子里)(6)

影视剧中的“明修栈道”。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作为一个经过历代无数通俗文学层层积累形成的寓言故事,这个口径与原始记载相差实在太大,也过分低估了秦最后一位名将章邯的军事素质。李开元先生在《楚亡》中曾评论:“当真相沉默不语的时候,流言蜚语应运而生。当历史学家畏缩不前的时候,说书人挺身而出。元代无名氏在戏曲《暗度陈仓》中让韩信唱道:‘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这一曲唱词下来,历史为之改观变色。从此以后,韩信‘出故道还’的历史,被唱成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尔后更被总结成了三十六计的第八计,成了汉语中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很好地概括了历史以通俗文化形式通过市井传播时的衍化,并指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现有最早来源是元代戏曲。

那么,刘邦的汉军是如何从汉中返回关中的?多路出击,先让曹参率兵进攻章邯雍国,刘邦再亲率汉军主力从陈仓道出击。当时,章邯的雍军已经察觉到了汉军的动向并在陈仓重兵设防,刘邦军过不去并萌生退意,但依靠军中汉中人赵衍指出的山间小路派出精锐分队迂回到陈仓守军侧面,最终迫使他们撤退。随后汉军又在好畤击败章邯的弟弟章平并将其围困在城内。章邯调集了本部精兵以及从另两位关中诸侯王处借来的援军前去援救,结果被汉军主力围点打援,再遭大败,被迫困守废丘。此时,灌婴也实实在在修复了子午道出击关中,援助章邯后实力空虚的司马欣很快投降,另一位翟王董翳不久也在汉军进攻下投降。章平一路败逃,数月后最终被击败俘获。只有章邯又在废丘城内困守大半年,破城自杀。

司马迁考察了功臣受封始末后编写了《高祖功侯者年表》,堪称汉朝建国功臣所立功劳最原始、最权威的概括。韩信在汉初为诸侯王,本来因为等级太高是不应进这个表的,但韩信后来被废黜王位、降为淮阴侯,因此我们能在这张表上找到他的功勋:“亡从入汉,为连敖典客,萧何言为大将军,别定魏、齐。”当上大将军之后的韩信第一个决定性功劳就是单独定魏,根本没有提汉中定策或还定三秦的事。

韩信虽然在项羽身边学习了许多军事经验,也有着自己的理论储备和天赋,但并没有实务操作指挥一支大军的经验。这一阶段的他应该跟在刘邦身边,刘邦亲自指挥还定三秦之战的过程中,有意让韩信实际参与。后来刘邦带汉军主力东出,留萧何镇守关中。当时的章邯仍然在废丘城内负隅顽抗,这成为韩信的一个成长机会:韩信首次作为主帅独当一面指挥作战,困守孤城的章邯堪称一个相对安全的“经验包”,可以让韩信在指挥围困的作战中明白他脑海中想过无数次的作战策略,哪些是可以实际操作的,哪些是以为很好实际操作会有问题的。

通过这种方式,韩信可以把自己的军事天赋和实际的战场情况融合在一起,迅速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将。相比之下,赵括、马谡都以纸上谈兵的名头流传后世,但他们的军事理论水平和功底并不差,更多是缺乏成长机会就上了实战前线。赵括第一战是以中途换帅接管不利的赵军对抗白起,马谡则需要阻击兵力占优的宿将张郃。如果他们在出道初期能有一些平庸的对手来积累经验,虽然未必会成为韩信那样的名将,至少能有个中上水平。

所以,章邯在还定三秦战役中多半不是被韩信击败的,是在被刘邦击败后沦为韩信获取单独指挥的统帅经验、迅速成长为名将的经验包。

练兵高手正面挫败了项羽

既然大将军韩信在担任这一职位的初期并没有独立指挥作战的经验,这一阶段的他除了围困章邯还在做什么呢?练兵。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曾说:“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韩信能够“申军法”,也就是为军队的编成和训练这类事情建立书面规章。韩信“申军法”也就是训练、编成军队的经验,足以与萧何在律法、叔孙通在礼仪等方面的造诣并列。

有解读认为,“韩信申军法”是韩信用先进的秦军制取代落后的楚军制。但韩信并没有在秦军服役过,却在项羽身边担任过近侍,见证了他巨鹿之战、与各路军头讨价还价博弈到最后入关的全过程。如果说熟悉秦军制军法,刘邦军中有南阳郡守吕齮、泗水郡监平这样高级别的投降者,有李必、骆甲等实战水平极高的原秦军将官,甚至刘邦本人也作为秦基层武官的亭长多次带队到关中服徭役。如果要用秦军制取代楚军制,这些人都比毫无秦军服役经验的韩信有经验得多。更关键的是,各种证据表明,楚汉战争期间汉军普遍实行的还是楚国的军功、爵位制度。

《汉书·高帝纪》曾记载刘邦称帝后的一份诏书,其中提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七大夫是典型的楚爵,刘邦诏书中专门对天下官吏解释,七大夫等于秦爵中的公大夫,说明当时汉军还是普遍使用楚国的军功、爵位制度。《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中的第十六个案例曾记录了一件谋杀案,“诊问苍、信、丙、赘皆关内侯。信有侯子居雒(洛) 阳杨里,故右庶长,以坚守荣(荥)阳,赐爵为广武君,秩六百石。苍,壮平;赞,威昌君,居故市里;丙,五大夫,广德里,皆故楚爵。”其中的嫌疑犯都在汉三年前后因为荥阳前线的军功封爵,所封爵位都是楚爵。从刘邦的这封诏书和《奏谳书》此案的审理记录看,直到刘邦称帝之后,汉才明确规定了军中的楚爵与秦爵系统如何转换,而汉军在楚汉战争期间仍然广泛使用的,是楚国的军功、爵位制度。

那么,韩信“申军法”的主要贡献,应该在汉军新兵的编成和训练上。刘邦在汉中与还定三秦后招募的新兵,由留在关中的韩信进行编成与训练。这个过程中,如果韩信有借鉴对象,大概率是他曾贴身护卫、服侍过很久的项羽。韩信曾担任项羽的郎中,作为项羽近侍的他耳濡目染了项羽带兵的细节,加上自己对军事的敏锐天赋,因此很出色完成了这一项工作。

为刘邦训练新兵和围困章邯的作战都让韩信迅速成长。不久之后,刘邦在彭城惨败,一路向西且战且退。就在这时,韩信 “收兵”(《史记》)或“发兵”(《汉书》)来到了荥阳附近。相比汉军其他将领此时都是从彭城“还”,韩信手里明显是一支新军,很可能就是他这一阶段训练的关中新兵,连同萧何紧急征发的关中老弱一起到达了荥阳前线。值得注意的是,《高祖本纪》曾有“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的描绘,在战时大量使用老弱来进行后勤工作是常态。刘邦在荥阳得到的关中援军,还是以韩信新训练的正规军为主,与萧何紧急征发的后勤人员并不是同一支部队,但两者时常被混淆。

在得到充分的兵力补充后,刘邦决定在荥阳南边的京县、索亭一带阻击后勤线已经被拉长的楚军。他任命韩信作为汉军的前线总指挥,此战也是韩信第一次明确以主帅身份带兵作战。收拢败兵又得到关中援军的汉军,在韩信统帅下成功击败了楚军,从而帮助汉军在荥阳一线稳住了阵脚。

韩信评价项羽的一生(跟在项羽身边的日子里)(7)

楚汉战争。来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到现在,韩信终于证明了自己在军事上的绝对天赋,完成了自己的名将成长之路。他的传奇故事才刚开始。

参考书目: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李开元《楚亡》 ,刘三解《汉瓦》

韩信评价项羽的一生(跟在项羽身边的日子里)(8)

END

作者 | 黑色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