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曹植为什么死的(曹植洛神赋中的)

“感甄”之事的真伪

黄初三年(222年),曹植从京师洛阳回封地时,途径洛水,因“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写下《洛神赋》。赋中成功塑造了一位将人性美与神性美集于一身的洛神形象,千载传诵。但不想却在后世引来一桩公案:

赋中的洛神究竟是不是其嫂甄后?

曹植与甄后是否有私情?

这桩公案的起源,最直接、最完整的资料来自《文选》卷十九《洛神赋》题下的李善注。李善在注中说,汉末曹植求婚于甄逸女,事情不遂,后甄氏被曹丕所得,册为皇后。甄后被曹丕赐死后,曹丕向曹植出示甄后的玉缕金带枕,曹植见之感泣。曹植回封地途中,经过洛水时,甄后忽然来见。甄后情归曹植,自荐枕席,欢情交集。曹植遂作《感甄赋》,后曹丕见之,改为《洛神赋》。其原文如下:

《记》曰: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洛神赋曹植为什么死的(曹植洛神赋中的)(1)

洛神赋

后人也将这段注文称为《感甄记》。这段注文的真实性,自清代以来的学者,如何焯、朱乾、潘德舆、沈达材,几乎都予以否认。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最有力的有三点:

  • 一,由于曹植、曹丕争立太子之事,兄弟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紧张,曹植敢打嫂嫂的主意,并且公然将隐情写入赋中,岂非授曹丕以柄,不要命之举?
  • 二,根据《三国志》,甄后先被袁绍纳给次子袁熙为妻,后曹操破袁绍,甄后才被曹丕纳入后宫。而且甄后比曹植大10岁,甄后被曹丕纳入后宫时,曹植才13岁,所谓“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岂不荒唐可笑?
  • 三,注文中说甄后死后,曹丕向曹植出示甄后所用之枕,并将其赐与曹植,又“令太子留宴饮”。但是这种示枕送枕的做法,“里老之所不为”,何况曹丕当时正猜忌兄弟?“留宴从容,正不可得,感甄名赋,,其为不恭!夫岂特酗酒悖慢刼胁使者之可比耶?”(见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五)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论从史实还是从情理方面来说,曹植恋上甄后之事,纯属荒诞无稽之谈。

洛神赋曹植为什么死的(曹植洛神赋中的)(2)

甄后影视形象

“感甄”故事的形成过程

那么问题又来了,李善为何要给《洛神赋》作这样的注?而且如清代何琇在《樵香小记》中所说:“李善注《文选》,字字必著其出典,惟《洛神赋》注感甄事,题为《传》曰,究不知为何《传》也。”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通过对《文选》版本的研究,发现这段注文仅见于宋代的尤袤刻本,其他诸如六家本、六臣本均无此注。结合今传本《文选》中很多所谓的李善注,都是后人所掺入的情况来看,这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段注文并非是李善所注,而是尤袤所掺入。

但另外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洛神赋》“怨盛年之莫当”句下有李善注:“盛年,谓少壮之时不能得当君王之意。此言微感甄后之情。”这段注文在宋代所有李善注本《文选》中都有。虽无确凿证据,但很多学者都认为,“此言微感甄后之情”这句也应当是后人掺入,或者是“宋人的批语被刻工误刻入书”。

洛神赋曹植为什么死的(曹植洛神赋中的)(3)

曹植塑像

尤袤虽将《感甄记》掺入李善注,但他绝非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稍早于他的姚宽在《西溪丛语》中也引用过这段文字,且明确说明“李善注《感甄赋》云”,可见早在二人之前,就有人将《感甄记》掺入李善注。而关于曹植与甄后的故事,还可追溯到唐代。晚唐裴铏《传奇》中有一则关于“太和处士萧旷”的故事:

太和处士萧旷,自洛东游。至孝义馆,夜息于双美亭。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夜半,调甚苦。俄闻洛水之上,有长叹者。渐相逼,乃一美人。旷因舍琴而揖之曰:“彼何人斯?”女曰:“洛浦神女也。昔陈思王有赋,子不忆与?”旷曰:“然。”旷又问曰:“或闻洛神即甄皇后谢世,陈思王遇其魄于洛滨,遂为《感甄赋》。后觉事之不正,改为《洛神赋》,托意于宓妃,有之乎?”女曰:“妾即甄后也。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魄遇王洛水之上,叙其冤抑,因感而赋之,觉事不典,易其题,乃不缪矣。”

这与《感甄记》大同小异。除此而外,在晚唐的一些诗中,也有关于曹、甄情事的描写。李商隐就在多首诗中写过,比如《无题》:“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可叹》:“冰簟且眠金镂枕,琼筵不醉玉交杯。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另如陆龟蒙《自遣诗》:“多情多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座上不遗金带枕,陈王词赋为谁伤。”

而最早将此事写入诗中的是元稹,其《代曲江老人百韵》有云:“班女恩移赵,思王赋感甄。”思王即曹植,他生前封陈王,死后谥号为“思”。元稹是中唐人,可见当时已经有此事流传。而再往前的盛唐至南北朝,便不见曹、甄之事的丝毫记载。

由此,似乎便可以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即曹、甄的爱情故事在中唐开始流传,经过晚唐文人对细节的丰富,再由后人藻饰,最终形成《感甄记》,并掺入李善注中。

洛神赋曹植为什么死的(曹植洛神赋中的)(4)

甄后影视形象

“感甄”故事的情节来源

细察《感甄记》,不难发现,这是将曹、甄二人的史实进行穿凿附会,并对《洛神赋》进行引用、改写、扩写的产物,比如:

  • 《记》“黄初中入朝”,与《赋》“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 《记》“昼思夜想,废寝与食”,与《赋》“夜耿耿而不寐,霑繁霜而至曙”。
  • 《记》“植还,度轘辕”,与《赋》“背伊阙,越轘辕”。
  • 《记》“我本托心君王”,与《赋》“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 《记》“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与《三国志》裴松之注“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此外,《感甄记》还套用了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比如:

  • 《记》“遂用荐枕席”,与《高唐赋》“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 《纪》“欢情交集”,与《神女赋》“欢情未接,将辞而去”。

至于套用的原因,恐怕跟《洛神赋》与《神女赋》的关系有很大干连。曹植在《洛神赋序》在交代写作缘由时说:“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两赋都写遇神女,且《洛神赋》的情节构思和人物描写,皆与《神女赋》极其相似,很容易令人产生类比联想。

洛神赋曹植为什么死的(曹植洛神赋中的)(5)

甄后影视形象

结语

曹植,才高八斗,却政治失意,抑郁而终。他笔下的洛神,其“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缥缈形象,以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动人芳姿,令人遐想。甄后,姿貌绝伦,年未四十而死于非命。才子、佳人的悲惨遭遇,最易引来文人的同情,于是中唐以后的文人附会穿凿,将《洛神赋》中的洛神与作者的嫂夫人甄氏合二而一,一段才子佳人的凄美爱情就此产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