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的面积(太仓的沿革)

太仓之名,传因春秋吴王置仓于此而得名。首见于宋郏亶《吴门水利书》:“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春秋时属吴地,秦汉为娄县惠安乡。梁天监六年(507年)析娄县置信义县,为信义县地。梁大同初(535年)为昆山县。元延祐元年(1314年)昆山州治迁至太仓。吴元年(1367年)设太仓卫。明弘治十年(1497年)割嘉定县乐智、循义二乡,昆山县新安、惠安、湖川三乡,常熟县双凤乡并建太仓州,辖崇明县,隶苏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江苏直隶州,辖镇洋、崇明、嘉定、宝山4个县。民国元年(1912年),太仓州和镇洋县合并,定名太仓县,至民国16年属沪海道。民国24年9月属无锡督察区。民国26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太仓。民国30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鹿河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太仓县政府,下辖3个区。1949年5月13日太仓解放,太仓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设6个区25个乡镇,隶属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是年11月全县划分为8个区,109个乡镇,1250个村(群众自治组织)。太仓为古娄地,属吴。

战国初期,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此为越国娄邑地(越立娄邑)。战国中期,楚灭越,为楚国娄邑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娄邑为娄县,属会稽郡。

西汉初,曾为荆国娄县地,后又为吴国娄县地。景帝三年(前154年),吴国除,会稽郡复为汉郡。境为汉郡娄县地。

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娄县更名娄治,属会稽郡。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娄治复名娄县,隶属不变。永建四年(129年),析会稽郡的浙江以西地域另立吴郡。娄县地属吴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孙策部将朱治逐吴郡太守许贡。自此吴地归属三国孙吴。

吴大帝黄武元年(222年),置吴郡,领县十五,娄县属之。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国,统一全国,分全国为19州。惠安乡隶属扬州吴郡娄县。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封皇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属扬州吴国娄县。

南朝刘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吴国为吴郡。仍属扬州。

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分娄县置信义县,属信义郡,惠安乡随属。大同二年(536年),分信义县置昆山县,属吴郡昆山县。太清三年(549年),候景置吴州,属吴州吴郡昆山县。大宝元年(550年)复州为郡,属吴郡昆山县。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分扬州吴郡地置吴州,属吴州吴郡昆山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仍属吴州吴郡昆山县。隋开皇九年,隋平陈,吴州改苏州,废昆山县,乡属苏州常熟县。开皇十八年,复置昆山县,属苏州昆山县。大业元年(605年),复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又改吴州为吴郡,属吴郡昆山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吴郡复称苏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苏州又称吴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吴郡又复名苏州,昆山县随属。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钱镠为吴越王。乡属吴越国苏州昆山县。贞明三年(917年),苏州升为中吴府;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又升为中吴军,昆山县随属,乡隶不变。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改中吴军为平江军。太平兴国兰年(978年),吴越国表请纳土,宋收其版图,平江军复称苏州,属苏州昆山县。熙宁三年(1070年),见郏亶《吴门水利书》称昆山之东,地名太仓。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升为平江府,属平江府昆山县。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裕元年(1275年),平江府降元,改为平江路,属平江路昆山县。元贞元年(1295年),升昆山县为中州,属平江路昆山州。延祐元年(1314年),将昆山州治迁至太仓。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取平江路,改隆平府,隶属随改。次年,张士诚降元,隆平府复名平江路,属平江路昆山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属苏州府昆山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昆山为县,改昆为崑属苏州府崑山县。明弘治十年(1497年),划崑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乡;常熟之双凤乡;嘉定之乐智、循义两乡建立太仓州,并辖祟明县,隶苏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遂升太仓为江苏直隶州,并析州地置镇洋县。直隶州辖镇洋、崇明、嘉定、宝山四县,隶江苏布政司。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占苏州,同年八月十四日攻占太仓,隶天朝苏福省。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太平军撤走,恢复清制,隶属关系不变。清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同年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前清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告独立,公举为江苏大都督,并饬电所属府厅州县一律悬挂白旗,以示光复。太仓州县奉令合并。初称“太镇”,继称“太仓州”。

至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由江苏都督府颁发印信,始定名为太仓县,隶江苏都督府。民国三年(1914年),江苏省置设5道,太仓县隶沪海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存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全省划分13个行政督察区,隶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1日,全省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太仓隶无锡区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全省又改设10个行政督察区,太仓隶无锡督察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4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太仓,接着成立伪太仓县维持会,继又改称自治会。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成立伪太仓县公署,隶伪江苏省政府;同年9月,国民党军统琴嘉太昆青松六县“游击司令”熊剑东委郑凤石为县长,组建国民党太仓县流亡政府,活动于冯家桥、老闸一带。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由国民党江南行署正式任命罗启祥为太仓县地下县长,组织流亡政府,隶江南行署第二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伪太仓县公署改称太仓县政府,隶属不变。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在鹿河乡唐家宅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仓县政府,隶苏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郭曦晨任县长。建立了3个行政区,委任了区、乡长。并于敌占区建立了两面政权,积极领导民众开展抗日斗争。同年7月,日伪开展大规模“清乡”,伪太仓县政府改称太仓县特别区公署,隶属清乡委员会苏州办事处。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月,“清乡”第一、二阶段结束,复称为伪太仓县政府,隶伪江苏省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同年9月,国民党太仓县政府接收汪伪太仓县政府,隶属江南行署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江南行署撤销,改设江苏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太仓市的面积(太仓的沿革)(1)

1949年5月13日,太仓解放,建立太仓县人民政府,隶属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10月,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苏州区专员公署。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苏州区专员公署改称为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太仓县随属。

1955年7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选举权利,选出各级行政机构,成立太仓县人民委员会,隶属不变。

1968年4月25日,成立太仓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江苏省苏州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4月13日,苏州专区革命委员会改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又改苏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1月31日,太仓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恢复太仓县人民政府名称,隶属苏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的报告,全省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3月1日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太仓县隶属苏州市。

1993年3月,撤县建太仓市。

太仓市的面积(太仓的沿革)(2)

太仓市的面积(太仓的沿革)(3)

太仓市的面积(太仓的沿革)(4)

太仓市的面积(太仓的沿革)(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