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招式含历史人物(金庸特别擅于埋线)

金庸小说招式含历史人物(金庸特别擅于埋线)(1)

小说写作中,有经验的作者,往往随着主线的推进,不断埋下伏笔,然后在后面的情节中,回应前面埋下的伏笔。

我们在阅读《连城诀》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发现金庸非常善于使用伏笔,往往在风轻云淡之间,就为后文进行埋下了伏笔。这些伏笔的使用,不仅有助于制造悬念,也有利于全书前后连贯。

01 怎么会这样?

狄云在摆脱宝象和尚的魔掌以后,来到监利县的市集。但就是在这里,他被很多人误会成血刀僧,甚至还被弄断了左腿,后来又被公人当作所谓的采花淫僧来对待。根本原因,就是他身上穿的血刀僧的僧袍,以及他的秃头。这样,他看起来就很像邪教恶僧了。

狄云刚开始不了解,还对误会他的人愤恨不已,后来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的衣服和秃头招来了误会。书中这样描写:

一低头间,只见身上一角僧袍翻转,露出衣襟上一把殷红带血的短刀,乃是以大红丝线所绣,刀头上有三点鲜血滴下,也是红线绣成,形状生动,十分可怖。他蓦地醒悟:“啊,是了,这是宝象恶僧的僧袍。这两人只道我是恶僧的一伙。”一伸手,便摸到了自己光秃秃的脑袋。

他这才恍然,为什么那老家人口口声声的称自己为“小师父”,而长江铁网帮的鱼贩头子又骂自己为“小贼秃”,原来架子早已乔装改扮做了和尚,却兀自不觉。又想:“我一角一翻,那姑娘便说我是西藏青教的什么血刀恶僧。这把血刀的模样这么难看,这一派和尚又定是无恶不作之人,但看宝象,便可想而知了。”

他无端端的给踹断了腿,本来极是恼怒悲愤,一想明白其间的原因过节,登时便对“铃剑双侠”消了敌意,反觉这对青年英侠的嫉恶如仇,实是大大的好人,只是这二人武功高强,人品俊雅,自己便算将误会解释明白了,也不配跟他们结交。

为了摆脱被误会进而被虐待的惨境,狄云得想办法改变才好啊,他:

心想:“这件僧衣披在身上,是个大大的祸胎,须得尽早换了去才好。”当下将船划近岸边,撑着短桨拄地,挣扎着一跛一拐,走上岸去。市上行人见这青年和尚跛了一条腿,满身血污,向他瞧去时脸上都露出惊疑的神色。

对这等冷漠猜疑的神气,狄云这几年来受得多了,倒也不以为意。他缓缓在街上行走,见到一家旧衣店,便进去买了一件青布长袍,一套短衫。这时更换衣衫,势须先行赤身露体,只得将青布长袍穿在僧袍之外,又买了顶毡帽,盖住光头,然后到西首一家小饭铺中去买饭充饥。待得在饭铺的长凳上坐定,累得几欲晕倒,又呕了两大口血。

虽然他也及时更换自己的衣服,变换自己的外在形象,但是既有形象已经给他带来了不可更改的恶劣效应,不仅铃剑双侠持续误会他,就连公门捕快也不放过他,要把他当作采花淫僧对待,更要把他捕回衙门去。

看到这里,读者肯定很懵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就是这么回事。因为金庸在前面就为这里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如果没有激烈冲突,就不好看。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总要给读者带来激烈的冲突。那么,怎样制造激烈的冲突呢?

误会是其中一种。因为误会而导致的冲突,可能会让人感觉很憋闷,但是更能带来激烈的冲突。这不,狄云被铃剑双侠踏断左腿,后来又被公人当作采花淫僧对待,不就是因为误会带来的吗?

而这个误会,实际上就在狄云对付宝象恶僧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伏笔了。读者读到这里,也应该已经可以理解了,金庸老爷子原来在前面的情节里,就已经为这里的误会做好了准备。

这里,就涉及金庸非常擅于使用的一个写作手段,就是埋伏笔。所谓埋伏笔,就是在小说情节中,为后面的情节展开,而现在埋下的线索。

通常,伏笔用墨都比较少,都是在当前情节中不太惹人注意的地方设置,但同时它又是现在情节中的组成部分。它预示着后面的发展,甚至有时就是后面情节的直接诱因。

伏笔,既可以提示后面的情节,又可以勾联起前后情节,使之显得一体化,从而可以增加行文趣味,也可以增加读者的良性阅读体验。

伏笔一定要有回应。按照伏应之间的时间长短,伏笔可以分为短线伏笔和长线伏笔两种。

金庸小说招式含历史人物(金庸特别擅于埋线)(2)

02 短线伏笔

短线伏笔,就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很快就得到回应,在比较近的情节中,就出现情节爆发。短线伏笔,往往直接成为后面情节中,人物行动的来源。

如上面所描述的狄云被误会,是因为他穿了宝象的僧袍。也就是说,金庸在前面让狄云穿上宝象的僧袍的时候,就已经在为接下来的激烈冲突的情节,做好了伏笔。

而这一章中,铃剑双侠等很多人,都在说血刀僧,血刀僧,结果下一章,血刀老祖就来了。不仅来了,还劫持了水笙,引得众多豪侠随后追赶。前面对血刀僧的描述,也就直接埋下了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好了预备。

后面情节中谁在追赶血刀僧呢?为主的,就是落花流水四位大侠。在这一章中,通过铃剑双侠的对话,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四位大侠的名号,为后面他们出场埋下伏笔。书中这样描写:

“铃剑双侠”勒马站在一旁观看。

“表哥,这和尚的武功没什么了不起啊。刚才若不是瞧在他救了水福性命的份上,早就杀了他。原来他……他竟这么坏。”

“我也觉得奇怪。虽说这些恶僧在长江两岸做了不少天理难容的大案,伤了十几条人命,公人奈何他们不得,可是两湖豪杰又何必这等大惊小怪?瞧这小和尚的武功,他的师父、师兄们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说不定他这一伙中另有高手,否则的话,两湖豪杰干么要来求我爹爹出手?又上门去求陆伯伯、花伯伯、刘伯伯?”

“哼,这些两湖豪杰也当真异想天开,天下又有哪一位高人,须得劳动‘落花流水’四大侠同时出手,才对付得了?”

后面要写什么,这里就已经开始伏笔了。因为这里的短线伏笔,后面情节中,相关人物出现,就显得自然而然。

之后的情节中,血刀老祖出现了,抓了狄云和水笙,“落花流水”四位侠客也跟着在后面追赶。双方产生激烈的冲突,后来还在雪谷中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金庸小说招式含历史人物(金庸特别擅于埋线)(3)

03 长线伏笔

短线伏笔的作用,主要是为接下来要出现的情节做好铺垫,使后面的情节中的内容,显得自然而然。

除了短线伏笔外,还有长线伏笔。所谓长线伏笔,就是伏笔和回应之间拉的时间比较长。短线伏笔使情节自然而然推进,长线伏笔则可以使前后情节勾联起来,使内容显得前后有照应而很连贯。

《连城诀》一书中,有几处比较明显的长线伏笔,现分析其中两例。

在第一章,狄云被万府徒弟欺负的时候,言达平教授狄云几招独特的剑法,使狄云得以扬眉吐气。但是,之后他就完全消失了。那个老乞丐难道只是一个偶然的意外人物?

不是的。金庸在此让言达平暂时退场,后面在丁典的叙述过程中侧面地出现,直到丁典回老家,遇见他在戚长发家里挖宝的时候,才再次真实地出现。前面言达平以老乞丐的形象出场,实际上也为后来再次出场埋下伏笔。而且这种伏笔,使后面情节更加显得激烈,给读者一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

此外,还有一个伏笔显得很高明。就是丁典在被凌知府毒死的过程中,给狄云讲述了他与凌小姐之间的交往。其中有一段,说的是他曾经把连城诀告诉凌小姐,让她牢记在心,如果以后谁能把他们合葬在一起,就把连城诀告诉那个人。

这里金庸就埋下了一个巧妙的伏笔。因为中毒,丁典即使非常想把连城诀的内容完全告诉狄云,但是后来还是没有做到,只是说了几个数字。读者读到这里,肯定觉得非常遗憾,认为这么重要的秘密就此烟消云散,多么可惜啊。

金庸在这里,实际上就埋下了伏笔,而且是很远的伏笔。这个伏笔直到最后一章,才得到回应。丁典历经千辛万苦,把凌小姐和丁典合葬。就是在凌小姐的棺木中,发现了凌小姐用手指甲在棺木盖子上刻下的连城诀的全部内容。

读者可以想见,这里金庸设下的长线伏笔,是多么巧妙啊。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草蛇灰线,伏线千里”。

金庸小说招式含历史人物(金庸特别擅于埋线)(4)

04 好伏笔的标准

上面所分析的,就是金庸擅长的随手设置随笔的写作技法。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伏笔,才是好的伏笔呢?

第一,顺势隐伏。如果伏笔过于明显,就不是伏笔,而叫明笔了。这里面就要求伏笔要顺势设置。

如果不符合当时情势来设置,就会显得很奇怪。顺着逻辑设置伏笔,显得自然而然。伏笔在后来,要给读者一种“原来早就提示了”的惊叹。所以,它需要顺着逻辑而设置,才能显得自然而然。

像狄云穿上宝象的僧袍,后来被各种误会,引发各种激烈冲突,就是因为他当时为了迷惑宝象,把自己的衣服弄坏了,不能穿了,所以才会因为没有衣服,而穿上宝象的僧袍,才会引起后面的诸多误会。

如果狄云的衣服本来好好的能穿,他看到宝象的衣服,感觉好玩就穿上了。这样的伏笔,就不是好的伏笔,因为显得不合逻辑。

第二,要有遮盖,不容易被发现。如果很容易被发现,读者就会觉得这样的伏笔,简直就像是小孩过家家一般,没有什么意思。

伏笔嘛,当然就要不容易被发现。如丁典对狄云说,他把连城诀的秘密告诉了凌小姐,这本身是贯穿到后来情节的长线伏笔。但是,因为当时有了丁典中毒的急促,有了被人紧密追捕的紧张,有了即将要失去义兄的痛苦,有了丁典和凌小姐的纯纯的爱情,有了这些因素的冲淡和遮掩,谁会在注意到这里的伏笔呢?

所以,好的伏笔,本身一定是隐伏的,而且还有其他因素来遮掩它,使它不容易被发现。

第三,伏笔在后面必然有爆发回应。所谓伏笔,就是为后面的情节在潜伏地着墨。如果后面情节中没有回应,这样的伏笔就是无效的,就是失败的。

而且,后面情节中的回应,如果回应地越激烈,就越显得前面的伏笔设置得越成功。丁典对狄云说,把连城诀的秘密告诉了凌小姐。这个伏笔,在最后一章才得到回应。这里的回应,实际上是全书的最高潮部分,因为各路人马经过长时期的各种阴谋和争夺,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总的爆发。由此,前面的伏笔显得是多么具有点燃性啊。

金庸随手伏笔,自然而然,显得很随意,很云淡风轻。但就是在这种随意营造伏笔的气氛中,整个书的情节前后一体地徐徐展开,宛如激烈冲突不断推进的长幅画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