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强化的实质就是惩罚()(学习的实质负强化与惩罚)

负强化的实质就是惩罚()(学习的实质负强化与惩罚)(1)

学习与学习理论中学考频

一、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残疾行为等,不能称为学习。

2、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这种变化会引起行为水平的提高;而由疲劳、创伤、药物、适应等所引起的变化都比较短暂,并使得行为水平降低,不能称为学习。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事实,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的学习。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划分为辨别、概念(具体的、定义性的)、规则、高级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等,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的技能,支配学习者在适应环境时的行为。

4、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表现在身体动作的敏捷、准确、灵活和连贯等方面。

5、态度的学习。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影响着个体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态度不同,采取的行动也就不同。

(三)焦虑与学习的关系

焦虑是指个体对某种预期会对他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不安、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学习效果呈倒U形关系。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过低或过高的焦虑水平对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联结——试误说)

1、学习的实质:形成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联结。

2、学习的过程: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学习要遵循的三条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饿猫打开迷笼实验】

(二)巴普诺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获得与消退

(1)获得:将条件刺激(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骨头)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

(2)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有铃声没骨头),即不予强化,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

(1)刺激的泛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刺激的分化: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小狗区分圆形与椭圆形光圈)。

3、信号系统理论

(1)第一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望梅止渴)。

(2)第二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谈虎色变)。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经典实验:白鼠按压操纵杆取得食物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基本规律

(1)强化:采用适当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

①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给予奖励;

②负强化(移除厌恶刺激):撤销惩罚(免做家务)。

(2)惩罚: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①正惩罚:呈现厌恶刺激(斥责、批评、罚款、罚抄写);

②负惩罚:消除愉快刺激(减少零花钱,取消看电视、玩游戏的权利)。

3、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1)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出现时,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也会提高。

(2)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出现时,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

4、消退

无强化的过程,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已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不予理会)。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5、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1)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提高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负强化是激励良好行为的发生。

(3)实施方式不同:惩罚是当表现不良时使用;负强化是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良好时使用。

(4)后果不同:惩罚是不愉快的;负强化是愉快的。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1、经典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2、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

(1)参与性学习:做中学。

(2)替代性学习:观察别人而进行学习,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

3、强化的分类

(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自己被表扬)。

(2)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同桌被表扬)。

(3)自我强化:观察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自己觉得做得好或不好)。

三、增进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1)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①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②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③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对方设身处地的理解。在师生关系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对方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

(2)真诚。教师要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和诚实,是一个表里一致、真实可靠的人。教师对学生真情流露的关爱和基于尊重和信任的坦诚,往往可以使对方勇敢地学习以真实的自我与他人相处,也可以学习面对真实的自我。

(3)尊重与接纳。尊重与接纳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能力的体现。当一个教师真正地爱一个学生的时候,也是他对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持有最大信心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爱与教师对学生的接纳是紧密相连的。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建构起来的。

2、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指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1)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

(3)教学过程要重视合作,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合作。

3、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1)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2)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

(3)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者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4、教学观

教师是学习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1、(2013上)学生张亮在课堂上出现怪异行为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睬。他的这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  )。

A. 强化法 B. 脱敏法 C. 消退法 D. 惩罚法

参考答案:C 不理睬,行为便逐渐减少了体现了消退法原理。

2、(2014下)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 )。

A. 消退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正强化

参考答案:A 不予理睬,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体现了消退法原理。

3、(2017上)小马上课时害怕回答问题,他发现自己坐在教室后排时可减少被老师提问的次数。于是,他总坐在教室后排。下列哪种强化方式导致了小马愿意坐在教室的后排?(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延迟强化 D. 替代强化

参考答案:B 为了摆脱被老师提问,坐在后排,是负强化导致的他这种行为。

4、(2018上)在心理学实验中,为了使小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光圈和椭圆形光圈,研究者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不给予强化,那么小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该过程称为( )

A. 刺激分化 B. 刺激泛化 C. 刺激获得 D. 刺激消退

参考答案:A 小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的过程是刺激分化。

5、(2018下)、陈冬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收到校长的亲自嘉奖后,也开始加倍努力学习,力争取得优异成绩。这种强化属于( )。

A. 直接强化 B. 替代强化 C. 自我强化 D. 内部强化

参考答案:B 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收到校长的亲自嘉奖后,也开始加倍努力学习属于替代强化。

6、(2020下)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玩游戏来强化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理的安排应该是让孩子( )。

A. 玩完游戏后做作业 B. 自己规定游戏时间 C. 边玩游戏边做作业 D. 完成作业后玩游戏

参考答案:D 认真完成作业后得到一个玩游戏的奖励,采用正强化的方式。

7、(2012下【辨析】)负强化就是惩罚。

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提高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负强化是激励良好行为的发生。

(3)实施方式不同:惩罚是当表现不良时使用;负强化是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良好时使用。

(4)后果不同:惩罚是不愉快的;负强化是愉快的。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8、(2014下【辨析】)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这种变化会引起行为水平的提高;

(3)而由疲劳、创伤、药物、适应等所引起的变化都比较短暂,并使得行为水平降低,不属于学习。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9、(2016下【辨析】)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

(3)那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残疾行为等,不能称为学习。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10、(2016下【辨析】)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焦虑是指个体对某种预期会对他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不安、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

(2)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学习效果呈倒U形关系。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过低或过高的焦虑水平对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11、(2017下【辨析】)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提高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负强化是激励良好行为的发生。

(3)实施方式不同:惩罚是当表现不良时使用;负强化是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良好时使用。

(4)后果不同:惩罚是不愉快的;负强化是愉快的。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12、(2017下【简答】)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如下:

(1)知识观

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③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建构起来的。

(2)学习观

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①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②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

③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者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学生观

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指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①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②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

③教学过程要重视合作,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合作。

13、(2018上【简答】)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哪几类?

答: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如下五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事实,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的学习。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划分为辨别、概念(具体的、定义性的)、规则、高级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等,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的技能,支配学习者在适应环境时的行为。

(4)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表现在身体动作的敏捷、准确、灵活和连贯等方面。

(5)态度的学习。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影响着个体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态度不同,采取的行动也就不同。

14、(2021上【简答】)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③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建构起来的。

(2)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①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②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

③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者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指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①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②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

③教学过程要重视合作,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合作。

(4)教师观上,教师是学习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