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1)

作家高岩先生

高岩简介:(平邑)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作家、剧作家、词作家;编著故事集《漫话蒙山》、《沂蒙山传说》第一部,著长篇小说《曾子故事》(待版);编剧戏曲《曾子杀猪》、《血战苏家崮》;歌词《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歌》荣获2012“音乐·中国杯”作词金奖、金牌,详见“百度”中国原创音乐基地高岩。

为流浪的情感安一个家、为漂泊的小路点一盏灯……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2)

太庙

《雷雨》里程碑似的艺术价值,文学史早有定论,无须我画长虫添脚。让人惊讶的是:如此精品也曾被扔进废稿筐子,不知编辑是真的看“走眼”了?还是故意“跑偏”?有此先例,再看有些地市这“杯”那“杯”的文艺奖全凭“人事”内定,也就见怪不怪了。其实人家评委主任振振有词:靠山吃山、靠河吃河,管得着吗?这是实话,确实管不着。管得着话,我保证管得你“怀疑人生”!信不? 子曰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当然不谋其政了。

太庙是皇帝的宗庙,祭祖之地。皇帝连死都叫“崩”,宗庙当然非同寻常,无论规模、格局、气势都非常壮观,堪称天下第一庙。位于故宫左侧,右侧是中山公园,中间通过天安门、午门进入故宫,甭看太庙地处中心,却是难得的清幽之处,透过偏门望去,一墙之隔的故宫人流如潮,人挨人,脚挨脚,个高的还凑合,个矮的就苦了,只能看前者的后背。与古柏参天鸟语花香的太庙形成强烈反差。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3)

太庙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按照“左祖右社”的规制建制而成:因为左为上。可见朱棣是一个非常崇尚孝道的皇帝。只是太庙游人稀疏,听口音晓得都是当地人,是因为门票价格低(2元,仅为故宫门票的1/30),还是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门牌让游人产生了误解?他们并非观风赏景,多是溜弯或闲聊。两位老先生针对“武统或和统”的问题,各执己见,真刀真枪,以至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我不由惊叹:撇着京腔京韵“抬杠”,蛮像对口相声一般悦耳。其中一位老先生招呼我道:“这位老师,劳驾您给评评理。”我一怔,不待回答,另一位先生笑道:“对对!你给我们当评委。”

“谢谢,谢谢信任。”我嘴里应着,心里直划魂儿:两位势均力敌,稍微一偏就使另一方败阵,最好的招儿是平衡: “两位老师的论点各有千秋,我只能说点感触,说错了请原谅。”接着,我把他俩的优点数了一番(当然不说错点)。

其中一位老先生连连点头道:“嗯?都说山东人为人豪爽,不曾想这么严谨。”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4)

“谢谢,”我笑道,“一开口就听出山东音来了。”

“不用开口,”老先生笑道,“您进二道门一个喷嚏,我就听出来了。好家伙!震得铜缸‘嗡嗡’响,除了山东人,外省人没这动静。”

另一位老先生笑道:“你就吹吧!关东人的喷嚏也打得贼响。”

“关东人也是山东人!”老先生笑道,“闯关东闯过去的,没文化不是……”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5)

虽然是玩笑,却让我想了很多。分裂国家、背叛祖国,用儒家思想界定是为大不孝!时兴的说法是汉奸,都知晓汉奸的下场,抗战时期,一旦汉奸的罪名成立,民兵排长一瞪眼,拉到庄头上就崩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闹着玩啊?台湾问题是内政,只需动用“家法”即可 。兵法云:“上兵伐谋”,看对谁?“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对不顾廉耻,不认祖宗的二货,最好是“上兵伐兵”。

鉴于此,我就从第一章开始选载长篇小说《曾子故事》,这也是著名草根诗人、词作家邵长虹老师的见解:“既便选载,也要从头开始,此开卷第一章也。”两个月前来京时,我与邵长虹老师进行过长谈,基本谈透彻了,具体连载到哪儿?回平后再与邵老师商定……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6)

著名草根诗人、词作家邵长虹老师

长篇小说选载: 曾子故事

——高 岩著

(1)曾子故里

孝山巍巍增气势,祊水悠悠添灵气。

蒙山之阳有一座因孝得名的青山,人称曾子山 (原名孝子山);流淌在山脚下的那湾碧水,被称作祊河。山是自信的,座座山峰或直插云霄、或悄悄地躲进了峡谷、或一柱擎天似地耸立于天地间、或方方正正的形同印盒。看上去好似状人、又好似拟物,总在活灵活现地烘托着一缕缕孝的氛围、传递着一片片孝的记忆。人们赞美这座集华山之险、泰山之壮、黄山之秀、峨眉山之奇于一体的孝义之山,正连绵起伏着一派吐纳万象的壮美之气……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7)

​水是多情的,祊河带着贤淑的风范向着孝子山一路走来,先是羞羞答答地弯成了一张弓形,忽而挺直了腰肢,依依不舍地向东流去……从古至今,人们种上鲜花,收获芬芳;种上美丽,收获希望;生活得恬静而又安逸。而座落在孝山祊水间的这个小山村,就是常说的南武城村,史籍上多有记述的武城、南城指的正是这儿。2013年5月,南武城与嵩山少林寺、承德避暑山庄,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国保)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古就是一个名流荟萃的贤达之乡,曾经哺育了先贤曾点、澹台灭明、孝圣曾参、三国末期军政大家、被誉为“三国归晋第一功的羊祜;再就是以“六月帖”饮誉天下的大书法家羊欣、山东农民起义领袖王肖武,他们都出生成长在这儿。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8)

​羊欣出身于武城羊氐名门旺族,书法上师出名门,他的舅父是王献之,他的外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義之,书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羊欣八岁的时候拜在王献之门下习书,名师出高徒,羊欣的书艺日渐精进,读来精气畅通、神韵有致,其中尤以行草为最。说到其造诣之深、成就之高,可谓登峰造极。羊欣的草书集“二王”之大成,人说“买羊得王,不失所望。”被公认为“献之之后,可以独步。”这些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的英才们,恰如彗星溢彩般闪烁在浩浩天际,映亮了春秋漫漫的历史时空。

南武城村东的那座大土丘,就是史籍上多有记述的“南城之冢”——曾点墓;位于前怀的那座土丘,于一片沉寂中流露着一丝淡淡的凄凉:前有祊河水奔流而过、背倚孝子山峰峦嵯峨、东来紫气漫天而降、西望天下道德文章第一人家。山也青、水也秀、气也爽、风也柔,是一片世之少有的风水宝地。说来惭愧,若不是那统墓碑笔直地矗立在那儿,猛不丁看去,真不知此为何地?又在何方?好在墓碑上清晰镂刻着“宗圣曾子墓”五个大字,才让人幡然醒悟:哦!此处原来曾子故里,一代孝圣曾参便生于斯、长于斯、卒于斯亦葬于斯。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9)

​一枚孝字沉甸甸,彰显着一份刻骨铭心的感恩之情,慰籍着人们鲜活的身心以及那些升华的魂灵,让人真切感触到一份孝的浓烈和甘醇:牛有舔犊之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蚁得食而不忘众。牛马比君子啊!当人们解读了这些生灵的孝义之情,感动之余,往往会默默地感之落泪:说到它们的孝情孝义,何逊于人?

公元前485年早春,风儿像一位花枝招展的泼妇,总是不知疲倦地沿着山岭、顺着河谷大呼小叫地疯跑着,漫不经心地随意点染着,就这样一连吹过十几天,眼见得天也蓝了、山也青了、水也碧了,孝子山的草墩子里冒出了毛绒绒的嫩芽芽,春天来了,那款款嫩绿简直绿得让人心碎……这些年来,有份念想一直缠绕在曾参心头上,从此之后,他依据孔子的教诲,以儒家学说的视角作为切入点,继而循序渐进,求而证之,就这样乐此不疲地忙碌起来。终于有那么一天,当案几上那盏小油灯一经点燃,霎时映亮了这方山与水、天与地。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10)

​曾参的目的就是溯其源、正其意,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几乎容汇了他毕生的学识与感知,终于成功地缉《论语》、著《大学》、写《曾子》、成《孝经》。上承至圣道统,下开“思孟学派”;以弘毅之力成天之大器,功莫大焉?不知不觉的,时光悄然走至公元194年,具体日期没有人说得清了。说来当是数九寒冬的一天上午:祊河之畔大雪漫漫,那空气却一点儿也不冷,风也刮得不大,大学问郑玄的心里竟充盈着一份暖融融的感觉。是的,郑玄来了,他只身来到了这片诞生《孝经》的土地上。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11)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能来到这儿并不顺利,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揖拿,一路上只好隐姓埋名、夜行昼伏,如此以来,竟一连辗转数月之久。“既来之,则安之。”孝圣故里民风纯厚、孝行遍地,郑玄一来到这儿便受到热烈欢迎,心下忽有一种归家之感。迭不得吃上一顿热乎饭,他便冒着漫漫风雪来到曾参的墓前,焚香烧纸、虔诚地凭吊……此后的时日里,郑玄遂对《孝经》十八章这部阐扬亲情、颂歌伦理道德的儒家经典作了最详尽、最具权威的注释,目的就是将《孝经》之魂弘扬光大、在人间推而广之。因而世上才有了《孝经郑(玄)注疏》二卷广为流传。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12)

​郑玄字康成,山东高密人,被誉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大学问家。袁绍为了将郑玄为我所用,放下架子亲自登门聘邀,表面上看是一件美事儿,然而,无利不早起啊!袁绍聘邀郑玄为中郎将自有目的。在风雨漂摇的东汉末年,王室暗弱,阉党“十常侍”专权,朝野上下的党派之愈演愈烈,各种势力相互胶着,时刻进行着一场场生死较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郑玄洁身自好的愿是难以实现的。只因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筹码,才让袁绍对他动心的。有的时候,人才之争往往比钱财之争更甚,看上去你死我活、真刀真枪的。郑玄素知袁绍目光短浅,生性多疑,且有着一付不为人齿的小肚鸡肠。眼下虽然雄据着北方半壁江山,但在郑玄的眼睛里不过风行一时罢了。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13)

​一般说来,视线能够达到的被称作眼力,真正穿越红尘、看破未来的才被称作眼光,郑玄当然很有眼光,他对袁绍压根儿没瞧上眼。后来袁绍果然倒运了,他空有十一万精锐之师,一旦动起真格的竟然屁用不顶,一不留神让曹操瞅准软肋,痛下杀手,打得他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曹操釜底抽薪,悄悄对袁绍施以“火烧乌巢”之计,表面上看似平常,实质上是打蛇打七寸、一役定乾坤。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可说“官渡之战”是袁绍走向彻底覆灭的前奏,却是曹操闪亮登场的光辉起点。曹操在实际上控制了北方半壁江山之后,东汉王室敢有何言?东汉从此沦为江山待定之时,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悄然拉开了序幕。郑玄一眼看破了谜底,才不蹚袁绍的浑水。

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谁知公车征一觉醒来,执意地拜郑玄为大司农,也不管郑玄是否同意,连委任状都送进了郑玄的家门。这可怎么办?郑玄明白:公车征可是一位翻手云、覆手雨的惹不起,不仅党羽众多,而且为人心黑手辣。郑玄若应付不当的话,必将大祸临头。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14)

​《大学》云:“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仁德之心的人,都把富民强国作为要务,诚心正意为百姓谋福利、创财富,从而得到百姓拥戴;而没有仁德之心的人,只是为一己之利聚敛财富、满足私欲。这种人做事往往不惜代价,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嗯?开弓没有回头箭啊!郑玄若上了公车征的贼船的话,其实是一条不归路。只因此事太悚手,郑玄思虑再三,仍然苦无良策……若以硬碰硬肯定是不理智的,郑玄心想: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他先向公车征许以上任,以安其心;随之又慌称患疾,亟需回家调养。不过略施小计,就让公车征放松了对自己的监视,他瞅准机会,干脆一走了之:嘿!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15)

​郑玄自幼熟诵《孝经》,一直猜测诞生《孝经》的地方在何一方?为人上虔诚效法曾子,颇有一派真君子风范。他一路逃亡到孝圣故里,就是为了探究考的真谛、追溯孝的本源,还原孝的本真……在此后的日子里,郑玄便在这儿定居下来,开始为《孝经》写注释、做学问,设帐授徒,以至在此劳作了六年之久。只恨人生苦短,郑玄到头来还是病倒了,只因积劳成疾,久治不愈,只好尊重医嘱,被一路送回故里高密,时值公元200年冷秋,说来真是惜哉痛哉!时至今日,当时的注经台、晒经石依然完好如初,正默默佐证着那段尘封的记忆。人们为了纪念郑玄,遂建“郑玄衣冠冢”以祭之。

到了元代,郭居敬据实编订天下《二十四孝》,让人惊讶的是在如今的平邑境内,就有舜帝“孝感动天” 、曾子“啮指心痛” 、仲子“百里负米”、老菜子“彩娱亲子”四大孝,无论孝行或影响上,都当之无愧代表中华孝道。(未完待续)

2018年1月26日于京西八里庄。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16)

​作家/高 岩

编辑/牛明轲

版权属于作家高岩先生,转载请注明出处。

24孝之卧冰求鲤(老高啦孝之二十一)(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