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辙在歌唱中的作用 我来说说什么是京剧里的

经常听到研究戏曲的人谈到“十三辙”这个话题,说学戏以及戏曲研究,必须弄懂和运用“十三辙”,那么什么是“十三辙”呢?

十三辙在歌唱中的作用 我来说说什么是京剧里的(1)

十三辙

京剧中常说的“十三辙”就是十三种韵脚。具体说就是京剧以及北方的一些戏曲剧种、曲艺中所用韵脚的分类。它们共分十三大类,分别是:“言前、人辰、中东、江阳、由求、遥条、姑苏、梭波、乜斜、发花、怀来、一七、灰堆”。有人用了“十三辙”的每一个字编成了一句顺口溜,以便学戏的人好记忆,这样的顺口溜好像还不止一个版本,其中一种版本是这样的:“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每一个字分别对应十三道辙口的一个辙口。

十三辙在歌唱中的作用 我来说说什么是京剧里的(2)

十三个字对应十三个辙口

“十三辙”的产生来源于元代戏曲,与写诗用韵的“平水韵”相比,它把原来的五声韵变为四声韵,把入声都归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部里了,当然,创作诗词的人们还是用“平水韵”,只是在戏曲,特别是北方戏曲的创作中,人们才使用十三辙。

那么,作为古典艺术的戏曲之祖昆曲,它和诗词有很深的渊源,它的唱词,就是仿照词的形式,由长句短句所组成。并且多数时候用“上、去、入”声来押韵,也就是诗词里所说的仄声押韵。那么,在晚清,作为后来戏曲的新生事物乱弹(也就是梆子、汉剧、徽剧、秦腔、皮黄的总称,这样的称号是相对于昆曲而言),则是多数采用的是诗这种形式,唱词多是七字句和十字句,韵脚也是上句用仄声而下句用平声。

合辙押韵是对诗词的要求,同样戏曲也一样。元代以前的韵书动辄上百个韵脚,元代《中原音韵》的作者周德清,把戏曲用韵归纳为“十九辙”,清初樊腾凤著《五方元音》再次缩减为“十二辙”,清中晚期的叶元清所著《明心鉴》增加一辙“灰堆”,而固定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十三辙”。

十三辙在歌唱中的作用 我来说说什么是京剧里的(3)

叶元清所著《明心鉴》

数百年来,京剧艺人们在戏曲的演唱中运用十三辙,已经非常的成熟了,不过很多艺人会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有所偏好。比如,闭口音比较好的艺人会倾向于编演和演唱“一七”“壬辰”“中东”等辙口的戏,比如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他的嗓音立音脑后音比较好,唱法也是幽咽婉转,耐人寻味,所以,听他的戏闭口音的辙口发来尤为回味无穷,与众不同。比如按照“壬辰”作为韵脚的程派名剧《春闺梦》二六转流水这段唱,就非常不同凡响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段。

十三辙在歌唱中的作用 我来说说什么是京剧里的(4)

京剧大师程砚秋(右)演《春闺梦》

这段唱的部分唱词是:

“【西皮二六】可怜负弩充前阵,

历经风霜万苦辛。

饥寒饱暖无人问,

独自眠餐独自行。

可曾身体蒙伤损?

是否烽烟屡受惊?

细思往事心犹恨......”

因为有些辙口的唱词,易于穿鼻和音色嘹亮响堂,那么开口音比较好的艺人,那就比较喜欢“怀来、言前、江阳”等辙口的戏以及唱段。比如京剧大师谭富英先生,因为他的开口音响亮而挺拔,所以,新谭派最受欢迎而他也喜欢发挥的,就是很多韵脚是开口音的辙口,比如他的代表作《捉放曹.宿店》那段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一轮明月照窗下”,“花发辙”的韵脚谭先生唱来尤其痛快淋漓,让人心情激动难以平静!由此可以窥见剧中人物激烈的思想斗争,通过谭先生的演唱而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此段唱腔也成为了谭富英先生的经典唱段代表作。

十三辙在歌唱中的作用 我来说说什么是京剧里的(5)

京剧大师谭富英(左)演《捉放曹》

这段唱的部分唱词是:

“ 【慢板】 一轮明月照窗下,

陈宫心中乱如麻。

悔不该心猿并意马,

悔不该同他人到吕家。

吕伯奢可算得义气大,

杀猪沽酒款待与他。

有谁知此贼的疑心(呐)太大,

拔出剑将他的满门杀......"

我这里举的两个例子说的两段唱腔,不是别人不唱这样的段子,而是同样的唱段,人家就比你唱得好,这也是大师往往明白自己的优势,而去设计和演唱,最大限度的符合和发挥自己优势特点唱段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种情况,唱戏学戏的人也会常常遇到,那就是十三辙“壬辰、一七、言前”这三辙,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儿化音的,熟称:小辙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壬辰、小一七、小言前”,老艺人们总结称之为“十三道大辙,三道小辙”。

十三辙在歌唱中的作用 我来说说什么是京剧里的(6)

京剧中有三道常用的小辙口

其实,除了这三道辙口有儿化音,“怀来、灰堆”二辙也有部分字音有儿化音,这样的结果就使京剧中可念字音增加了不少,并且可以将两三个辙口的字念成一个辙口,非常有意思,比如:“李家婶儿,带上你的女儿,喝口茶水儿”本来是三个辙口,现在因为儿化音的原因,“壬辰、一七、灰堆”辙,都统一到一种辙口“灰堆”中了。

上面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什么是“十三辙”以及它有什么特性和它的来龙去脉,我想虽然不是长篇大论,但是相对戏曲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已经明白了我说的,并且对“十三辙”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