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用成语及用法(考试中语文复习之词语)

关于词语的考查吧,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是难原因还是在于同学们的基础掌握的不是很扎实,有一些字词总是给弄混淆了,所以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几个成语辨析的方法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中语文常用成语及用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常用成语及用法(考试中语文复习之词语)

高中语文常用成语及用法

关于词语的考查吧,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是难!原因还是在于同学们的基础掌握的不是很扎实,有一些字词总是给弄混淆了,所以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几个成语辨析的方法。

词语-成语

一、 成语辨析的八种方法

1.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例1.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平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解析:成语“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形容数量很多,散布的范围很广,而“几座白色的油井房”则说明很稀少。这样二者的意思刚好相反,相互矛盾,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2.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2.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无系统的训练,小张的工作总是千疮百孔,很让领导和同事无奈。 解析:成语“千疮百孔”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它本来比喻破坏很严重或弊病很多,这里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工作失误,词义过重,夸张失度。

3.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例3.班会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解析:成语“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做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通,是个贬义词,而本句主要意思是赞扬同学的出从口才,显然该成语不符合该句语境。

4.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例4.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解析:成语“滔滔不绝”是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其适用对象是“人”,这里用来描述汽车,显然是不恰当的。

5.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例5.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解析:成语“行云流水”是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很自然,就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不受拘束,而句中由于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色,显然与语意不符,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6.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 例6.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我们合理运用统筹方法,就会事倍功半。 解析:成语“事倍功半”的意思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中却把它跟其语素位置不同、语意也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7.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 例7.当我国羽坛健儿在今年的苏迪曼杯决赛中,以三比零战胜印尼队勇夺冠军的那一刻,体育馆内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解析:成语“振聋发聩”的意思是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而该句在使用中,只断取了“振聋”的意思,却抛弃了“唤醒糊涂的人”之义,从而导致误用。

8.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例如: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解析:成语“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的“笑了起来”意思雷同,所以纯属多余。 总之,我们在解答成语使用试题时,一定要认真审视句意,根据句意来判断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同时,在日常读书和写作中,要注意正确使用成语,碰到拿不准的,就得勤查词典,这虽是笨功夫,但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

二、近义词辨析题解题技巧 近义词辨析题在中考中经常出现,但因为近义词“易混难辨”,学生答题时往往分辨不清,不知如何下手,所以该题得分不高。其实,做近义词辨析题,除了平时做题积累,识记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之外,答题技巧也是得出正确答案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以下面几组近义词为例阐述之。 易混近义词往往由两个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是相同的,一个语素是不同的,两个近义词的不同点就是出现在这两个不同的语素上。例如:渡过、度过,必须、必需,篡改、窜改,侦查、侦察,消逝、消失,沟通、勾通,抱怨、报怨,取缔、取消,而且、反而,只要、只有。

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字形上去区分。 例如:渡过、度过,这一组近义词,我们只要区分出“渡”与“度”的不同,两个近义词就不易混淆了。从字形上看,“渡”跟水有关系,主要用于过江河湖海,可引申为“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而“度”通常用于时间方面,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岁月”等。

2.从词性上去区分。 例如:必须、必需,这一组近义词,前者是副词,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者是动词,作谓语,使用对象一般是物品、物资、人力、资金等。

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 例如:篡改、窜改,前者涉及的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如理论、政策、学说、历史等,尤其强调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后者涉及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成语、文件、文章、古书等。

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 例如:侦察、侦查,前者用于军事,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等进行的活动;后者用于公安、检察等司法部门,指为了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而进行的调查。

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 例如:消失、消逝,前者侧重于事物或现象从有到无这个结果,在变化中历时较短;后者侧重于事物或现象过去了或不见了,这个过程历时可长可短。

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 例如:沟通、勾通,前者指双方互相通连,是中性词;后者指暗中串通和勾结,是贬义词。

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 例如:抱怨、报怨,前者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不对,埋怨,词义较轻;后者指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词义较重。

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 例如:取缔、取消,前者特指明令取消或禁止,一般用于政府对不合法的言论、活动、书刊等明令取消或禁止;后者泛指废除、去掉,不一定是通过命令强制的,也不限于上级对下级。

三、关联词的辨析

1.题型: 判断句子或语段依次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一般和二字或四字词语辨析一起考查。

2.考查特点: 主要考查的是关联词前后是否搭配合理,或者用在题干句子中是否恰当。涉及句子中的选材一般来源于课外,部分有热点特色。

3.方法突破 关联词的辨析也要注重词语的积累和分析。

以下是涉及此考点的解题技巧:

(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 运用关联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复句和句群的内容,同时要理清分句间的关系。所谓明辨关系,是指能明辨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明辨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往往会导致虚词的误用。

(2)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选填关联词语必须理清句子的结构层次。在分析推断句子的关系时,不能简单从局部入手,一句接一句地分析、推断,这样的推断往往在局部上是可行的,但从全句或全段来看就可能行不通。所以应先通读所提供的文字,把握全段内容,从宏观入手, 先分析、推断第一层的关系,然后依次类推,逐层分析,推断句子的层次。在此基础上选填关联词语就比较可靠。

( 3)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 所谓已知条件,即所提供的语段,以及有时可能保留的个别关联词语。大部分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分析句子间的关系,选填词语。如果题干已有一个关联词语,看哪个能与它搭配,这样答题就容易多了。

(4)先易后难,化难为易,注意利用选择题型。 中考对关联词语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因而可以充分利用排除法,即不一定每一一个空都要确定,有时确定好两三个空也可确定答案;当然也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把所选的词语带入到句子中阅读判断。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