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关于学校的家书(为何让学生上课哭成泪人)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近日

在一堂语文课上

老师为学生讲《与妻书》时

同学们被深深打动

潸然泪下

点击链接观看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E2NDUwMA==&mid=2657155696&idx=1&sn=d7a86cffbeff9be103ed37c1257c38d2&chksm=bd2deb4b8a5a625dc8b3e5f43178fa58e50acc61e5da1784b5019474981b6df2ff51322e4278&token=74688573&lang=zh_CN#rd

一封关于学校的家书(为何让学生上课哭成泪人)(1)

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

1887年林觉民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

青年时,林觉民接受民主革命思想

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之后与陈意映结婚

1911年4月24日深夜

在参加广州起义之前

无比思念爱妻陈意映的林觉民

写下《与妻书》

之后,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

被俘后从容就义

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与妻书》节选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在信息通讯不发达的年代

尤其是战争时期

家书是传递思念、喜报平安的最好方式

一封家书就是一段历史

它记录着

革命前辈的忠肝义胆

勇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千里相隔的倾诉衷肠

至亲骨肉的生离死别

……

一封封柔情家书,一篇篇精神宣言

是什么让先辈们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

坚定信念、视死如归?

细细品读

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寻得答案

左权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

一封关于学校的家书(为何让学生上课哭成泪人)(2)

志兰:

就江明同志回延之便再带给你十几个字。

乔迁同志那批过路的人,在几天前已安全通过敌之封锁线了,很快可以到达延安,想不久你可看到我的信。

希特勒“春季攻势”作战已爆发,这将影响日寇行动及我国国内局势,国内局势将如何变迁或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我担心你及北北(左权将军唯一的女儿左太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重复说我虽然如此爱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不多谈了,祝你好!

叔 仁

五月二十二日晚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不幸牺牲,年仅37岁。

这封家书是左权同志殉国前3天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信件是在左权牺牲噩耗传回延安后,才送达刘志兰手中。

一封本是“再带给你十几个字”的深情家书,满载思念和关爱,却成了临终绝笔。

一封关于学校的家书(为何让学生上课哭成泪人)(3)

1940年8月,左权送夫人刘志兰赴延安学习,夫妻分别时与怀中的女儿左太北合影。

一封没有发出的家书

一封关于学校的家书(为何让学生上课哭成泪人)(4)

母亲、哥哥:

我在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从延安到东北来,同年十二月彩琴带淮北来东北。在东北两年多了,我们身体都好。彩琴又生一女儿,名字叫东北,很像淮北,快能走了,满健康。彩琴原先身体不好,生东北后保养得好,现在很壮很胖,请勿念。

我在延安就做炮兵工作了,因我在苏联学习的炮兵,我很喜欢这工作。到东北后,人民炮兵大大发展,我很高兴地做着,身体比过去更好了,工作精力更大,工作也还顺利。

东北发展很快,我想不久我们就要打进关,与华北会合,胜利(这次是真正的胜利了)与家乡见面,希望母亲、哥哥、嫂子及小侄等健康,均团圆见面才好!

苏北及山东打仗很多,听说家乡年成很坏,不知家中如何?

母亲健康否?哥嫂健康否?如有可能,请写个信来,因山东、苏北、东北已可通邮,写信是可以寄到的,只是慢点,不要紧。

苏北及山东跑反,士杰及坤一、小玲都跑到东北了,后找到我们,现分配在哈尔滨工作(公安局工作),他们都好,在东北坤一又生了儿子,名字叫七七(因七七生),一切都很好。还有其他朱家妹妹跑到东北,我等未找到他们,后来又都回山东及苏北了,我只接到陈爱华一封信,她写信告诉我她回山东去了,我同她也未见过面。

听坤一说,大卓在跑反中失掉(走失),现找到没有?

母亲是否仍在二姐家住?二姐家境情况如何,各亲友情况如何?均请赐知。

因为记挂母亲及哥嫂,去年六月曾派人到山东送信并附相片给家里,因山东打仗,都没送到,至今家中情况不了解,常觉不安,特别母亲年迈,是否健在,时刻不忘,务请哥哥据实详告,如仍健在,请多予侍奉,以期胜利后还能团圆,至盼!

各子侄辈,仍希统统推动他们出来参加革命工作或学习,才不致落到时代后边,甚至做对人民不利的事情。此事情请哥哥多负责领导他们。

祝阖家平安!

敦仲敬上九月八日

(书信为节选)

这是一封没有发出的家书。写信人是曾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的朱瑞,收信人则是他远在江苏宿迁老家的亲人。

朱瑞,又名朱敦仲,1946年10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1948年7月,他从前线回到哈尔滨,参加东北野战军司令部讨论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计划和准备工作,组织决定让他留在后方,但他坚持要求上前线指挥作战。

在即将奔赴辽沈战役前线之时,朱瑞给在家乡的母亲和哥哥写了一封信,并委托一位到哈尔滨出席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的山东工人代表转交。

1948年9月10日,朱瑞告别妻女从哈尔滨急赴辽宁锦州前线,10月1日,朱瑞牺牲于义县战场。

噩耗传到哈尔滨时,那位工人代表尚未返回山东,遂将信件送还给朱瑞的妻子潘彩琴。此后,这封信一直珍藏在潘彩琴身边。直到1994年潘彩琴离世,朱瑞的这封家书和其他遗物由其亲属捐赠给哈尔滨烈士纪念馆。

朱瑞自1925年赴苏联学习到1948年战死沙场,其间一直没有回过家乡。

他在狱中给爱人写下家书,却不知妻子已经牺牲

一封关于学校的家书(为何让学生上课哭成泪人)(5)

“叔振同志:

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兄嫂。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革命的敬礼。

刘伯坚

三月二十日于大庾”

1935年3月4日,江西信丰县塘村山区发生了一场红白两军进行包围与突围的恶战。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部队,将头晚宿营于此的中共赣南省委、省军区2000余人重重包围。率队突围的红军将领刘伯坚,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身中数弹,不幸负伤被捕。

在狱中,刘伯坚自知必死无疑,给亲属写下了遗书。

然而,刘伯坚并不知道,在他给爱人王叔振写这封信之前,妻子已先他一步在闽西游击区光荣牺牲了。

3月21日,刘伯坚壮烈牺牲在江西省大余(大庾)县金莲山时,年仅40岁。

一封家书,更是一封立志报国的“宣言书”

一封关于学校的家书(为何让学生上课哭成泪人)(6)

爸妈:

大场失守后,东战场再也不能乐观了……日军攻吴兴,菱湖也不成安全之区了,我想或者会搬到安徽,我也希望搬到安徽。

我是为了读书而离爸妈到上海来的,可是到现在读书也不成了,上海的环境也可想而知。我感到自己太无用,不能救国也不能助家,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容(允)许这样的。

我现在立志到陕北……我相信那里能够造就我,报效国家。时间不允许我得到爸妈的允许而行,但我想是不需要的,(爸妈)一定允许我的。我深感长者之爱,但命运不允许我侍奉左右了,我是要远离爸妈了。也许将来还有见面的机会,也许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爸妈不必伤心……我下最大的决心达到目的,尽力打破一切困难。

敬祝

安康

再祝

我们得到最后胜利

传馥

这封书信是王传馥于1937年12月奔赴延安前,写给父母的信。

王传馥1937年参加革命,1941年1月,他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敌人逮捕。后来,王传馥组织狱中同志发动茅家岭暴动,为掩护同志安全越狱,他被敌人打伤,并再次被捕。1942年5月,王传馥惨遭敌人活埋,时年22岁。

1941年底,父母在长子王传馥投身抗日杳无音信的情况下,不顾时局之艰、战争之危,又坚定地送时年14岁的六子王传洪参加新四军。

直到上海解放后,父母才知道王传馥牺牲的消息。

这封家书没有一个字,但收信人却为之痛哭

一封关于学校的家书(为何让学生上课哭成泪人)(7)

陈毅安和夫人李志强合影。

陈毅安,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秋收起义后随部队到井冈山,历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长沙战役中任前敌总指挥。1930年,在一次掩护军团机关转移时牺牲,年仅25岁。

陈毅安生前,经常与妻子李志强写家书联络,并约定如果他牺牲了,会把一封没有写字的信寄给她。

1931年,已经失去通信很长时间的李志强,终于接到丈夫从上海寄回的一封信,这封信里装着两页素白信纸,信纸上未写任何文字。

一封关于学校的家书(为何让学生上课哭成泪人)(8)

非原件,资料图

这封“无字书”,就是陈毅安在牺牲之前就写好信封,装上空白信纸,交给可靠的同志,嘱咐这位同志如果他不幸战死,就把信寄出,以免家人挂念。

这些在烽火岁月书写的家书

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抒发着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而不惜英勇献身的赤胆忠心

致敬

(转载请注明来源解放军报微信;参考资料:解放军报、央视新闻、学习时报、新华社、《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信中国》等)

(解放军报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