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中)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中“小练笔”指导艺术赏析

张敬义

●读写结合点要选得活。着眼于写法的迁移;着眼于语言的重组和扩展;着眼于内容的生发。

●习作素材要选得新。与课文内容的结合;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与学生的思想结合。

●指导练习要扎实。注意练习的层次性;注意趣味性;注意多鼓励。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中)(1)

中央教科所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听完于永正老师教学的《再见了,亲人》后,曾这样评价:“我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的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挤进去了”说明于老师重视了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确实让‘写’占有一席之地;“挤得很巧”则说明于老师能够选准读与写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新鲜的习作素材,指导具有艺术性。现撷取于老师读写结合的几个精彩镜头共赏之: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中)(2)

镜头之一:《月光曲》是一篇景美情深,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的课文。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既注意了实在事物的描写,又注意在写实的基础上产生美妙的联想。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联想的美妙,学习本文的写法,于老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训练:

首先,出示“月光照进窗子里,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窗外显得格外清幽。”问学生:“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了吗?”学生回答:“不是,这是比喻,把月光比成银纱。”于老师总结:“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板书:联想)联想部分一般都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进来,这是很重要的标志,当然也有没有的。请读读第9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学生默读第9节,边读边划。于老师指名读联想部分的句子,然后进一步总结:“同学们,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涛发出的阵阵涛声,这些都是由贝多芬弹的《月光曲》引起的。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保留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接着,于老师出示描写大公鸡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圈划出联想的句子读一读。

最后,于老师出示一段描写荷花的文字,让学生加上联想的内容。如一个学生把“挨挨挤挤的荷叶”联想成“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另一个学生则把“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联想成“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姑娘,躲在荷叶的背后”。

儿童的联想语言富有创造性,但是创造性必须以一定的“范型”为基础。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的作用;接着让学生进行了两次圈划练习,领悟写法;最后让学生加联想的句子,实际练笔。这样,针对学生的习作实际,以课文为榜样,以模仿为手段,提供可借鉴的写作方法。整个指导过程于细微处下功夫,层层推进,丝丝入扣,点点入心,扎实有效。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中)(3)

镜头之二:在学生读懂、读熟《新型玻璃》之后,于老师说:“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接着说:“‘自述’是什么?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然后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于老师特别强调:“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

于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把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把“我”变成了“物”。请看一个孩子写的《吸热玻璃自述》:“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我衷心地希望为您效劳。如果您把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您家就不要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因为我可以在夏天挡住阳光,冬天挡住冷空气,所以如果您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得关节炎什么的。现在您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您把我买回去,我会热情地为您效劳。”

儿童语言的学得大致经历“不理解—理解—能运用”三个环节。经历两次飞跃:即“不理解—理解”属于第一次飞跃,“理解—能运用”属于第二次飞跃。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第二次飞跃的难度远远超过第一次飞跃。怎样加速第二次的飞跃,促进“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呢?方法很简单,积极尝试运用。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心理词汇是按照使用频率高低排列的,频率高的在前,检索所需的时间比较少。于老师设计这项练习,让学生在熟读的前提下,在课堂内模拟一个语言交际环境,进行角色转换,从而使学生有效地继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促使学生吸收与消化范文的语言材料,将范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然后外化出来,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中)(4)

镜头之三:教学完《再见了,亲人》一课后,于老师对学生说:“这一课写的是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和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话,这叫‘话别’。既然是‘话别’,就不是一方的事。想一想,这时,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要知道,这些要回国的战士都是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战友啊?朝鲜人民怎么舍得他们走呢?怎么能不回忆起往事呢?”然后,于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请他们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于老师“借题发挥”,让学生写朝鲜亲人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课文中志愿军对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既是学生习作的“样式”,又是习作的背景材料,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故事则丰富了习作内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把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最可爱的人可歌可泣故事的追忆,单向的“话别”成为双向的、名副其实的话别,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请看一位“小金花”写的一段话:“志愿军叔叔,我应该唱支《捣米谣》为你们送行,可是,我怎么唱出来呢?我多么想把你们留住!我妈妈牺牲以后,王叔叔就像爸爸一样关心我,给我送吃的,送穿的。我更忘不了罗盛教叔叔,他为了救我们的小伙伴崔滢,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叔叔,我长大了一定到中国去看望你们,一定为你们唱《捣米谣》。叔叔们,再见!”难怪张田若先生高度评价:“这个写的教学环节设计得精彩之极!妙不可言!把课文教活了。”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中)(5)

镜头之四:于老师教学完《全神贯注》一课,别出心裁地引导学生模仿茨威格的话(“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写“名言”。小学生在于老师的指导下真的写出像模像样的名言。如“学习能给我们营养,就像母亲哺育我们,给我们乳汁”,“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只有学和问,才能学好学问”,“最有出息的人是最谦虚的人”……

小学生能写出让人心动的名言真是不可思议,但看一下于老师的悉心指导就不足为怪了,正所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首先注重鼓励。“其实,名人写名言,老百姓也能写名言,农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老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我们在座的是未来的名人,都能写名言。”其次注意练习的坡度。在学生动笔之前,先做了一个示范“比如我写一句:‘啊,干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鼓励”和“示范”使学生走向成功。

众所周知,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路,读写结合能使学生的读与写两种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反复实践的人多,能找到读写结合的特点和规律的人少,因而导致一部分教师十分困惑,于老师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从以上教例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中)(6)

一、读写结合点要选得活

我们从于老师众多的课例中不难发现,读写结合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选择。第一,着眼于写法的迁移。每篇课文视其自身的特点以及该阶段作文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以及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如《月光曲》一课的读写结合。第二,着眼于语言的重组和扩展。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如何让范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既要注意“学文如聚沙”的渐进性,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储备语言材料;又要注意“反复习染”的有效性,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课文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生动语言。如《新型玻璃》一课的读写结合。第三,着眼于内容的生发。大家知道,习作内容无所依附,学生的练笔就必然落空。内容的生发点往往在课文的省略处、可变处、升华处……抓住它“借题发挥”是对儿童生活、儿童情感、儿童语言和儿童智慧的唤醒。如《再见了,亲人》、《全神贯注》的读写结合。袁枚说得好“但肯寻诗便有诗” ,我们老师只要有了训练意识,只要肯“寻”,每篇课文都能找到好的结合点。

二、习作素材要选得新

有人盛赞于老师选择习作素材别具匠心,的确如此!一是注意了与课文内容的结合。于老师把课文当作信息源、材料库,注意引导学生摄取信息并生成新的信息。如《新型玻璃自述》等。二是注意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如《新型玻璃自述》、《话别》等。前者为自己做广告,后者为言语交际。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其乐无穷。三是与学生的思想结合。语文不仅翻译思想,不仅仅是载体,而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于老师引导学生模仿茨威格的话写“名言”对我们很有启迪。著名作家茨威格能说出名言,我们的小学生也能写出名言。从学生写“名言”已经折射出语文教育的光辉。曾鸣说:“生活是无字书,眼光敏锐的人看得见精彩的词句。书是有字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会。”由此看来,我们要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清人余学成说:“学文之事,可授者规矩方圆,不可授者,心营意造。”“心营意造”尽管不能授予,但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情感积累引导、激活学生的选材。选材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心营意造”。

三、指导练习要扎实

有了好的读写结合点和新鲜的写作素材只是具备了写的资源,要想把资源变成财富,还要选择最佳的训练方式和进程,学生才能把练笔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首先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感悟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拎出读写结合点,进行必要的铺垫练习或示范,化难为易,然后进行练笔。其次要注意趣味性。趣味来自结合点的巧和习作素材的新。第三点要注意多鼓励。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说:“每一种学习过程都有其运动的、观念的和激情的成分。”一旦学生的习作伴随着激情,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丰富,会更深刻,自然会“情动而辞发”。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中)(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