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经典片段下坡(经典电影史上最著名的)

电影经典片段下坡(经典电影史上最著名的)(1)

最初,电影的诞生是作为一种记录现实动态影像的技术工具而创造发明的,因此,早期的电影摄影机,仅仅是作为记录现实的技术工具而存在。

那时的电影,一个镜头就是一部片子,比如世界上最早的电影之一——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该片仅由一个全景镜头拍摄而成。

电影经典片段下坡(经典电影史上最著名的)(2)

世界上最早的电影之一——《火车进站》

但是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电影的拍摄出现了镜头的分切,此时电影已经不再是对现实存在事物简单的物理记录,而是对虚拟故事和现实事件的重新建构。它所呈现的不仅是现实的表象,更是事件的内在精神本质。镜头分切的诞生,使电影从最初的一项技术发明,成为一门独特的视听艺术形式。

镜头的分切根据镜头拍摄时间的长短分为短镜头和长镜头。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持续时间的长短,长镜头经常是持续时间比较长,而短镜头反之。

在本篇内容中,小编将结合经典电影,为您展现镜头分切中短镜头的无穷魅力。

短镜头

一般来说,我们把短于10秒的素材称为短镜头,长于30秒的素材称为长镜头。

短镜头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迅速、清晰、准确、并且富有表现力地传递剧情内容,使导演目的明确地引导受众去顺应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走向,获得既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同时,它可以有效地舍去那些受众毫无兴趣的内容和缺乏戏剧意义的时间与空间,给予创作者进行内容选择和情绪调整的诸多机会,从而使创作者对影视时空的压缩和拉长获得极大的自由。也就是说,镜头分切得越短,镜头转换的频率越快,那么,创造影视时空假定性和主观性的机会也就愈多。

电影经典片段下坡(经典电影史上最著名的)(3)

《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台阶

短镜头组接的艺术效果,构成了影视语言的许多修辞方法。比如,时空的压缩、拉长、叙事的省略、扩展,以及通过镜头组接形成的暗示、象征、排比、比照等深层意义。在1925年,由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中,就对“敖德萨台阶”这个经典场景,做了拉长时空的处理。在现实生活中,从上到下跑完敖德萨台阶最多只需要几十秒钟。爱森斯坦却用了150多个镜头,细腻地展示出该场戏的各种人物状态,组接起来的镜头长度接近6分钟。“敖德萨台阶”也成为了电影史中最为经典的片段。

电影经典片段下坡(经典电影史上最著名的)(4)

电影《西线无战事》截图

在电影《西线无战事》中,最后一个镜头是主人公钻出掩蔽所,去捕捉战壕边上的蝴蝶,他伸出手臂,接下来的镜头是他正要抓捕蝴蝶的手的特写,突然手猛地抽搐了一下,然后手掌松开垂落下去,不动了。观众看到这里,都明白他已经被敌人打死。这样的镜头语言,既是一种省略,又是一种暗示。它较之用全景镜头表现整个人被打死,就显得更简洁、含蓄,也更具感染力;同时还能够使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空间,在似乎只有局部意义的画面里,却延伸出更全面、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即残酷的战争会使年轻生命如此轻易的消逝。

电影经典片段下坡(经典电影史上最著名的)(5)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截图

在美国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导演对短镜头的使用极赋新意,影片借助内景构思精彩的短镜头堆积使用,成就了女主编的地位和个性;借助于外景短镜头的集中堆砌,成就了年轻女主角求职于陌生工作岗位、面对女霸头上司、所遇到的将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艰辛与无奈,使该片称谓美国年轻一代的求职教科书。

短镜头的组接,是影视艺术推进叙事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创作者通过影视化思维,对镜头的表现对象进行主观化分析,选择提炼出拍摄对象蕴含的某些较能揭示本质和极富于表现力的内容,通过剪辑师对镜头素材的创造性编织组接,获得更加艺术化的银屏幕效果,从而形成作品整体或某些段落的独特的镜头语言色彩,进而作用于影片节奏与作品风格的形成。

推荐阅读

电影经典片段下坡(经典电影史上最著名的)(6)

编 辑 | 龙 一

责 编 | 圆 圆

电影经典片段下坡(经典电影史上最著名的)(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