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代表相声(侯宝林年轻时说相声就不带脏字)

侯宝林代表相声(侯宝林年轻时说相声就不带脏字)(1)

上世纪40年代初,青年侯宝林在天津成名,与自幼在津作艺的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堃平分秋色。提起天津,侯宝林总说:“我这个演员是天津观众捧起来的,是天津师友教出来的。”这个“教出来”,确有其事。

1940年初夏,南市燕乐戏院前台经理李恩甫、后台经理于家锡和天津影剧业公会的周恩玉相偕去北京邀角儿,在天桥发现了侯宝林。三位邀角儿人断言,侯宝林必在天津大火,原因有二:一是年轻有为,才识过人,段子有新意;二是声音脆亮,字清口净,语言文明,不卑不亢。那时侯宝林的相声就没有脏话,也很少低级庸俗的笑料,可称出淤泥而不染。

侯宝林愿意来津献艺,只是需要一位伙伴同行。三位邀角儿人结合相声表演规律和天津人的欣赏习惯,决定找一位年长、活宽、外貌憨厚的中年艺人,给侯宝林捧哏,选中了比侯宝林大十八岁的郭启如(后改名郭启儒)。

侯宝林代表相声(侯宝林年轻时说相声就不带脏字)(2)

侯宝林与郭启如初来天津时,对社会风尚、地方语言、生活习惯等不甚明了,燕乐的检场杨松亭主动当侯、郭的民俗顾问,带他们去估衣街、北大关、南门脸、娘娘宫、玉皇阁、东浮桥等处观光,熟悉市民生活。侯郭二人了解到许多民俗,回来后又一起考虑如何用于表演。

侯、郭初来时上中场,报了三十段相声。一年后升为倒二,补报三十段轮换演出。《拴娃娃》原以北京为背景,《红事会》列举的也是北京的婚嫁习俗,杨松亭帮他们改成天津事。《大相面》《规矩论》《学四相》等地名、物名、称谓,也都做了修改,演出后听取意见再改。

演反映青楼生活的《打电话》,杨松亭让侯、郭加一段“管仲设秦楼楚馆”的叙述,用陈士和说评书的语气,构成笑料然后入活,以示他们这段与众不同。通过广播轰动津门的《粥挑子》,原为打粳米粥、买糖麻花、油饼,杨松亭主张改为卖面茶、烧饼、馃子,天津人听着更亲切。

侯宝林代表相声(侯宝林年轻时说相声就不带脏字)(3)

还有一位叫杨浩亭的,早年在上海警界任职,和鼓王刘宝全先生过从甚密,挚爱刘派京韵大鼓,对京剧也有造诣。他爱听侯、郭的《改行》《闹公堂》《学大鼓》,听完必到后台提出中肯意见。他满口天津话:“告诉你宝林,你学刘爷的大鼓有味儿,本钱好,可还得下功夫。不单是学刘宝全的唱,还得学他的刀枪架,要像他老人家那样钻研艺术,没完没了,准能成大角儿。”

燕乐前台茶坊叫马畅园,是个真正的大行家,如同少林寺扫地僧。他从内心钦佩侯宝林的人品、艺品,常向观众宣传侯的特长。燕乐营业久盛不衰,有一部分观众是冲侯宝林去的,马畅园就向经理提议,为相声演员增加包银。有时马畅园主动提醒侯宝林:“明天该使《闹公堂》啦!大伙儿都爱听,你们这活儿叫座儿,可又不能常演,所以轮到演的时候,在门口立个牌子报君知,这叫不能把肉埋在饭里!”

侯宝林代表相声(侯宝林年轻时说相声就不带脏字)(4)

马畅园伺候过刘宝全、白云鹏、荣剑尘等鼓曲名家,他常对侯宝林谈及这几位在津走红、创建流派;也爱聊万人迷、马德禄、郭瑞林、张寿臣等艺人的造诣和人缘、台缘。他也认为侯宝林已具备了成为名角儿的条件,只要勤修苦练,不自满,让观众信服,同行认可,自然水到渠成。

马畅园时常鼓励侯宝林边演边改,防止“艺尽人缘散”。他主张不只整段节目要有新的立意、新的处理,在使用垫话和现挂包袱上也要日新月异。只要三天听不到侯、郭的新笑料,他就以玩笑的口气说:“二位可得注意,一遍拆洗一遍新呐!”促使侯、郭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都琢磨新笑料。

侯宝林脑袋瓜子好使,左右逢源,常把看到的、想到的成语、歇后语、俏皮话,还有刚学会的唱段告诉郭启儒,一块儿研究上台怎么使,像小段《礼貌》《比》《学唱日本老生》就是这么来的。

侯宝林代表相声(侯宝林年轻时说相声就不带脏字)(5)

马畅园给侯宝林介绍了两位周先生。第一位是身居显宦、文质彬彬的周大文。当时周大文在北京任高官,仍不时抽暇来天津听曲观剧,群英、燕乐都为他留有包厢。有时他通过马畅园点侯、郭演《戏迷杂学》。马畅园到后台嘱咐:“可得全着点,新鲜着点。”

还有一位“瓷器周”,在南市荣吉大街开“永盛瓷器行”,离燕乐戏院很近。他听过侯、郭的相声后,认为好在不贫不厌,格调清新,托马畅园请侯去串门,顺便选些生活用品。侯宝林去拜访求教,周高兴地说:“你嗓子好,台风正,可是光能唱不行,还得全面发展,多使文哏,像《讲四书》《三字经》《白字会》。”并详叙了他听过的《批三国》,鼓励侯演这个节目。

侯宝林代表相声(侯宝林年轻时说相声就不带脏字)(6)

不久,侯、郭演出《批三国》,以甲乙探讨“三张断三桥”,也就是张飞断当阳桥、张辽断小石桥、张任断金雁桥,又讲解“三妻”,即刘备抛妻、吕布恋妻、刘安杀妻为主,结尾以“打这儿起刘安一直打光棍,谁家的闺女也不敢嫁他——怕他给宰了!”构成包袱。

“瓷器周”提出馈赠瓷器,侯宝林坚辞不受,直到对方肯收进货价。侯宝林从“瓷器周”口中得到不少有关的知识,后来侯先生谈起茶具、酒具、餐具应是“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大家赞他鉴赏水平高,侯先生说:“你们不知道,我在天津南市瓷器行学过徒啊!”侯宝林正是因为虚心好学,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及时改进,所以艺术上提高得快,红得也快。他时时感念天津的这些老朋友,肯定这些位朋友、师长帮助过自己,功不可没。

侯宝林代表相声(侯宝林年轻时说相声就不带脏字)(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