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外战争失败 浊气上升与清气下降的亡国对比

通过前面两篇文章(详见文末链接),我们一方面谈了何如璋这个人从国之良将变得平庸的经历,一方面又谈了左宗棠在中法战争中的问题。何如璋无论是地位还是功绩肯定无法和左宗棠比,因此,他的“堕落”,在整体腐朽清朝统治下很正常。左宗棠到死都没有和这种统治同流合污,但结果如何?

总体上左宗棠与晚清腐朽的政坛的斗争是失败的。但是,在其奋斗过程中,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定陕甘、建立福州船政局等功绩让后人既得到了利益,更得到了精神上的榜样。也正因为左宗棠,让我们看到了李鸿章的错误是多么恶毒。

清朝对外战争失败 浊气上升与清气下降的亡国对比(1)

李鸿章与晚清腐朽政坛合流,但最终却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也让自己的孙儿承担了李鸿章家族原罪和流毒的惩罚。可以说,李鸿章也是失败的。

在这个问题上,左李之间的矛盾其实就代表着晚清两条路线的斗争。那么,这种路线的终结之战就是“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最大的不足:军人失去保家卫国的心思

中法战争与中日战争之间有着直接关系,正是因为《中法和约》导致的“中国不败而败”,让晚清的军人价值缺失。这比《澶渊之盟》后的军人价值缺失的后果更严重。

许多人都将《中法合约》与《澶渊之盟》作为“花小钱办大事儿”的杰作,特别是《澶渊之盟》更被说成是该条约为宋朝赢得了百年和平。

清朝对外战争失败 浊气上升与清气下降的亡国对比(2)

然而,其一,北宋没有和平过;

其二,辽国之所以不再主动南下,不在于《澶渊之盟》,而在于辽宋实力平衡下,辽国内部问题更多、更严重,使其无法或不敢再次南下。虽然没有南下,一直只是在鼓动北宋周边势力(主要是西夏)与宋朝的较量。

相比《澶渊之盟》,《中法和约》的效果更差。澶渊之盟后百年,北宋才灭亡。中法和约后不过36年,清朝就亡了。因此,对于一个朝代来说,《中法和约》的价值是什么呢?其实价值为0,后患则无穷。

中法战争虽然不能说中国必胜,但也不能说中国必败。其原因有三:

第一:中法战争前,包括左宗棠、彭玉麟等一大批晚清文武官员,仍然为了传统儒家思想而奋斗着。甲午战争后的将领们则大都为了个人和庸俗人际关系的利益而奋斗,缺少了左宗棠、曾国藩时代的那种虽然有意见但不会耽误国家大事儿的精神。

清朝对外战争失败 浊气上升与清气下降的亡国对比(3)

第二:中法战争时期的中国,要名将有名将、要能打的将领有能打的将领,同时又是晚清发展最好的时期。而这之后的历代战争都没有这么好的情况,中法战争这种刚要“真打”就被人为地打断了完全不同。

第三:法国有沙俄,法国和沙俄却有英国和德国,列强间的矛盾并非铁板一块儿。因此,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很难说。无论你还是他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国际列强间的不同观点,问题的关键是,“真打”刚要打就被停止了,说啥都是打嘴皮子儿。

明治维新为何可以成功?我们的洋务运动为何会失败

除了上述问题,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中日两国的改革为何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综合来说,主要看两个问题:

一是皇帝(最具权力的人)的支持;

二是因为“维新派”一次次的小成果让守旧派无法反对,从而得到了举国支持。同样,晚清也需要不断地小胜甚至小败来聚拢民心,提高改革派的掌控力。

清朝对外战争失败 浊气上升与清气下降的亡国对比(4)

左宗棠为什么要对沙俄提棺出征、为何要在72岁高龄挂帅出征主持福建海防支援台湾,为什么左宗棠临终之前都不能原谅慈禧、李鸿章妥协投降?

就在于辞职成功的左宗棠看到了问题的核心,即中国由不弱变弱的根源就在于慈禧以及最大的抬轿子的人,抬轿子的人太多了,真正为朝廷、为民族着想的人太少了。

问题就在于:此一战,包括伊犁一战,如果打得像模像样的话,将会让“洋务派”获得“统一”,洋务派也分“妥协派”“抵抗派”、保守派也分“妥协派”“抵抗派”。

如果,伊犁之战、中法之战即使不能获得大胜,其实只要是小胜、平局就能让“洋务派”中的“妥协派”势力低微、保守派的“抵抗派”和“妥协派”都会有一定的扭转。

“左氏改革”希望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自我掌握技术,逐步实现自强。通过一场战争,让更多的“左氏改革”思想获得认同。有了权力之后,就可以让慈禧不得不重视,不得不进行真正的改革。

然而这一切都被“权谋智商非常高”的慈禧看出来了,通过和李鸿章的合作,慈禧与洋务派的主体投降派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亲密合作。最终,养虎为患。

清朝对外战争失败 浊气上升与清气下降的亡国对比(5)

1885年不败而败后,清廷的军方、政界彻底进入“卧金尝胆(越自强自己的物质利益越多,越对外妥协)时代”。

一切都在走向“表面繁荣”下的肮脏。最终,腐朽的清朝被养成老虎的日本人彻底打倒在地。1895年的中国从“不弱之国”变成弱国。1900年,又因为慈禧的癫狂而由“弱国”变成“孱弱之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权谋是封建社会官场的必然,但如果只为了自己利益的权谋那么只有误国误民一个结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