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

引文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1)

大家一起来读史:成也太子败也太子!

公元576年,北周皇帝宇文邕召见名臣贺若弼,问他太子能不能够托付将来,贺若弼回答说:太子没有过失。

这样的回答激怒了贺若弼的老朋友、名将王轨。

王轨质问贺若弼,你我私底下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在面圣的时候,你却说了假话,为太子打圆场?

贺若弼解释到,这就是老兄你的不对了。这样的大事,能够随便表态么?搞不好就是灭族啊!你没听过“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的老话么?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2)

这是《资治通鉴》和《隋书》中都记载过的一则往事。

我读了这段历史后,深有感慨。

古代官场险恶,大臣最得罪不起的除了皇帝,恐怕就是太子了。

所以,纵观古代历史,像王轨这样急于公心的大臣不多,而像贺若弼这样慎于私身,明哲保身的大臣却比比皆是。

由此,我想到了商鞅,商鞅难道就参不透这样的利害关系么?对他来说,真可谓是“成也太子,败也太子”。

此话怎讲?听我说来!

正文

治理国政,从大的视角来看,关键要看两大方面:一看拿主意,二看执行力。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3)

一、 画策帝国路

就“拿主意”方面来说,秦孝公是公元前362年上位的,他上位之初的形势可谓是岌岌可危。

其他诸侯国,无论大小,大都瞧不上秦国,平常会盟根本不带秦国玩,就连楚国也视秦国为夷翟。

于是,颇有一番雄心的秦孝公发愤,向天下发布“求贤令”,谁可以让秦国富强起来,他就与谁共富贵。

这才吸引了金凤凰,有了公元前361年的商鞅入秦。

一个是想要发愤图强,但却苦无良策的明君秦孝公;一个是主意在胸,但却苦无施展之处,不见伯乐的落魄士子公孙鞅,两个人的相见,可谓是天作姻缘,一拍即合。

所以,商鞅出主意,孝公拿主意;耕战蓝图一出,变法之策遂定。

这就是第一步,拿主意。君臣二人确定了秦国未来要走的方向(富国强兵)和路子(内重耕织、外重军功,法令治国,变法强国),第一步就大致完成了。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4)

二、执行看态度

剩下的就是不得有半点马虎的第二步:执行力。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分两个阶层来看:

(一)、官吏和贵族阶层。这些人又可以分为三个派别。

1、积极支持新法的官僚和贵族。

我们可以称他们为革新派,其核心人物就是秦孝公和商鞅。

这对君臣组合,既是拿主意的人,当然也是执行力最强的核心人物。除此之外,还有包括景监在内的一部分官吏,他们是核心人物的追随者,也是保证新法落实的中坚人物。

如果我们把这个时候的秦国比作一辆即将轰隆隆启动的战车的话,那么以孝公和商鞅为核心的革新派无疑是将这辆战车踩下了离合器,点火,挂挡,启动了,虽然他们只是个新手,或者说菜鸟。

2、坚决反对新法的贵族官僚。

这些人有很多,可以称为守旧派。他们当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身居要职的老臣甘龙、杜贽,他们其实是横在新法面前的巨大障碍,他们想要狠狠地踩住帝国战车的离合器和脚刹,一踩到底,不放松。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5)

3、无所谓支持还是反对,或者说态度不很明显,他们包括一些按部就班者、徘徊观望者。

这些人当中,最为耀眼的应该是太子,对太子来说,推行新法,对他的利益没有多大损害,起初他可能也就是一个徘徊观望者。

但是对于太子周围的近臣们,尤其是宗室们来说,他们几乎是必然要反对新法的,因为商鞅变法首先要削弱的就是宗室的地位和待遇:无军功,就要被开除属籍。

因为秦孝公的主意已定,反对者们知道无法撼动,所以就只能寄希望于太子,因为太子将会是未来的国君,太子的态度决定着大秦后边几十年的“游戏”规则。

而且即使就当时来说,太子也可以成为守旧派们应对革新派的法宝,这个我们稍后说。

所以,太子是革新派和守旧派都要拉拢的对象,他的事情将决定着秦国这辆战车所挂的挡位。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6)

(二)、广大秦国百姓,包括平民和奴隶。

大秦这台战车的正常行驶,除了需要官僚阶层的努力外,万万不能忽视的就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的参与。

有了他们的参与,才能保证新法的执行力,他们也是新法所要面对的最主要的对象,没有他们的参与,战车就不能正常跑起来。

但是他们也几乎是最不关心新法的人,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能维持生存都属不易,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那是基本不可能的。

自己的苦自己受,在那个社会,他们不指望“肉食者”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因为“肉食者”毫无公信力可言,谎话连篇。

可是,商鞅的新法,尤其是军功爵制,对于想要跨越阶层的普通百姓来说,确实是一个机会。

新法要想推行,就必须要让广大百姓参与进来,要让他们懂法,可是如何才能唤起他们的自觉心呢?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7)

商鞅想到了一招,就是被后世广为传颂的那个“徙木立信”。

商鞅在闹市中心,立了一根七八米长的木头,说要公开招募一人,只要此人能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就算完成任务,赏金10金。

百姓都不知道官府唱的是哪一出,所以一直徘徊观望,怕搞出什么乱子来,直到商鞅将赏金提升到50金,才有人“富贵险中求”,鼓起勇气将木头扛走,不想还真就拿到了50金,百姓这才大开眼界,商鞅算是为秦国朝堂收回了一些公信力。

新法于是推行起来,秦国这辆战车这才开入正途,在规划好的路线上,以常速跑了起来。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在秦国这辆行驶起来的战车上,坐着身份各异、心思不同的人群,有官僚贵族,也有百姓奴隶;有新法的拥护者,也有新法的反对者,还有对此无所谓关心者。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8)

三、“战车”要提速

于是,在变法满1年后,各种矛盾纷至沓来,仅在栎阳都城,就有上千人表达了自己对新法的不满,但是最大的挑战却还是来自于太子这里,太子以身涉法,犯法了。

于是一双双眼睛都在盯着秦孝公和商鞅,他们在看这两位“拿主意”的人到底会如何处置太子?

有的人在等着他俩采取霹雳手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有的人在等着看他俩笑话,坐等他俩包庇太子,从而给新法最狠的打脸。

即使是在秦孝公和商鞅这里,他们的内心也在看着自己,自己和自己较劲,是新法重要,还是太子重要,取舍之间,关系成败。

选择了包庇太子,那么就意味着,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那点公信力,将会彻底坍塌,那么大秦这辆战车随时都有熄火的可能,甚至是挂了倒挡,开启倒车。

选择了执行新法,那么就意味着,他们闯过了路途中非常难过的一个坎,他们过了自己的心坎,也过了那些中间分子的心坎,更重要的是过了广大民众的心坎,他们的公信力大幅度提升,而且由此也绝了守旧派企图倒回去的心。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9)

秦孝公和商鞅最终选择了后者,正如《史记•商君列传》中所言: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行,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商鞅给出了惩罚太子的理由:为了新法的正常运行。商鞅也给出处置的办法:对太子的两位老师处以刑罚。

可能有人觉得,没有罚太子本人,这还是避重就轻了。但是我们要站在古人的角度来看,太子是未来要做国君的人,不可能去处罚他本人的,而处罚太子的老师,在当时已经是不得了的做法了。

而且从事后人们的反应看,人们确实不再当法令如儿戏了,人们都知道商鞅这是要动真格的了,于是大都开始严格遵守法令了,秦国的执行力由此飞跃起来了。

我们喜欢历史的读者,以往一般关注的是商鞅徙木立信一事,其实那个事情只是个开头,可能给秦国官府收回了那么一点公信力,但是效果未必如后世传言的那么明显。

秦国真正收回公信力的时候,恰恰是在处置了太子犯法的事情之后。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10)

商鞅处置太子的事情,让我想到了二战时的苏联坦克兵,他们当时的主战坦克是T-34坦克,换挡的时候总是卡着,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一招:拿锤子敲摇杆,就是所谓的“锤动换挡”。

商鞅的行为,就好比是“锤动换挡”,虽然艰难,但是却成功将“秦国这辆战车”挂到了高挡位,使战车开始在规划好的正途中高速奔驰。秦国的国家机器由此高速地运转起来,立竿见影。

史书称三年之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秦人大悦”。

再之后就是秦孝公迁都咸阳、收回河西,逼迫魏国迁都大梁,从而受到周天子的礼遇和各国的忌惮,事实证明,商鞅变法成功了。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11)

四、商鞅的“赌注”

商鞅变法的成功,不仅意味着秦孝公和秦国的成功,也意味着商鞅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可是商鞅在事业上名利双收的同时,他个人的人身安全却开始显现危机。

他出门的时候,需要众多的守卫严格保卫,但是商鞅最大的危机未必来自于路旁,而来自于朝野。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提一个守旧派的人物赵良,此人虽然站在旧贵族的立场上看问题,但是他对商鞅命运的分析还是看得很清楚的。他曾劝商鞅主动隐退,商鞅不从,他便对商鞅说,秦孝公一旦驾崩,秦国要整你的人,何止是两三个,君“亡可跷足而待也”。

不过,这时候的商鞅,给我们的观感是,比较自信。

此时的商鞅当然应该知道秦孝公的身体日趋不好,他也该清楚当初曾被自己处置过的那个太子未来将会登上大位。可是他甚至都没有为自己的后路做过周密打算,以致于后来事出仓促,无法收场。

商鞅难道是在侥幸太子会放过他一马?就因为处置太子一事,也是秦孝公的决定?就因为他当年也确实没有处置太子本人,而只是处置了太子近臣?如果真是这样,商鞅就太糊涂了。

其实,关于处置太子的事情,如果商鞅当时没有处罚还好,太子或许还有可能成为商鞅生命中的“第二个秦孝公”,可是商鞅当年选择了法令,就意味着选择了搏命,太子从那时起,就大概率地与商鞅绝缘了,商鞅的法令,太子可以继续执行,但是,商鞅这个人,太子将会给自己和旧贵族一个交待。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12)

最终,商鞅没有看清这个道理,秦孝公先他而去,太子成为秦惠文王,又是一代雄主,在这样的雄主眼中,是揉不得沙子的,秦国有新法就可以,至于商鞅个人,旧恨新势一叠加,他凭什么保商鞅?除掉尾大不掉之臣,给旧贵族们一个交代,踢掉让他厌恶的那个人,烧好那上位之火,一举几得,商鞅的悲剧早就有迹象了。

结语

综上所述,就拿主意的方面来说,秦孝公和商鞅的君臣组合,给秦国这辆战车规划好了方向和路线。

就执行力的层面来说,秦孝公和商鞅又将秦国上下全都请进了手动挡的这辆战车,他们先是点火,启动,然后再经过商鞅徙木立信一事,又让这辆战车跑入预设路途,常速跑了起来。

再之后,就是通过处置太子一事,使秦国闯过了艰难路坎,锤动换挡,给帝国战车挂上了高挡位,从而使大秦战车开始高速奔驰起来。这才有了商鞅变法的成功,这才有了商鞅事业的成功。

然而,商鞅事业的成功,得益于他对太子的处置;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正源自于他对太子的处置,正如文章开始时,贺若弼的观点那样,事关太子的言行,那可是有可能搭上身家性命的事情,何况是对太子的公然处罚,商鞅成就了事业,却丢掉了性命,真可谓“成也太子,败也太子”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被美化了吗(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一辆战车)(13)

主要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史记》《隋书》

持续推出历史类文章,欢迎您的收看,谢谢您的支持,下期再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