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

提起科学家们曾经发现的生物化石,不知道大家脑海之中的第一印象会是哪些动物化石?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作为地球曾经的霸主,恐龙化石一定是答案之一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完整的恐龙化石被拼接出来后,人类甚至已经能够分析出恐龙时代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1)

恐龙化石: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

不过除了恐龙化石之外,其他生物的化石,同样能够为我们人类探索数百万年前的地球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

以600万年前的猫头鹰化石为例在刚刚吃饱还没消化完的时候就被定格为化石,让科学家们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那么,猫头鹰的特点都有哪些?在600万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个时候的猫头鹰和现代的猫头鹰有什么区别?发现这个猫头鹰化石的意义又在哪里?接下来不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还没有消化完食物的猫头鹰,到底经历了什么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2)

中国境内,有着如此久远历史的猫头鹰化石是首次发现

猫头鹰

首先是猫头鹰这种生物,在我们国家属于二级保护动物

除去南极洲之外,地球上各个大洲也都有它们的身影。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经过影视作品的渲染以后,大家都会认为猫头鹰喜欢栖息在树上生活。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3)

在东南亚,猫头鹰的数量因偷猎而减少

可事实上,除去在树上生活的猫头鹰之外,还有部分猫头鹰更喜欢草地和岩石

这种生物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许多斑纹,飞行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声响。

如果想要判别究竟是雄性还是雌性,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观察猫头鹰的体型大小即可:一般雄性猫头鹰的体型都会比雌性要小一些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4)

猫头鹰的身体结构示意图

有意思的是,尽管因为面盘和耳羽是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十分相似,因此俗称为猫头鹰,但猫头鹰的眼睛却被固定在眼窝里面,根本无法转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猫头鹰就需要不停地转动自己的脑袋才能更好地捕食猎物。

好在猫头鹰的脖子十分灵活,所以也不用为眼睛被限制而担忧。

很多人可能会比较好奇,为何猫头鹰和其他鸟类不同,喜欢在夜间生活?

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猫头鹰的眼睛内部比其他动物更大的巩膜骨,可以让猫头鹰能够在夜间看得更清楚;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猫头鹰的主要食物田鼠,喜欢在夜间活动。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5)

巩膜骨示意图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很少有人知道,在所有鸟类动物之中,猫头鹰是唯一不能分辨颜色的鸟类

只不过长期在夜间生活,对于色彩的需求,也的确没有其他鸟类那么高的要求。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6)

“夜间猎手”猫头鹰

600万年前

那么在600万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猫头鹰,又是出于什么原因,才导致它刚刚吃饱,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的时候,就已经被定格为化石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7)

捕食中的猫头鹰

关于这件事情,还要从60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地区开始说起。科学家们经过研究以后推测,在那个年代,青藏高原地区的物种资源,远比现如今要丰富得多

也正因如此,各种各样的生物也都喜欢在这个地区生活。

像此次科学家们发现的猫头鹰化石,之所以十分珍贵,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个化石的还原度非常高。尤其是大部分部位和骨头都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除此以外,更大的惊喜就在于,在这只猫头鹰的腹部,还有许多没有消化完的食物,而这些食物也都变成了化石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8)

珍贵的化石来之不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

科学家们难以想象,在化石之中竟然还有化石的存在,完全就是“买一送一”的好事。只不过科学家们开心的同时,却也意味着这只猫头鹰十分的不幸。

刚刚找到食物填饱肚子就突然遭遇重大事故,任谁也接受不了。

而根据猫头鹰化石以及它肚中的食物化石判断,科学家们推测这只猫头鹰在那个年代一定是突然遭遇了某场突发性的灾难,才导致出现了这样的意外,并且这场灾难的危害性,也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大

毕竟就猫头鹰作为鸟类来说,一般的灾难或许真拿它没什么办法。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9)

连同它腹部的“食物”一起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化石

或许有人会想,猫头鹰作为夜间生活的动物,倘若是在白天睡觉的时候遭遇了灾难怎么办呢

又或者说,如果是在发现灾难降临的时候,已经来不及逃跑了怎么办呢

关于类似的猜测,其实科学家们也提出过不少。只不过通过对猫头鹰化石的研究之后,最终发现这只猫头鹰和现如今绝大多数的猫头鹰都不相同

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证明了相关的猜测其实都仅仅只是猜测。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10)

中新猛鸮复原图

区别

那么就科学家们发现的猫头鹰化石来说,和现代的猫头鹰究竟有哪些区别呢?

科学家们通过对眼眶部分化石进行研究以后发现,相较于现代猫头鹰而言,这种猫头鹰的眼骨比现代猫头鹰的眼骨要小一些

而这也意味着,这个600万年前的猫头鹰,并不需要在夜间生活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11)

昼伏夜出的猫头鹰

因此,如果是在那个时候发生的灾难,这只猫头鹰自然会有足够的时间反应。只不过灾难波及的范围太广。

所以即便猫头鹰已经紧急避险,最终也无法逃过成为化石的命运。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12)

猫头鹰一共有133种,分布在中国的约有26种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现代世界之中,除去夜间生活的猫头鹰之外,同样还有很多白天生活的猫头鹰

而白天生活的猫头鹰与夜间生活的猫头鹰,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眼骨的大小

那么就白天生活的猫头鹰来说,和600万年前的化石有什么联系吗?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以后发现,其实两者除去体型结构以及眼骨大小接近之外,并没有太多的联系。经过长达600万年的演变以后,虽然同样属于白天生活的猫头鹰,但两者也仅仅只有近亲关系,并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13)

黄色代表昼行、蓝色代表夜行,黑色代表昼夜均可出行

意义

在知晓这个化石的基本信息以后,人们不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将精力放在化石研究上面,这对于我们人类科学发展究竟会有怎样的帮助?其意义又在哪里?

其实答案很简单,生物化石是古生态研究以及地理历史和气候历史的重要研究依据之一

要知道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范围中,通过对这种生物的化石研究以后,科学家们自然可以知道,这些生物所处的环境究竟发生过怎样的变化。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14)

现存的猫头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像海洋生物化石,科学家们通过对这些生物化石的研究分析以后,自然就可以反映出海洋环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而从这些环境变化,我们又可以推测出生物的进化选择。尤其是原本一些陆地生物,为何进入海洋之中生活;而海洋生物,又为何进入了陆地。

更重要的是,化石资料的大量收集,完全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古代地球画面。在这个画面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生物究竟是如何生活的。

不同的生物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凭借这种研究,一个反应生物界亲缘关系以及进化发展的自然分类系统,也就会清晰地呈现在人类眼前

科学家发现昼行性猫头鹰化石 青藏高原一只猫头鹰刚吃饱(15)

原始地球里海洋生物的猜想图

至此,可能不少人依旧不明白,古代生物化石,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帮助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之中,总会有人站出来承担科学研究的重任。如果我们的生活只剩下温饱与享乐,那么人类的未来发展,未免也太过无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