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基本技巧同理心(沟通的艺术同理心很重要)

每天,除了睡觉和独处,我们几乎时刻在与人沟通,用于发现、分享信息,或者是说服和影响他人。我们都希望别人能回应、能支持我们的观点和决定。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沟通结果都不尽人意。

一天回到家,老公皱着眉头,像在烦恼什么。于是我问他怎么了,想要安慰他。原来,在某项目的工作部署会议上,他精心策划的工作计划,团队成员没有一个人回应,这让他感到很挫败!我听完笑着说:“我以为多大的事呢,上次我遇到的问题比你这严重多了,你不必放在心上,影响了心情。”老公看了我一眼,沉默地走开了。

老公的反应让我开始反思:我说的话有什么问题吗?显然,我的安慰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带着这个疑惑,我找来几本最近看过的沟通书籍查阅。当看到《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对“同理心”的解释时,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平日里以为的“同理心”都错了,而且错得很难察觉。难怪当我们竭尽所能、苦口婆心地劝导、安慰别人时,对方会无动于衷,甚至有些不领情的反感。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由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合著。罗纳德·B·阿德勒是美国沟通领域的专家,专注于沟通写作和沟通技巧教学。拉塞尔·F·普罗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学的教授,两人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合作出版了许多教材。作者将多年的专业经验写进此书中,将这本书打造成为人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最佳读本。

沟通的基本技巧同理心(沟通的艺术同理心很重要)(1)

真诚不是浮于表面的鸡汤,技巧也并非几条通用规则,这是我学习此书最深刻的感受。本文将以“同理心”为关键论点,从“什么是同理心”、“为何拥有正确的同理心这么难”以及“如何建立同理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与你一起探讨、体悟“同理心”的深刻含义。


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是什么?

试着回想一下,“我知道你很难过”、”没关系,你要相信明天会更好“或者“这不算什么”,是不是我们常用来安慰别人的话术?我们以为这就是同理心,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便尽快改变糟糕的气氛。这种空洞的安慰不能给对方实质性的帮助,反而让人感到压抑、不真诚。

那么什么是同理心呢?《沟通的艺术》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同理心(Empathy)是指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也许我们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另一个人的知觉,但若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可以更了解世界对他的意义。当我们使用同理心时,它包含了三层内涵:

第一,观点采择,即尝试采用另一个人的观点;

第二,情感面向,它能帮助我们更贴近地去体验别人的感受;

第三,真诚地关心对方的福祉,用同理心对待他人,不光要和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一致,还要进一步关心对方的福祉。

首先,要放下自己的观点,采用对方的观点。回到本文开头我自己的案例中,“上次我遇到的问题比你这大多了”是我的观点,而老公的观点“团队成员没有一个人回应”却被我忽视了。

其次,要尽可能贴切地感受对方的情感,而不是发表自己的感受。检查这一条,我那句“你不必放在心上”,一方面是在表达我的感受,另一方面还否定了老公的真实感受。

第三,用同理心对待他人,除了想法和感受与对方保持一致,还要进一步关心对方,想一想对方需要什么,我能做些什么,让他感到更幸福。比如我的案例中,我可以帮助分析“无人回应”的可能原因,与老公一起讨论接下来的对策,用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只有问题解决了,他才会真正开心起来。

同理心是彼此建立连接的通道,是通往有效沟通最重要的心理活动。从同理心的定义可以看出,因为人与人的差异,事实上不存在理想的、完美的同理心,我们追求的是更贴近对方、更能产生共鸣的理解。同理心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从每一次与人相处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感受他人世界的能力。

沟通的基本技巧同理心(沟通的艺术同理心很重要)(2)

另一个容易与“同理心”混淆的概念是“同情心”。同情心(Sympathy)是用自己的观点看对方的处境后,从而产生的怜悯之心,带有旁观评判的性质,会促使双方失去连接,过分的同情还会刺伤他人的自尊心。有这样一个熟悉的场景:

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月,因为工作疏忽导致数据统计错误,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她哭得稀里哗啦的。你觉得,这小姑娘太可怜了,可谁让她这么粗心大意呢?这是同情心还是同理心呢?答案是“同情”,因为你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评价小月的处境,而没有体会小月此时此刻的感受。

由此看来,我们平常以为的“同理心”可能只是“同情心”。要想知道区分是同理还是同情,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是否放下了自己的观点?是否放下了自我感受?是否想过为对方做些什么能让他更幸福?


为什么拥有正确的“同理心”这么难?三个原因看清沟通的主要障碍。

(1)沟通者背景不同:你看见的和他看见的世界不一样

《高品质沟通》的作者、国学实践应用专家翟鸿燊说:“同理心,懂得认同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沟通上没有对错,只有立场不同而已。”

立场是指一个人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导致立场不同的重要原因在于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虽然我们理性上明白这一点,但在沟通过程中,却很容易忽略这个事实:你看见的世界和他看见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要做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跳出自己的认知框架,努力去理解对方的处境。

在沟通学术语中,“背景”除了指环境外,也包括参与沟通者的个人经验以及文化脉络。比如:

  • A遵循的某种伦理道德,B却背道而驰。
  • A家境富有,B家境贫穷。
  • A急得火急火燎,而B却闲得自在。
  • A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江湖,B只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 A对某些事物情有独钟,B却一点兴趣都没有。

沟通的基本技巧同理心(沟通的艺术同理心很重要)(3)

图中两个椭圆表示沟通者A和B的背景,A和B通过某种渠道交换信息以完成沟通交流,其中存在各种噪音干扰。可见,要完成顺畅的沟通并不容易。双方背景重叠的部分越大,他们能对某一件事保持相同立场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两个身份背景相差迥异的人,立场比较难统一,彼此产生同理心的难度也更大。

(2)低自尊引发防御心理:臆造事实产生误会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评价。拥有高自尊的人能肯定自我,同时也倾向于认为别人都是好的;而低自尊的人,不喜欢自己,认为所有人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别人也充满了防御心理。有时候还会敌视别人,通过抬高自己来贬低他人。

沟通的基本技巧同理心(沟通的艺术同理心很重要)(4)

何炅在一次节目中,驼背弯腰地走过舞台,为的是给新人让镜头,结果导演和摄影师都没领会他的用意,镜头始终跟着他。这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说:“好主持人!何老师真是暖心!“也有人持相反的态度,说这是刻意抢镜,做作,让人觉得恶心。一件“弯腰”这么小的事情,竟然引发如此截然不同的观点。

《自尊心: 六项自尊基础的实践法》一书中说到:只有当我们培养自爱和自尊的时候,我们才最有可能变得富有同理心,并且去爱他人。最为不幸的人际关系是两个自视甚低的人的密切交往。须知两个深谷的结合并不能垒起高峰。  

低自尊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陷入自我设置的陷阱中,缺乏对自己、对他人的善意理解,很容易臆造事实,对他人产生偏见。

我们每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混合的综合体,一个事业上很成功自信的人,感情上可能很自卑;在学术上硕果累累的人,文艺、体育天赋又可能很差。要培养自尊和自爱,我们应该理性客观地评价自己,对擅长的事情保持自信,对不擅长的事保持谦虚,不自鸣得意,也不妄自菲薄。

(3)思维模式的束缚:无法真实感受对方。

《终身成长》中介绍了两种影响人际关系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乐于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从而在与人的交往中获得感受他人的能力。但固定思维模式者则认为,人的品性天生如此,很难改变,他们不相信双方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更好的亲密关系。

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叛逆少年威尔,是一个有在数学上很有天赋的问题少年。因为童年的心理创伤,他固守着自己的人际防线。即使有着天赋异禀的才能,却甘愿只做个清洁工,把自己隐藏起来。与女友感情升温后,因为害怕而选择逃避。桑恩是一位温润、智慧又博学的心理学家,他相信,人性可以得到救赎和疗愈,相信威尔可以改变。

影片中的重头戏全部在威尔与尚恩的对谈博弈上。威尔充满禁锢和防备,多次在言语上蓄意挑衅,两人也起过争执,但尚恩看见了威尔冷漠外表下的胆小脆弱,因此一直没有放弃他。

沟通的基本技巧同理心(沟通的艺术同理心很重要)(5)

尚恩对威尔说,“你是否拥有自己的灵魂伴侣?你可曾为此真诚地努力过?”威尔因此陷入反思和自责中。于是尚恩轻柔但坚定地告诉他:“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错,孩子,不是你的错”。这句话让威尔一瞬间崩溃大哭,心防彻底被击垮,从此对尚恩敞开心扉,开启了真诚地、老友般地交流。

尚恩是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而威尔在遇到尚恩之前,是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在尚恩的帮助下,威尔愿意去接纳、去感受,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找回自我和爱情。在对威尔的治疗中,尚恩自己也疗愈了曾经失去爱人的伤痛。

我们人类是一种依靠关系而存在的物种,需要与他人、与社会建立流动、开放的人际互动。如果不相信关系可以流动、可以成长,用固定思维把自己束缚在过往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就无法体悟他人的真实感受。思维模式的束缚,阻碍我们习得同理心,获得健康美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建立正确的“同理心”?

前面谈到了沟通背景不同、低自尊和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我们很难拥有正确的同理心。但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众多,本文只探讨了几个典型的因素,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同理心的理解。在我看来,不存在衡量“最好同理心”的标准,建立“同理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学习和体悟。

那么如何建立同理心呢?本节从同理心的三个要点着手,给出了“观点采择”、“情感面向”、“真诚关心对方福祉”的方法建议。

(1)用“知觉检核”采择观点。

我们通过说话、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所以与人沟通时,要终止自己的论断,采用对方的观点,真正做到理解对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知觉检核”法,可以帮助我们检查、核实自己的观点,避免按自己的主观意愿妄下论断。

“知觉”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意思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换句话说,一件事发生了,你的大脑是怎么看的,只是你的知觉,它可能跟事实不符。“检核”就是检查、核实的意思。“知觉检核”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出澄清。

举个例子。你发现伴侣最近几天没有笑容,你不知道是他/她是生你的气,还是因为其他事情不开心,知觉检核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1、描述行为:“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

2、两种诠释:“是否有什么事情让你心烦”、“或者你只是觉得比较平静”;

3、请求澄清:“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沟通的基本技巧同理心(沟通的艺术同理心很重要)(6)

通过以上“知觉检核”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尝试放下自己的论断,避免用自己的观点判断对方的处境,真正做到从他人的视角出发看问题,了解别人的立场,进一步理解对方的感受。

(2)提升共情力,做好情感面向。

情感面向是指更贴近地体验他人的感受,是一种共情能力。“共情”虽是人类的 一种天性,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唤醒了体内这种天然能力。在想要感受别人之前,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我能很好地感受自己的情绪吗?

武志红老师在《身体知道答案》这本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中年男士来访者,在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老师要求他一边讲述、一边保持对身体的觉知。当讲到一件让他烦恼的事情时,他突然停下来说:“老师,太难受了,我可不可以不谈这个?”

武老师回答说:“不行,这是关键时刻,好好去体会它。”时间过去半小时后,这位来访者领悟到了他的真实感觉,不是常挂在嘴边的“烦”,而是困扰他多年的前列腺炎引起的“羞愧”。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用思维构建生活,不同程度地活在各种“应该”和社会规则中,刻意回避自己的真实感觉。生活在头脑中的人,情感会变得简单僵硬,难以感染别人,也很难被别人感染。要提升自己的共情力,做一个富有同理心的人,我们首先要能感受自己,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

武志红老师给出了三点的建议:

1、远离人格面具。家庭、社会和文化给我制定了很多“好的模板”,如果我们接受这些不适合我们的面具,就会限制内心的自由和健康成长。

2、远离“应该”。“应该”是一种外在评价系统,应该越多,你的心灵自由也会越少。

3、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任何人都不愿意被强迫,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取悦他人的形式,尊重自己就不能按别人的意愿而活。

只有内心强大到能自由做自己、尊重自己感受的人,才可能有与他人产生共情,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成为一个真正有同理心的人。

(3)用“蜥蜴脑”真诚关心对方福祉。

不仅对自己要抛弃“应该”的念头,对别人也同样如此。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要启动感性思维,满足对方的诉求、欲望和期待,而不是用理性思维去劝导对方应该怎么做,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别人讲道理。

“蜥蜴脑法则”能帮助我们启用感性思维,改变说教和讲道理的坏习惯。

《蜥蜴脑法则》的作者吉姆.柯明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是大脑与大脑的交流。大脑分为三个区域,最外面一层是大脑皮层,它掌管着理性思维,中间是哺乳动物的脑,它掌管着情绪,最里面那层叫“蜥蜴脑”,掌管人体行动、呼吸、心跳等基本功能。如果想要说服对方,打动对方,就需要抛开大脑皮层的理性管束,用掌管情绪和原始冲动的那部分与沟通者对话,这就是“蜥蜴脑法则”。

电视剧《家好月圆》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荷妈与甘泰祖的小女儿甘永庆是个哑巴,她与男友家乐的交往遭到家乐母亲郑太太的反对。甘泰祖觉得女儿和家乐很般配,郑太太却说“她是个哑巴!”于是两家人开始了激烈的争吵,他们互相指责、数落、诋毁。

沟通的基本技巧同理心(沟通的艺术同理心很重要)(7)

荷妈接到电话赶回家,批评家人不该对郑太太没礼貌,她说:“不管将来他们能不能在一起,我们都要尊重郑太太,因为她是一位好妈妈!”甘泰祖对荷妈的话不理解,在他看来,郑太太就是个伤害女儿、野蛮又自私的人。

可荷妈却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母亲对儿女那种深远的爱,不是外人所能看见的。她能理解,郑太太是因为爱儿子,因为自己有肾病。她心疼儿子出生在一个病患者家庭,心疼儿子现在要负担生病的母亲,将来还要负担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婆。听到这里,郑太太已经泪流满面,顿时柔软下来。最后,荷妈还不忘提醒家乐:“不要怪你妈妈,陪你妈妈回去,也不要担心小庆,我们会照顾好她。”

一场冲突就此和解。荷妈不仅没有责怪郑太太侮辱女儿,反而以同为母亲的立场,切实体悟到对方的爱子之心和苦衷,同时也帮郑太太和家乐化解了母子冲突。荷妈具有真正的同理心,以真诚关心对方福祉为目的化解了这场冲突。

张爱玲曾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能带给别人幸福,也会手留余香,让自己更幸福!


总结

本文从同理心是什么、为什么拥有正确的同理心这么难、如何建立同理心三个方面,阐述了同理心需要放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采择对方观点,体悟对方情感,关心对方的幸福并为此做出实际努力。

沟通的基本技巧同理心(沟通的艺术同理心很重要)(8)

与人交往时,让我们记得,我们不是同理智的动物交往,我们是同感情动物交往,与竖着偏见剌毛、且满心骄傲虚荣的动物交往。——卡耐基

沟通不是讲理、不是说教,而是用真诚交换真诚,用爱交换爱,正如卡耐基所说,人类是感情动物,影响我们做出决策的是情感因素。一个富有同理心的人,一定是善于感受自己、感受他人,具有高度共情力的人。


感谢您阅读到最后,希望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木铃子说,为您分享情感、心理、个人成长小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