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的背景(北魏均田制和曹魏屯田制的关系探究)

均田制自北魏建立以来,历经唐、隋、北周等朝,历经几百余年,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隋、唐等朝正是凭借均田制的实施而得以兴盛,随着均田制的崩坏也随之衰亡。均田制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土地法,不可避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其研究人们将主要重点放在"均田制的渊源"、"均田制的实施状况"和"均田制的性质"方面上,并取得了许多的优秀成果。

均田制和作为均田制渊源之一的曹魏屯田制,希望通过研究北魏均田制和曹魏屯田制之间关系来更加的深入了解。

一、北魏均田制的渊源和曹魏屯田制的关系

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大量历史研究人员投入到北魏均田制研究中。至今,在北魏均田制历史渊源上存在分歧。北魏均田制的主要历史渊源是早期鲜卑政权时期实行的"计口授田"土地管理制度的经验。土地国有是均田制实行的必要基础,其施行官府必须掌握大量的无主土地,一旦官府手中掌握土地过少均田制就会崩溃,并且它是针对北魏统治时期贵族大量兼并土地、人民和农民起义的问题而实行的。

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的背景(北魏均田制和曹魏屯田制的关系探究)(1)

至均田制实行之时,"计口授田"制度就已经实行百余年,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不仅使土地兼并减少,更让流民和农民起义大大减少。作为如此优秀的制度,均田制的实行必定会借鉴"计口授田"的制度,将这一古老制度的优点融入自身。从均田制和"计口授田"对比来看,均田制是"计口授田"的升华与发展,"计口授田"为均田制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随着人们对北魏均田制的研究更加深入,对北魏均田制的渊源认识也更加多样心。北魏均田制实行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受北魏土地经营习惯的影响;其二:受到魏晋时期屯田,占田制度的经验影响。北魏统治者将北方区土地制度的经验运用到中原地区,均田制便应用而生。另一些学者也将"计口授田"、西晋时期的占田制与北魏均田制的联系起来。从他们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些学者认为北魏均田制的渊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我们对北魏均田制的渊源看法要不一而足,不能片面地认为北魏均田制与曹魏屯田制有必然的联系。

与第一种主流观点相对是认为北魏均田制的渊源与"计口授田"并没有太深刻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中经久不息的土地国有制传统是北魏均田制的渊源,为其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包括以西周的井田制、秦代的辕田制、汉代的限民名田制和西晋的占田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土地制度。

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的背景(北魏均田制和曹魏屯田制的关系探究)(2)

中原地区一直作为一个王朝的政治中心,其具有悠久的土地国有制历史,也具有悠久的传统,如王莽的王田制、曹魏的占田制都将官府中所掌握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并收取一定租税。而均田制的内容与它们相似,北魏的均田制便借鉴了历朝历代以来土地制度的经验。

北魏均田制的渊源可以认为有三种,其一:北魏均田制的渊源与拓跋早期政权的"计口授田"土地制度有深刻的关系。其二:北魏均田制的渊源与历朝历代以来的土地制度,即中国土地制度的传统有密切关系。其三:北魏的均田制与曹魏的屯田制有一定的连系。

二、曹魏的屯田制与北魏的均田制的比较

《三国志》中记载曹魏的屯田制始于曹操占据许都之后。东汉未年群雄并起,战乱频发,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粮食产量减少,出现了大量的荒地。曹操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无主荒地,为了解决自身的粮食危机和提高自身实力来占据天下,他将手中的无主荒地交给军队和流民耕种,并给予耕牛和农具,粮食收获后收取六成租税。

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的背景(北魏均田制和曹魏屯田制的关系探究)(3)

正是屯田制度的实行,曹魏才能称霸天下,灭蜀汉,击东吴。曹魏屯田制度的实行可分为三期,即试行阶段,建安初年;推广阶段,建安中后期;普及阶段,曹魏政权建立后。曹魏屯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官府手中掌握大量的无主土地,东汉未年战火纷飞,人口大量减少,土地的荒芜为曹魏屯田的实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三国志》记载:

"自遭丧乱,率乏粮食,诸军并起,无岁终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

从《三国志》中可以看出粮食缺乏是当时各路诸侯所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

然而屯田制并不是曹魏首创,曹魏的屯田制借鉴了西汉时期的屯田制。在汉武帝时期匈奴祸患十分严重,经常骚扰边境,汉边境驻扎了大量军队。然而当时交通不便,粮食运输不便,为解决粮食危机,名将赵充国发动军队屯田,这就是最早的军屯。正是军屯补充了汉军粮食物资,保障了军队的粮食补给,为军事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可以看出,曹魏屯田借鉴了西汉屯田的经验。西汉边境屯田是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并没有长期的执行下去,但曹操的屯田却一直持续下去,在曹丕建魏后依然执行这一制度,后来朝代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执行这一制度,并在司马氏手上发挥到顶峰。

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的背景(北魏均田制和曹魏屯田制的关系探究)(4)

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连年发生战争,诸葛亮为中兴汉室接连北伐。曹魏的关中地区受战争影响粮食溃乏,于是司马孚上书请求从冀州抽调壮丁前往关中屯田。司法孚的屯田与前朝屯田政策不同,他让壮丁"秋冬习战阵","春夏习耕种",这些调往关中屯田的并不是军人,而是百姓。这样不仅能为军队提供粮食物资,也提高边境的边防能力,壮大了屯田兵的势力。这在之前是沒有的,因为曹魏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民屯的主力是百姓和流民,军屯的主力是军人,然而司马孚做出前所未有之事,将屯田的流民训练成军队。司马氏专权时期的屯田制度继承了曹魏时期的军事主义色彩,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氏继承了曹氏的屯田事业。

随着对北魏均田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对均田制性质提出了新的观点。以程念祺为代表的研究员认为北魏均田制实质上是一种户口和赋税制度,它的施行使得北魏统治地区的赋税和户口逐渐统一,加强了官府对地方百姓的控制。察清户口,把隐藏的人口纳入国家管理,这是北魏均田制施行的根本目的,而这就与均田制目的的传统观点存在差异,传统观点认为均田制的施行是为了授田和发展农业稳定社会。事实上,在九十年代时期,就有学者提出北魏均田制并没有将荒田授于农民,并以《敦煌资料》证明北魏均田制就如同占田制,而不是将土地分给百姓。

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的背景(北魏均田制和曹魏屯田制的关系探究)(5)

屯田制在曹操统一北方战争胜利中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曹魏屯田制的施行就是为了发挥流民和军队的作用在极短的时间内生产出足够的军粮,补充战争所需。当然屯田制在曹魏统一北方中发挥作用,也为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发挥作用。后来由于司马懿担心屯田兵阻碍自己夺取曹魏政权,就下令取消屯田制度。曹魏屯田制度只是短期的应急政策,但北魏的均田制却是常期施行的。

曹魏屯田制与北魏均田制不仅在内容和目的上存在差异,还在管理的制度和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曹魏时期的屯田之人不仅要在边疆地区屯田,还要承担着官府的沉重赋役。由于东汉未年的战乱,人口大量的减少,曹魏时期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和军事防御设施,这些都是需要屯民和百姓承担的劳役。并且司马氏一族开创了将屯田之民训练为军队的先河,这些屯田兵在夺取曹魏政权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国志》记载司马懿趁魏明帝在高平陵之际,便利用屯田兵发动政变。曹魏时期的屯田之人虽然承担着沉重的劳役和兵役,但并不是一直贯穿守始终,前期屯田壮丁并不需要承担沉重的劳役和兵役,只是在后期所需要。而北魏均田制下的百姓状况就比曹魏屯田壮丁好多了。

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的背景(北魏均田制和曹魏屯田制的关系探究)(6)

在西晋短暂的统一后,全国地区又陷入了将近两百年的战乱中。在北方长期的战乱中,坞堡组织逐渐形成,并迅速的兴盛,其遍布整个北方地区。这些坞堡组织严重的危害了国家利益,它们侵占国家大量土地,还隐藏百姓人口,导致税收减少,部分百姓承担着繁重的劳役和兵役,而且这些坞堡组织为封建割据埋下了祸根。北魏均田制施行背景与曹魏屯田制施行背景不同,北魏均田制是将流民与荒地利用起来,用流民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和税收。

可以看出,经济和财政收入是北魏均田制的性质,而曹魏屯田制的性质是军事因素。所以,我们能将北魏均田制和曹魏的屯田制混合在一起,更不能将曹魏屯田制认为是北魏均田制的渊源。

引用文献:

《三国志》

《晋书.司马孚传》

《敦煌资料》

《邓延天富等户户籍计帐残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