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和感想 给教师的建议更是给父母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和感想 给教师的建议更是给父母的建议(1)

网络图片,侵权删

《给教师的建议》第五十四条:

"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怎样做到行动统一"

书中提到教师有义务教父母对本人要求的统一,使善和严、柔、刚和谐。否则父爱和母爱就会使儿童畸形发展。

书内提到三类给儿童带来巨大伤害的爱,我看后不得不惊叹,半个多世纪前的教育现象到如今依然存在,甚至有变本加厉的倾向。

溺爱式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这种爱就像母鸡的爱。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透顶了的人。受这类态度培养出来的儿童感受不到他周围的人,他认为他存在着就已经给双亲带来了快乐幸福,他不需也不用再多做什么。

多么可怕,我们的生活条件都提高了,加之国家多年禁止多生多育也导致了很多家庭独生子女的存在,对孩子的溺爱更是常见。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家庭,有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庇护,有奶奶爷爷对孙子孙女的夸张满足。我想起来,去年一年级的一件好玩的事:

两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放学铃声响起时,因为着急走出教室互相推挤起来,(我发现所有年级的娃都这样,不知道铃声有什么召唤的魔力,一听见就喜欢争着往外跑)一个小朋友就碰摔了另一个小朋友,摔倒的孩子当即就哭了。这时家长来接孩子放学刚好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在哭,上来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骂那个把他孩子碰摔得小朋友,这个可怜的孩子也哭了。巧的是,被骂哭的孩子的家长刚好也来了看见了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于是…就引申为两个家长之间的唇枪舌战。最好玩的是,那两个小家伙利用这个时间和好如初又玩了起来。

暴君式的爱。有这种爱的家长既自私自利又不文明。他们对待孩子像对待物品。仿佛孩子是他的个人所属品,而不是一个有着独立意识的人。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想到什么就要求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举出了一个父亲拿漂亮的衣服鞋子来要求自己的女儿期末各科成绩都得优秀,否则将什么也得不到的例子,来说明置身于这种家庭爱的气氛下的孩子以后也会变得冷酷无情。他们的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心灵的感动,长此以往孩子会把合理的,必须的要求也看作并感到是压迫他的意志的一种恶势力。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意无意的扮演了“暴君”的角色。我有一个学生就跟我说过这样的事:他说他想学自行车,因为很多同学都有并且骑的很好,而他到现在连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都没有。他说他的爸爸答应他只要期末考试能得班级的前三名就给他买一辆自行车。他跟我说时显得很沮丧,因为那时他的成绩在班级很一般。后来在一次周记里他这样说:“为什么父母总是拿学习成绩来说话,学习有这么重要吗?他们应该不爱我,而是希望有一个能给他们争面子的儿子。”

只管花钱的爱。有的父母认为只要保证了孩子一切的物质需要就是履行了做父母的义务。而苏霍姆林斯基说,这种父母是近乎铁石心肠的,冷酷无情的。在这种气氛中的孩子,处在精神空虚、贫乏的状态下,他生活在人们之中而又不了解什么。

事实上,这样的家庭是很普遍的,父母外出工作不在孩子身边,但他们会提供一切孩子所需要的。吃的、穿的、用的从来不会舍不得。他们把教育儿童看做一种独立的某种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义务,一种贯穿爱抚、体贴、同情和仁慈的义务。而父母理解的义务仅仅是保证孩子的物质需要。我就遇见了这样的一位母亲,无可奈何的和我抱怨起她的女儿:“我们什么都给她最好的,为了她能正常的上网课,我和她爸爸特地给她安了一个网络电视,她写作业时,给她倒好水,摆好零食,可她还每天和我大吵大闹,不能说她一句,说一句就哭,再不开学我都快要疯了。”

苏霍姆林斯基前瞻的说起了这三种不理智的爱,极力的希望父亲和母亲在行动中能达到统一,能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中和学校有统一的看法。

非常残酷的是,对于怎样教育由于家庭情感方面导致孩子陷于空虚、缺乏个性的方法目前还没有一整套的处理措施,那时没有,现在依然没有。

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里艰难的课题。

唯有同样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做到行动的统一,给予孩子童年时期心灵应有的情感教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