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经典散文欣赏(马婷散文羊说)

未到石羊农庄之前,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羊树文立传。

那时,它在我心中,尚只是一个牲畜,与牛马无异,与鸡犬相似,食草,性温,为人所用。但人往往即是如此,将司空见惯之物,自动地忽视,越是不可或缺的,越对它的存在,习以为常,一如空气、阳光,一如水。

马的经典散文欣赏(马婷散文羊说)(1)

所谓物以稀为贵,才有了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之分,如此平常之牲畜,日日有它的肉汁端上餐桌,有它的奶水补充能量,更何况是在以羊肉泡馍之美食而吸引一众游客的长安城,羊,似乎便更没有那般珍贵了。

然而我却惊诧了,呆呆的止步于这座农庄之前,自惭形秽起来。该是要对羊说一声抱歉,此后,再不敢以文人自居,竟然用这世俗的眼光,污了它的灵气,忘了它的良善,辱了它的文化……比起它在史上的珍贵价值,我不过是个黄口小儿,今日,不过是上天要为我补上这一课罢了。

这座以羊文化著称的农庄,果真是随处可见“羊”的身影,门口的两座石羊俨然守城的将士,却是平和,慈爱地视着路人。起初,我只是对这馆藏的石羊感兴趣,越是历史厚重之物,往往越让人心生敬仰。所以,这农庄内的一座座石羊便成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故事,我仿佛看到穿着各个朝代服饰的匠人们,在这庄园忙活着,打造这一尊尊石羊,最终,它们也成了守护这座庄园的兵士,昂首挺胸地排布在各个角落。

马的经典散文欣赏(马婷散文羊说)(2)

然而,却在看到那些路面和墙壁上的字符后,真正的羞愧起来,原这般才疏学浅,竟不知这羊,有如此深的文化内涵。

且看这羊字,上立两脚,不仅从形上若羊之犄角,从意上,也代表人人均而美好。然,单是这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至今,便如同姑娘成长一般,少时娇俏,青年盛美,中年典雅,到了晚年就端庄素雅起来了。而这农庄的路面,便将这每一阶段的姑娘形态都描绘其上,穿行中,不知不觉就领略了不同时期的汉字之美。

生为马、牛、羊、鸡、犬、豕这六畜之一,羊显然应着自己的温善而更被人们喜爱,故而才将诸多代表美好之字赋予其身。羊大为美,羊鱼为鲜,羊食为养,羊言为善,羊我为义……果然,任何事情倘若细究起来,都会令人惊喜,以前竟似乎不知,这么多美好之词,原都与羊有关。待于这农庄的墙壁上看到那些以羊为部首的汉字,好像失散的亲人重聚一般,各居一角,互相照应,将这墙壁当成家园时,蓦地,便震撼起来。有个词,叫肃然起敬,尤其是看到祥字似这个家园的领袖,哦,不!似这个家园的领头羊一般立在其中,威严肃穆时,瞬间就被感动了。据说古时,因羊与“阳”同音,人们一直将羊视为吉祥的象征,在诸多出土的典籍、文物中都将吉祥写作“吉羊”,这寓意如此美好的祥字,作这家园的老大,倒真是受之无愧。

马的经典散文欣赏(马婷散文羊说)(3)

当然,字为符号,终究代替的是生物本身,羊本牲畜,鲜活的生命,又岂是演变几次的字符所能完全阐述的。作为六畜之一,它最早被人类驯养,应着这温顺的性子,伴随人们七八千年,随着人类的换代而换代。如今,它们的祖先,早已随我们的祖先而去,它们,却如此忠贞,一代一代,陪伴至今,从未揭竿而起,从未群起而战。如今想来,与其说是我们的祖先驯化了羊,倒不如说他们是惺惺相惜,自相遇起,便做了朋友,成了知己,自此,相依为命,你有茅屋一间,必给我舍棚一座,你有粥饭一碗,必给我青草几颗,但倘若你需要,我随时可为你牺牲自己,这或许,便是人类与羊的情感。

如今看来,无论是考古发现的陶羊,还是《诗经》中对羊的描述,都足以证明,它与人类友谊之长久。而羊在我幼时,似乎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本是早产而生,打小体弱多病,许是父母为了让我能喝上羊奶从而生的健硕些,又许是家里需要羊这个牲畜来增加些收入,总之,我十二岁以前的生命里,它一直存在。伴随着我,伴随着我的祖父。

马的经典散文欣赏(马婷散文羊说)(4)

那时,每日最开心的事大概就是傍晚于羊圈里挤奶了,祖父每每拿一白瓷缸,捋满一杯后我便顾不得上面还冒着白色的泡沫,咕咚咕咚喝下去,祖父也咕咚咕咚喝下去我剩的,再继续去捋。现在想来,那时还真是年幼口糙,如若是现今,是万万喝不下生奶的,不过,我也试着去捋过那奶,甚至在之后熟练掌握了那门技艺。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惊诧,认为90后不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但我是真正放过羊的。祖父走之前,我日日赖在他身边,与他和他的羊为伴,十岁那年,祖父离去了,但羊还在,自此,我便在节假日的傍晚,将羊牵出去,在家门口的沟畔边,拿着书本,陪伴着它,每每等它吃饱了,我也享受了一把精神大餐,又牵着它,乐乐呵呵,往家中去。但那时,终归是只将它当成一种牲畜,时至今日,如若不是此次石羊农庄之行,这经历大抵是要被我一辈子尘封在记忆深处了,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倒是比现在强韧很多,长大了,倒显得娇嫩了,除了琴诗茶文,竟什么都不碰了。《礼记》中说,“大夫无故不杀羊”,又说“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既是伴侣,互相牵着便是,如同将士与良马,彼此依赖,又怎会无故杀之。

马的经典散文欣赏(马婷散文羊说)(5)

正是因为人类与羊的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它才被古人看得尤为重要,当我们的祖先还在以部落群居时,他们便以羊群庞大为部落丰盈的象征,故而,三皇中的伏羲和神农帝,才会将羊作为部落图腾,而伏羲帝发明“八卦”便是受“羊角柱”的启发。

当然,作为十二生肖之一,除却温顺外,它似乎又代表了某种人格,或是宽厚良善,或是仁义守信,细观我们身边属羊之人,大都谦和有礼,君子之风。有人说,人一出生,除了自带父母的基因外,还会带些出生地的基因,带些出生年月的基因,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属相一个性格的原因吧。当我听说石羊农庄的创始人正是一家三口皆属羊时,便也不觉得奇怪,他为何要如此倾心于此物了。汉代大儒董仲舒先生曾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仁”、“义”、“礼”赋予到羊的身上,明代时官方亦将“羊之跪乳”编进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中,用以教化幼儿学会感恩。如此看来,这石羊农庄倒成了个教化人的场所了,即使是炎热的夏日,于这小院转的粉汗盈盈,只要你目之所及是厚重的文化和几千年前的石刻,便容不得半点儿懈怠与矫情,只觉内心澎湃,满是敬意了。

马的经典散文欣赏(马婷散文羊说)(6)

待于这农庄的饭店吃到一口“鱼羊鲜炖”后,才真正的平静了下来,谁说,饮食不是一种文化呢。从祭祀天地先祖,参与宫廷盛宴,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草原部落,到中原各地,如今,羊肉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离不开的一种美味。尤其是生在这以历史文化和美食著称的长安城,近日,国产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无疑让长安城的美食又火了一把,单是羊肉就多次出现,水盆、泡馍、手抓……原是官方提倡,整个唐朝都掀起了养羊、吃羊的热潮,正所谓“无羊不成宴”,这才有了剧中惹一帮吃货竟流口水的美食。

当然,羊肉的吃法众多,草原上的烤全羊、手抓羊,风靡全国的涮羊肉,夏日夜里满大街的烤肉串,以及陕西的羊肉泡馍……不过这“鱼羊鲜炖”,倒是此地的首创。将鱼肉和羊肉混合,用模型做出一只羊的形状来,再浇上汤汁,这羊儿便好似在游水嬉戏一般,顾盼生辉,惹得人心生怜爱,竟舍不得动筷子了,想来这也是一种文化。要说人们为什么喜食羊肉,除却味道丰美之外,大概也在于它的营养与药用价值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我们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摸索,早已替我们制定好了无数条准则。他们知晓羊的温顺和善,以羊为祥,以羊为伴,也懂得羊肉的鲜美和价值,以羊肉滋补。

马的经典散文欣赏(马婷散文羊说)(7)

而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在饮着它的乳汁,吃着它的肉汤时,忘却了它的价值。翻开《诗经》,我一篇篇的去阅读那与羊有关的篇章,为的是,对这自幼熟识之物,弥补一些亏欠。《羔羊》之序文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德如羔羊,一遍遍的读着这个词,眼前不断浮现出羔羊温和的样貌来,它们从远古走来,伴着我们的先祖,游荡在草原之上,渐渐地,渐渐地,草原枯竭,沧海桑田,而它们也化身成了一尊尊石像,依旧温和,慈祥的注视着远方……

有一天,这些石像被良善之人发现,从天南海北一一领回,并为它们精心打造了一座庄园,给予它们家的温暖,使得它们可以日日相伴,夜夜寒暄。如今,置身其中,仿佛稍加感性,我就能听到它们的窃窃私语来。一说:“老弟,我曾经在房玄龄府上待过”一说:“那又如何,我可是见过岳飞将军的”……这石羊们聊得投入,我也便更加汗颜,默默地离去,在心中,悄悄地念叨:温顺善良为羊,宽厚仁慈为羊,孝顺道义为羊,文化深厚为羊……

马的经典散文欣赏(马婷散文羊说)(8)

——2019年7月31日应石羊农庄相邀所写的羊文化稿件

作者简介

马的经典散文欣赏(马婷散文羊说)(9)

马婷,1990年生于陕西扶风。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扶风县文联副主席,陕西作协中青年作家关中片区培训班学员。散文作品常见于《中国文化报》《延河》《小作家天地》《奥秘·方向》《西安晚报》《西安日报》《文化艺术报》等。获西安晚报“第四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银奖,另有五十余篇报告文学见刊。有作品收录于《长安风 丝路情》《青春放歌》《扶风作家散文选》等书籍。

责任编辑:朱婵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