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

“我想让事情是他该有的样子。”

这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团长龙文章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是整部剧的戏眼,而对我来说,这句台词也是对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好批注。


1942年,中缅边境有座叫禅达的小镇。时不时受到炮火袭击的地方,聚集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溃兵。他们是小少爷孟凡了(张译 饰)、军医郝兽医(罗京民 饰)、东北佬迷龙(张国强 饰)、阿译长官(王往 饰)、湖南人不辣(王大治 饰)等。他们只求有吃的死不了,如同活死尸。这时,师长虞啸卿(邢佳栋 饰)出现了,他想利用这群散兵重组川军团,空降缅甸参加战争。但到达战场的小分队面对的却是已成定局的溃败。最后剩下的孟凡了一行人被逼退到四面楚歌的小屋里。外面是不断靠近的日本兵,危机的最高点,拯救他们的是自称团长的龙文章(段奕宏 饰)。

龙文章其人,由来不明,不按常理出牌,却奇迹地带领着孟凡了一行人渡过怒江,回到了禅达。等待他们的不是嘉奖,而是看守。而龙文章则被发现根本不是什么团长,而是摘了军衔自己挂帅的中尉。就在大家都猜测龙文章凶多吉少时,龙文章不仅没死还被虞啸卿任命为川军团团长,但等待他们的是更深的漩涡……

2009年,由《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打造了一部反映远征军的“抗战神剧”,注意这里的神剧是彻彻底底的褒义,《团长》在一众“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的武侠抗日神剧里是那么的朴素,没有主角光环,没有帅气的脸庞,更不会将头发梳成帅气模样,甚至连一件稍微干净的军服也是到了最后几集快要去当炮灰之前给的,里面的主演几乎全程都是下图那副灰头土脸的丧摸样。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1)

图为禅达第一天团——川军炮灰团


丧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大观感,然而就是这部灰头土脸的电视剧,豆瓣给《团长》的打分是9.4,系国产战争剧最高评分,知名度以及公认品质优秀的《亮剑》则是9.3屈居第二,《团长》的高赞评价里不乏感叹其不该如此被低估,因为和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以及他娘的意大利炮相比,这部剧的团长龙文章实在是太不为人所知了。


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团长》的观看门槛确实要高上许多,主演之一的团长龙文章AKA方言机器跟团员孟凡了AKA民国第一阴阳师总是有很多莫名其妙且所指不明的对话,并且孟凡了简直就是一个负能量制造机,日常就是损人和抬扛,最大的人生乐趣就是跟别人灌输“人间不值得”,加上文化程度高,那种文人的阴阳怪气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而其他主演不仅长相奇形怪状,台词也是各种方言,东北话,湖南话,京片子,陕西话,四川话,上海话,可以说是从内到外土到了家,没有开挂的枪法,没有过人的智慧,更没有主角光环。当他们迫降到缅甸之后,开局只有一条裤衩,而装备基本靠捡,生死只能看脸,战术约等没有,指挥全部靠吼,交通只能靠走,胜利梦里才有。

而且一切在他们遇到团长龙文章之后变了,当龙文章质问他们为什么十几个人会被几个日军包围时,他们表示自己只有裤衩,而龙文章没有理解,没有无奈,更没有安慰,他平地惊雷般的说出了这句话。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2)

“如果你们只剩下一条裤衩,为什么不用这条裤衩,干死日本人。”

从这句台词开始,这部剧就朝着神作的一路狂奔直到最后一分钟。


正如影视剧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娱乐商品一样,影视剧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文化产品,既需要那些放松大脑的下饭剧,同样也需要像《团长》这样台词充满了机锋,剧情如草蛇灰线一般,整部剧的观看体验一路走低,越看越自闭,如苦行一样,加上前两集的剪辑比较奇怪,很多地方会看得人一头雾水,很明显看得出导演希望用电影的方式来呈现剧情,但剪辑节奏尤其混乱,所以很多人被前两集就劝退了,不过只要熬到第三集团长龙文章出场,节奏就好起来了。


雨城不敢说完全看懂了这部剧,但没看懂也是这部剧最可贵的地方,因为里面细节和引人思考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我不是考据党,但也能感受出细节的用心,比如川军的草鞋,粤军的斗笠帽,风冷的机枪需要更换枪管,水冷的枪没水了还可以尿冷,不经常护理枪械会经常出现卡壳甚至炸膛,不同口径大炮的声音不尽相同,压枪是一件很难的事(我卢XX没有开挂~),团长的配枪是抗日剧里最常见的盒子枪,盒子枪的后坐力极大,需要加一个枪托才能比较精准的射击。然而很多电视剧在使用这把枪时都是拿着就打,甚至双持狂暴射,这其实是非常扯淡的。

盒子枪是一定要加枪托的。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3)

剧里龙文章的打法才是科学的盒子枪使用姿势。


除此之外,剧里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玩味,

就战争剧这一类型来看,雨城认为《团长》是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揭示了为什么我们抗日战打了八年,而为什么日本人打了八年也没把我们打垮的电视剧。

这部剧有三段非常精彩的对话,第一段是龙文章假冒团长且抗命不尊案的法庭现场,一段是龙文章论战小书虫,一段是龙文章与美国人老麦的对话。


第一段是因为龙文章在缅甸假冒团长带领一堆破衣烂衫拿着一堆破铜烂铁竟然打出异常精彩的对日阻击战,东北佬迷龙还捡了个老婆(虽然差点让团长枪毙了),这让但是当江对岸那个把他们忽悠到缅甸的真团长(靠着龙文章的捷报晋升师长)的虞啸卿感到了他们的价值,于是希望他们与日军抗击到底杀身成仁,而龙文章答应了带他们回家,于是忽悠了虞啸卿炮火支援后带领他的炮灰团狼狈的逃了回来。

这让师长感到了极大的羞辱,毕竟谁被骗了炮都不太可能高兴,不过老百姓们知道是谁帮他们抵御了外敌,纷纷拿出了吃喝犒劳这帮本该落地成盒的炮灰,这与他们一开始作为溃兵逃到这里时受到的冷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帮从抗战开始打了四五年败仗的兵痞可能第一次感受到了荣誉的感觉。不过就在这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谢天谢地谢百姓时刻,气急败坏的虞啸卿赶赴现场一点面子都不给就地逮捕了龙文章,毕竟违抗军令可谓大罪,何况还是个假冒的团长违抗军令。

于是接下来就出现本剧第一个戏剧高潮,整段戏都极为精彩,炮灰团的患难与共,官僚们的八面玲珑,虞啸卿的气急败坏,以及龙文章的洞察一切。

龙文章的自白信息量极大,他看透了这场抗日战争连战连败的本质,在他一通看似胡言乱语之词里面出现了一句堪称戏眼的话。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4)

“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

按剧里的时间算抗战已经打了六七年,在那种情况下人是绝望乃至麻木的,因为没人看得到胜利的希望,虽然再过一年抗战就会胜利,但就像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家国沦丧每个人都被卷进了巨大的漩涡,没人可以独善其身,但就像孟凡了一样,时间将他从一个誓要保家卫国的青年改变成了一个得过且过,还总喜欢嘲笑有志青年的兵油子,连他想去缅甸的理由也仅仅是因为那里有可以治好他瘸腿的医疗条件,上层的自私以及底层麻木让让这场战争陷进了泥潭。

所以龙文章觉得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偌大的中国四万万人不应该被一叶扁舟一样仅四五千万的日本打成这个样子。

剧里没龙文章也不止一次说到或暗示国人的偏安心态,为了安逸可以死都不要,这种心态几乎让中国完全沦陷。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5)

不过幸运的是,不是所有人都睡着或假装睡着,历史上一定还有很多像龙文章一样的人。

比如里面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外号是小书虫,是从北方逃到内地的学生,象征了历史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们,顺便说一下西南联大的历史也十分传奇动人,是老师包括大师和学生们为了中华文明之延续展开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文明大迁移。

说回正题,小书虫就像当初的孟凡了,他才出场的时候像极了一个嘴强王者,他激昂慷慨的跟国军将士们鼓吹着高尚的爱国情操,顺带还夹带私货宣传了一下当时还处于地下的共产主义。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6)

然后国军兄弟的就像他身后那三个大哥一样三脸懵逼,也让龙文章十分恼火,因为他真真实实的知道光靠嘴是打不赢这场仗的。

剧里没有表现小书虫是怎么认识龙文章的,我猜测是他特别喜欢参军于是无意中看见龙文章便央求他来真正的阵地看看,龙文章大概也希望真实的战场能让这个嘴强王者闭嘴,然后事实却打了龙文章的脸,小书虫来到阵地后更加亢奋,龙文章觉得他空谈误国,所以特别厌恶他。

然后后面的事实又一次打了他的脸,小书虫说他要到江对岸日据领地打游击时,龙文章和孟凡了当时笑了,他们觉得这个人已经被理想冲昏了头脑。


然而当孟凡了为了接他父母来禅达炮灰团一行人貌似渡江来到对岸时,小书虫居然真的过了江加入了当地的游击队打起了敌后游击,然后他们才发现原来还有队伍比他们还艰苦但依然坚持抗日,小书虫甚至为了掩护炮灰团撤退牺牲了自己,真正的践行了龙文章眼里的“空谈”。这对这帮国军兄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们不敢相信理想和信仰居然真的可以让人在这种条件下依然不屈不饶,甚至组织起无数支像这样的游击队与日军周旋战斗。


某种意义上,哪怕是龙文章面对中共的军队时也一败涂地。更别说他手底下那帮炮灰团员们,于是他们极尽刻薄的讽刺着游击队员们,因为他们像是被当众扒光了裤衩了一样感到了羞耻。

为何羞耻,因为居然有人比他们为了光复祖国更不要命,而他们大部分时候只想着安逸。

这里也为小说最后龙文章拒绝内战以及孟凡了的加入共军埋下了伏笔。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7)

著名编剧史航客串了一个共军游击队里拿起屠刀面对鬼子立地成佛的大师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8)

著名编剧史航客串了一个共军游击队里拿起屠刀面对鬼子立地成佛的大师

整部到这里为止龙文章提出了这个问题,事情为什么成为了这个样子,说实话如果该剧的讨论就此打住,那也足够发人深省,但编剧兰晓龙以及导演康洪雷明显不想止步于此,他们想通过龙文章以及整部剧来告诉观众历史的真实与残酷,想告诉我们不应该把战争浪漫化英雄化,战争是残酷的,那些牺牲掉的生命最后成为了历史书上数字,但这些没有生命的数字却也真实的活在过这个世界上,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团长”这部剧是真实的历史,那么被铭记的人一定是那个虞啸卿,千千万万个炮灰团们注定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事实上剧里的原型也就是松山战役,如果你现在去到松山,会有一座两平方米的墓碑,上面没有任何姓名,但墓碑下的黄土却埋葬了在这场战役里牺牲的7000多名国军战士,而在这场战役里日军伤亡1200多人,战损高达1:7,惨胜不足以形容这场战斗,但这样的血战足以看出我们的斗志,但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于是“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又多了一层意义。

而接下来的龙文章与美国人老麦的对话也真的将这部剧拔到了没有那部抗日剧能企及的高度。

为了充分表达出来这层意思,导演甚至用了一集半来进行这场对话。


剧情里虞啸卿给他们分配了两个美国人带他们训练,可当联络官看炮灰团看见这帮人军纪散乱人不人鬼不鬼连枪械都不会维护时,叫他的美国部下调头就走。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9)

导演非常聪明,他用一个更客观视角(美国人老麦)点中了“事情”的另一个本质,龙文章听到这段话(孟凡了翻译给他听的)也立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立刻驱车追赶希望把老麦追回来帮助他训练这帮人成为真正的军人。


为什么抗日战争乃至后面的朝鲜战争中会有很多像松山战役这样的靠人命堆出来的惨胜,最客观存在的差距就是当时的中国仍然还是一个巨大的农业国,虽然国土广袤,而日本虽然论人口论土地数倍少于我们,但他们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完全工业化的国家,我们在工业能力和人口素质都处于巨大的差距,剧里面也在很多处提到日军的文化水平战术素养远高于我们,这种客观原因是无法忽视的,更不是靠精神就能弥补的,于就像三体里面说的,日军对我们的入侵就是降维打击,是工业国入侵农业国,是枪炮对阵刀剑,手里的刀剑可以花钱换成枪炮,但心里的刀剑难以换成枪炮才是我们当时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原因。


在追上老麦后,老麦更进一步的揭示了这个问题,他是职业军人,在他的思维里,这样的装备这样的素质去打仗就是送死,他厌恶以那些国民党高层们为了各自的山头的利益不顾士兵的生死,他非常在心疼这些中国士兵们,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是职业军人却成为了别人的筹码牺牲了生命,甚至到最后连名字都没有,他觉得这样不公平。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10)

可悲的是他又无力改变什么,只能拒绝龙文章,因为他不忍心再看一次这样的无意义的死亡,或者希望能够挽救哪怕一个团的性命。

其实这些龙文章又何尝不知,而且他比美国人更加清楚高层的腐败,弹幕和评论里会经常说龙文章像一个穿越者,因为他总是像开了挂一样看穿“事情”的本质,找到正确的方法取得胜利,其他电视剧里不同的是,这个穿越者太过憋屈,就算他洞察一切,也对大局无能为力,因为没人理解他,或者说只有几个人能理解他,于是在别人眼里他的所作所为都像是在发神经,他能做的,也只是让接下来那场不可避免的战斗里让他的士兵们学到一点点可以活下去的方法。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11)

老麦被说服了,他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回去教导那帮士兵,其后的剧情就是那场准备要了他们命的南天门之战,这中间其实又经历很多波折,但最终龙文章用了一招极其危险的计策带着炮灰团以及虞啸卿的其他精英打进了日军在南天门修筑的堡垒内部中枢。

这场决战的场面刻画极为真实,雨城能想到就是没有什么可以比战争更暴力了,子弹呼啸的声音好像从你耳边穿过,泥土飞溅似乎就打在了你的脸上,没有煽情,只有残酷,无尽的残酷。

可是更残酷的事情还在后面,可就在大家包括虞啸卿都在准备后续进攻的时候,事情就像老麦所说一样,为了利益,高层们准备榨干炮灰团们的所有价值,而虞啸卿脾气也一点点被他身边那个八面玲珑的副师长消磨殆尽,变成了他曾经最憎恶的那群人。

于是本来四个小时就应该发起的后续进攻硬生生拖了38天,他们处在日军最中心的位置依仗堡垒居然真的拖了38天,雨城觉得这场坚守也暗暗隐喻了八年抗战,有人在抛头颅洒热血,而更多的人是在为了利益,为了分到更大的蛋糕而无视已经快顶在脑门上的枪杆,就是在这样各怀鬼胎上下异心的情况下战争才打得这么惨烈。好在还有像龙文章以及小书虫这样的人在,国家才不至沦丧,民族才不至灭亡。

其实如果当炮灰团打进日军内部后如果后续不对按计划进攻,也许很快就会赢得这场胜利,因为他们切断了日军联络中心,所有补给也被炮灰团夺下,不过导演更愿意让我们看到历史最真实的一面,最后在第38天在几乎弹尽粮绝准备玉石俱焚的时候后续不对才赶到,主角团也由最开始的13,4人仅剩了5人,其中有好几个甚至在前面的战斗中就牺牲了,老麦也牺牲在了最后这场战斗。

是的,他们赢了,可炮灰们输了。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时间来到了60年后,年迈的虞啸卿来到重游故地献上花圈,众人搀扶着这位被历史铭记的人,口中念叨着“真的一个都找不到了吗?”,而站在一旁默默看着的老人则是孟凡了,他转身离去,默默离去。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12)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13)

他把自己留在了这里,留在了南天门,也许是为了守着他的无名兄弟们,也许也是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以至于他已经不记得其他的事情,只记得他和兄弟们临行前的那顿猪肉白菜炖粉条,只记得他曾经在南天门打过的那场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战斗。

到这里剧里的画面也变得魔幻起来,他们兄弟一个个又重新以另外一个身份活在了当下这个和平的年代里,龙团长如他所说的成为了禅达最厉害的老司机(开电频车),上海人林译成了精神小伙在广场跳舞,陕西人郝兽医成了一个真正治病救人的医生,湖南兵不辣成一个小商贩,东北佬迷龙带着他的老婆来禅达旅游,他的兄弟们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都成为了平凡的人,这份平凡也许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事情了。

而镜头的最后则是年轻孟凡了拿着摄像机记录了下这一切。


十部最残酷的战争剧(这部最丧的战争剧)(14)

“这故事当中 有你 有我 有他”

是的,有你,有我,有他,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我们就是他们,在这个和平的时代,他们就成了我们,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记住这些历史,不光了为了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不再让他们再一次成为他们,我们成为他们,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我们,我们成为我们,就像剧里面的老和尚所说的那样。

祖国昌盛,民族万岁。


最后的最后

《我得团长我得团》这部剧其实不仅仅是我说的这点内容,很多剧情和人物刻画我都没有细说,虽然我说这部剧很“丧”,但如果是真的一丧到底那无论是市场还是我个人都没法看下去,剧里面也不光只有兄弟情,迷龙和他的老婆,孟凡了和小醉姑娘以及他的父母都是剧里关于基情之外亲情爱情的刻画。而战争也不是每分每秒都在打的,日常生活中炮灰团相互的调侃也非常有趣,尤其是迷龙那一嘴东北大碴子味实在是太喜感了。里面甚至还有一段中日士兵之间隔空的文艺汇演,显得特别魔幻有有趣。

而演员的表演我一直没说,是因为他们确实无可挑剔没什么可说的,只能说看就完了,扮演龙文章的段奕宏和扮演孟凡了的张译都贡献了生涯最精彩的演出,而其他的每个角色的扮演者也都入木三分,可以说这群人成就了这部剧,这部剧也成为他们演员生涯最亮眼的一笔,如果以后有时间,我也会写一篇关于炮灰团里各个人物的分析和剧里那些有趣的桥段。


最后还是谢谢大家一阅,我以后也会多写多发,不负你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