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盒装臊子(春秋战国胡辣汤)

引子一:嘿,春秋战国俺这锅胡辣汤就熬你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河南盒装臊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盒装臊子(春秋战国胡辣汤)

河南盒装臊子

引子一:嘿,春秋战国!俺这锅胡辣汤就熬你了!

这是一个豪杰并起、群雄争霸的时代;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铁血暴力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迸发、思想活跃的时代;

这是一个文明乍现、文化交融的时代;

——这就是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春秋战国时代。

平时俺和一班伙计们探讨交流时,议论最多的是一些花边新闻、小道消息、朋友圈信息,说着说着就各自进入意淫状态。有时也会“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地挥斥方遒,一本不正经地讨论讨论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程。

就是在这种追溯中,俺们都惊奇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局势最为动荡、战争最为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却孕育着丰厚的文明宝藏,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甚至于历史上著名的卜者、医者、巫者、歌者、隐者、侠者、丐者、匠者,都集中出现在这个阶段,竞相迸发出耀眼的光辉。

比如,这个时期出现的孔孟之道、老庄思想,以及墨家、兵家的哲学意识,到现在还影响着华夏文明的整体走势。即便当时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平民逸事、笑话趣闻,也以成语典故的形式,实现着惊奇的时空大穿越,支撑着现在的汉语言结构。咱平时聊天、抬杠、办事、评论人儿,也都好从中找出点蛛丝马迹、证据观点。要是对春秋战国的事儿一点都不了解,还真不好意思在朋友圈里混,有时候人家骂你损你,你都以为是夸你嘞!

这种现象引起了俺的思考。难道越是在繁乱的土壤里,越是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吗?

俺越想越觉得得稀得劲儿,稀有意思,就一咬牙一跺脚一拍腚:嘿,春秋战国,下一部书就吃你了!

俺自从下定了这个决心,没事就捧着老厚一本春秋战国史乱翻。

越翻,觉到春秋战国越乱。一会儿这国打那国,一会儿那国打这国,一会儿一个国打几个国,一会儿几个国联合起来跟周天子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十八口子乱当家。唉,叫人看得眼花缭乱,气壮山河!

正巧,这天俺媳妇懒得做饭,上街买来一锅胡辣汤。锅盖掀开,香气四溢,酸辣苦甜,五味杂陈,搭鼻子一闻,食欲大开。哪还顾得上再看几千年前那些杂事儿,书本一扔,喝汤吧!

喝罢一吧哒嘴,两颊留香,七窍舒张,得劲!

遂作《胡辣汤赋》一首:

“夫胡辣汤者,河南名小吃也。以五谷拌之,以清水和之,以地锅煮之,以劈柴烧之。然,佐之以何?曰花生、曰芝麻、曰葱花、曰大料。尤以胡椒面儿为甚,亦须多放。若辅以牛羊肉末,味最佳,唯价贵也。

“初,大火烧旺,锅底欲红,投以诸味,大力翻炒。须嗞啦冒烟,皆黑糊,方为上品。稍顷,依次加水加糊,至滚,复改小火熬之,大半晌方熟。搁芫荽,点香油,以黑瓷大碗盛之。无论寒暑,不分男女,均双手捧碗,转圈咂之,啾啾有声。有初尝者,不知食法,以筷勺搅之,遂沥,旁观者皆哂之,曰其“白皮”。

“一碗下肚,遍体生津,孔窍皆开,高呼“得劲”,旋去。状甚豪。

“ 唯何时出现,何人发明,弗知也,憾甚!”

一赋既成,心里有些许得意。

“嗖——”发到了朋友圈里。

“唰——”秒赞过百,刷新俺的朋友圈纪录。

回头再看春秋,越看,咋越像胡辣汤呢?都是恁乱乎!

于是俺决定,现在正式支起土灶铁锅,开熬春秋战国这锅胡辣汤。

这口锈迹斑斑的大铁锅,就是周朝;这碗五味杂陈的胡辣汤,就是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代表的周朝的各个方国。而那一个个始终闪耀在中华文明上空的人名,则成了锅中的花生、芝麻、葱花、大料。

为了更加准确地还原那个时代的语境,俺决定用河南方言写。

你还甭瞧不起河南话,说它土,在周朝时期河南话可是官方推广的普通话,叫“雅言”。

春秋时期周朝首都在俺河南洛阳附近,周朝下属的大部分诸侯国也都在现在的河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周边省份。据有关专家考证,当时有学问的人说话都是用河南话。你要不会说几句河南话,你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化人儿。你要想当官,想上大学,必须要先通过河南话雅思考试,否则老师讲的课你都听不懂。比如《论语· 述而第七》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就是说万世师表孔老夫子,平常讲课、写作、抄笔记,用的都是河南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